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余家国:科研楷模 人生良师
2018-01-21 09:47:38   来源:校园人物

他曾入选汤森路透年度全球最热门研究人员、最新全球材料和化学学科高被引作者名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从1997年开始接触光催化科学,是国际上近10年该领域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

1466310766811019.png

左1为余家国教授

余家国,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首席教授、博导、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艰辛求索 在光催化领域跋涉20载

“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对光催化科学已经有了极深的感情!”余家国教授毫不掩饰自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

余家国教授从1997年开始接触光催化科学,是国际上近10年该领域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在余教授开始研究光催化时,学校科研人员涉足该领域者极少,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经费难筹,实验室不足,我们最开始只有一间20平米左右的实验室,后来有三间,余教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步步坚持过来的。”余教授的学生这样回忆道。

而对很多人来说,“光催化”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可它却与人们的生活与未来密切相关。在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室里,余家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光催化这门科学。“光催化材料和技术能将水和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离子,与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相比,光催化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余家国教授一贯坚持认真仔细地记录每一个实验。在早期,研究进展并不顺利,但他从未放弃过这项研究,而是把每一次失败的实验也记录好。

“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余教授与他带领的光催化环境净化和太阳能转换材料团队十余年来一直在从事环境光催化、能源光催化和颗粒材料形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环境与能源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仿生光催化的新概念、发明了无机空心微球化学诱导自转变制备的新方法。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等。他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产品”项目也正在产业化的推广中。

近年来,余教授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分解水产氢、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上,如:Chem. Soc. Rev.、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ers等。发表SCI论文370余篇,论文被SCI他人引文27000余次,H个人引文指数93,70余篇论文被ISI评为近十年高引频论文(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1%以内, ESI论文)。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力争在关键点上有所突破。余教授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针对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或量子效率不高、光催化材料不能被可见光激活这两大关键问题,他率领的团队正在积极努力地工作着、拼搏着。

师严道尊 学子们“知而敬学”

“你得认真、你得努力、你得坚持!”

余家国教授说,科研没有秘诀,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他认为要走好科研之路,就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的恒心。他解释道,科研是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任何人都不会一蹴而就地取得好成绩。你得认真、你得努力、你得坚持!论文是科研的成果和结晶,写作论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厚积薄发的过程,它的质量好坏、水平高低,与你付出是成正比的。

在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余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科研习惯。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普及之前,每篇文章的几十篇参考文献都是纯手动输入,学生在输入过程中极易出错。无论多么繁忙,余教授每次都会认真检查每个学生的文章,甚至每个标点符号,有问题的地方都会耐心指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在反复锻炼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了认真细致的科研风格。余教授常说:“科技论文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特定要求,就最简单的参考文献来说,它的每一个标点符号、字体格式、页码等对于特定期刊都有特定的要求,一点都不能马虎。”

“我们的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要求更严格,从周一到周六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要求,余教授自己也率先做到。他每天来的比我们都要早,离开实验室却是最晚的。”科研团队里的一名研究生讲述。在余教授的影响下,学生们都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工作中,有学生遇到问题,晚上10点去实验室找他,余教授依旧在工作。

在研究生李覃的记忆里,余教授的一次批评令她印象深刻。那一天,她与一位同学整理实验器具,有些随意马虎,余教授见后,语重心长地对她俩说:“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否则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铸成大错,或许让你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正是这样勤勉与严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人,余教授科研组成员也显得尤为勤奋。即使在余教授出差期间,实验室里座无虚席,只见大家埋头研究的情景。余教授的辛勤灌溉,坚守付出,培养出了多名优秀学生。其中有12名博士后,16位博士,60余名硕士。余教授门下的首届研究生,年仅37岁便成为我校首席教授的余火根谈道:“在余老师身边呆了很多年,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许多余老师风格的影子;同时,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指导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顺利健康成长。”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在谈到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都一致高度赞同余老师的科研态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但余家国教授总是谦虚的说:“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工作,许多国内外的大教授在科研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我多,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教授清晨五点就起来工作,我们很努力,但是人家比我们更努力,所以人家比我们做得更好。”

真诚投入 让幸福填满每一寸光阴

生于歌舞之乡利川的余家国教授,既不能歌也不擅舞,且没有什么其它爱好。如同商人会做生意,农民能种田,他认为自己最适合当老师、做科研、写论文。他坦言,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学生眼中的余教授不只有严谨和勤奋,更多的是亲切之感。生活上,余教授平易近人,作风朴素。“除了传授知识,老师还会在待人接物上给我教导。”在一周一次的组会上,余教授不光与学生交流学习工作,还会聊生活中的事,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去向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学生有困难时,余教授更是倾囊相助。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让余教授高兴不已,他说:“我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自己的努力,让每位学生受益。”

在材料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余教授主讲的“科技论文写作”课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因为选的人很多,有时课还要安排在大礼堂上。“研究生进入课题后,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开题?如何写作论文?这时老师的指点对学生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余教授对这门课非常用心,总是做足功课,搜集最新的信息与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力争让全体学生有所收益。听了这门课的学生也反映,余教授在讲课中融进了自己论文写作、投稿的心得体会,很生动、很具体、很有针对性,对学生启发和帮助很大。

他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敬祥,目前已在JACS, J PhysChemLett, ChemCommun, PhysChemChemPhy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三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这在他的同年级同学中成绩突出。他对记者说:“团队的研究环境、条件和氛围很好,余老师非常关注国际科研前沿、平时不出差就和我们学生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他非常多的具体指导。”毕业博士向全军,在师从余教授读博期间,就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论文,这些发表论文目前已经被SCI他人引文4000余次,他博士毕业当年就被华中农业大学聘为副教授。

谈及教学方法,学生们深感获益匪浅。在专业知识上,余教授会提醒学生们注重基础知识的温习和巩固,做实验时,他有时会提一些基础问题检验学生。“余教授特别注重抓基础知识,他强调在学懂基础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余教授会时刻关注学术前沿内容,阅读大量科研文献。由余家国教授创新的空心半导体氧化物微球的化学诱导自转变制备方法也正是余教授在参考大量文献中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提出的。

余家国教授对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成功是平时一点点辛勤劳动的积累。”余教授认为即使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年轻人一定还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年轻人如果不积极劳动,再聪明也没有用!”除了辛勤劳动外,余教授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专注和敬业。“在任何方向上你都可以做出成果,关键看你能不能钻进去。一个人的精力毕竟很有限,要沉下心来投入到一件事中去,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