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余旭炎:情系扶贫不言悔
2018-01-21 09:47:22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记者/李华蕾


  在江汉大学,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他退而不休,扛起带领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他扎根乡村,与村民心连心、肩并肩,栉风沐雨。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终于让驻点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他欣慰,却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了一场新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他,就是余旭炎。

1465738198840841.png


  打电话和余旭炎预约采访的时候,连续拨打了三次才接通。直到当天晚上7点多钟,他才忙完手头的工作,和记者商定采访时间。见到余旭炎时,他因感冒还有些咳嗽。即使这样,他仍在对口扶贫驻点村连续工作了近十天,连病都没顾上看。很难想象,这是一位63岁老人的日常。余旭炎倒是很洒脱,“我年轻的时候当过十来年的体育老师,身体结实着呢,一点小毛病不碍事。”


  年近花甲勇挑重担

  时间回到2012年。时任江汉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的余旭炎已经59岁,临近退休。对于很多人来说,退休就意味着悠闲自在,余旭炎也曾经这样憧憬过。

  那时,湖北省的三万活动正在荆楚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领导找到余旭炎,希望他能担任校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组组长,到江夏区湖泗街张桥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作为学工处的干部,余旭炎曾多次到贫寒学子家中走访、慰问,深深了解贫困农家的疾苦。他答应先到村里去看一看,这一看,就不忍心再离开了。

  张桥村是革命老区,坐落在江夏、大冶、咸宁的交界处,这里离城区较远,人口多,底子薄,当时是江夏区最为贫困的“南八乡”之一。

  第一天到张桥村的时候,余旭炎最大的印象就是“空”和“黑”。张桥村有四百多户人家,村民1600余人,留在村里的仅三四百人,且多数是老弱病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难以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谋生了。走在路上,可能半天才遇到一个人。天黑以后,这座毗邻省道的村庄,竟连一盏路灯都没有,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到了离村约10公里的湖泗街,才找到一处招待所留宿。

  余旭炎至今还记得,那天,村支书说带他到村湾各处转转。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位老人,佝偻着背,背着一捆柴,步履蹒跚地往家走。一问才知道,老人已经92岁,一大早就上山,在山上忙活一天,连午饭也吃不上,只是为了砍些柴回家用。听说,老人家里的米缸常常都是空的。这让余旭炎很受触动,他决心接过扶贫这副担子,尽自己所能让乡亲们生活得好一些。

  就这样,余旭炎怀着一腔抱负与热情,来到了张桥村。这一来,就是整整三年。

1465738243974282.png

在江汉大学第九届“感动江大人物”颁奖礼上,第六届感动江大人物陈凯采访余旭炎

1465738243112312.png

第七届感动江大人物毛俊英为余旭炎颁奖


  当好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余旭炎坦言,他们这一代人,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心里,始终牢记着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到村里,余旭炎就马不停蹄地会同村两委班子展开调研,商讨对策。白天走田间、串地头,晚上查资料、做方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脱贫,就要想办法造血。张桥村周边山地较多,之前村民也在山上种了些树,但品种单一,又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成材率不高,辛苦一场却挣不了多少钱。余旭炎请来江汉大学生科院的专家,重新规划,调整结构,指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木。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一批树苗。和村民一起,改良山地土壤,一锹一锹地将苗木种到山坡上,也将希望种进了村民的心中。

#p#分页标题#e#

  驻村的第二年夏天,全省大面积干旱,张桥村也不例外。大片稻田干涸,旱情日趋严重。余旭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工作组奔赴抗旱一线,吃住在田间地头,每天对旱情进行分析研究,和村民们一起挑水抗旱。同时筹措资金,为村里购买了抽水机等抗旱设备,实行田间灌溉,力保人畜饮水,将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连续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使他身心俱疲,但余旭炎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那年严重的旱灾,使周边几个村几乎绝收。只有张桥村在严峻的时刻保下了农田,保障了村民的生活,这在全省都是不多见的。

