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湖北著名教育家杨叔子访谈有感
□江军
杨叔子(资料图)
现年83岁的杨叔子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德高声自远,听说他在湖北省图书馆做报告,好多听众得知后从四面八方坐而来,争相膜拜大师的风采。
杨叔子院士生于江西湖口,长在江西南昌,建业于湖北武汉。1949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工作,1952年国家大举发展工业急需人才,武汉大学生源不够,就从往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年轻优秀工人中选调干部到大学深造。因此,当年杨叔子先生上大学是带干部指标的。1953年专业调整,武汉大学工学部的机械专业分立出来成立华中工学院,杨叔子先生是华中工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勤奋敬业,曾公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同级别美国同事的工资是他老人家的100倍,但他学成后婉拒美国的邀请毅然回到湖北武汉,将自己所学先进技术回报祖国、家乡,使机械专业成为华中理工大学的品牌专业,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因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贡献,华中理工大学第一个破格评聘他老人家为教授。
杨叔子先生家国学底蕴深厚,其父杨赓笙是晚清举人,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是《讨袁檄文》的起草者。从小学习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父亲的教诲:爱国、爱民族、爱家、爱邻居,给了自己终生的影响。他老人家说学理的人要学点文,文化教人,以文化教