  2014年3月,余旭炎和工作组的同志一起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修缮巴山水库,最终解决了张桥村五分之三的稻田灌溉问题。

  他向学校及市里申请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实施亮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帮助村里进行道路硬化,修通了两条断头路,修补了道路坑洼,给村民装自来水、有线电视,改造电网、电话网络,修建了三个标准厕所,使驻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临离开张桥村的前一周,还争取了一笔资金,将村委会的办公楼整修一新。


  心系农家别样情

  贫困农民之所以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一大原因。虽然随着新农合的推进,报销比例逐渐提高,自费部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要是生场大病,整个家庭就可能一下子陷入困境。

  余旭炎曾亲眼看到癌症病人硬撑着不去医院,实在受不了了才到药店买点药,稍稍缓解痛苦。他很痛心,也明白其中的无奈。他请江汉大学医学院为村民提供帮助,联系同济、协和等医院,帮他们找专家,得到有效的治疗,并尽量节约费用。还多次向政府部门、卫生系统反映情况,以期能提高医疗保障,完善卫生体系。他本人也经常自掏腰包,资助有困难的村民。

  张桥村靠近梁子湖,有近两千亩的水面,对外承包经营,被改造成了鱼塘。余旭炎向村里建议,并和承包人协商一致,用工只能请张桥村的村民。承包人向村里提出用工需求,再由村里统一安排,让留守的村民有机会在村里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2013年的时候,一个工一天50元,2014年涨到了80元。虽然钱不多,但对于留守村里的老年人来说,总算可以补贴一下生活。

  驻村期间,余旭炎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工作组走了,村里该怎样持续发展。他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是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幸运的是,张桥村的五个支委非常团结,并且以身作则,为村民办事尽心尽力。2014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多名在外工作的优秀青年回乡,参加村委干部竞选,把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投入到家乡建设中。

  从家到张桥村,足足有一百公里,路上需要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每个星期,余旭炎至少往返三次。他没有要求学校派车,开着私家车无数次奔驰在这条通向幸福的路上。三年间,行程数万公里。他的上一辆车,就是在这期间报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公布的贫困村名单里,已经没有了张桥村的名字,这让余旭炎倍感欣慰。


  打响新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2015年12月,余旭炎接到新的任务,率领江汉大学扶贫攻坚队转战蔡甸区胜洪村,并挂职担任胜洪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

  来到胜洪村,形势并不乐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全村贫困户77户,贫困人口232人,占到了近10%。

  说起胜洪村的情况,余旭炎坦陈,“压力的确很大。”不过,困难不会让他退缩。在江汉大学,余旭炎对工作的执着是出了名的。他总是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办法总比困难多。

  采访中,余旭炎不止一次地感叹,农民真的很淳朴。春节前后,有一次他去菜场买菜,发现泥蒿的价格高达十几元。胜洪村盛产泥蒿,占了武汉市场的很大份额,可卖给菜贩的价格仅4元。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信息不对称,农民赚的只是辛苦钱。他当时就给村书记打了电话,建议他们上涨批发价。后来,经过和菜贩谈判,收购价格每斤上浮了6角。

  正因如此,更加坚定了余旭炎在扶贫路上的脚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胜洪村的扶贫工作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修路、安装路灯、开挖沟渠、修建广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湾环境,不仅要搞经济建设,也要抓文化建设,还要争取落地一个项目。

  工作组对77个贫困家庭开展了细致的调查,定下了脱贫的作战图,按照1441的扶贫计划(即2015年、2018年分别完成脱贫计划的10%,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脱贫计划的40%),分四年让贫困农户全部脱贫。由江汉大学以党支部为单位,承包到户,一对一扶贫,不落一人。

  江汉大学驻村工作组连续3年被授予“武汉市先进驻村工作组”,余旭炎也被评为江汉大学第九届“感动江大人物”。面对荣誉,余旭炎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一肩风雨,几度春秋,他将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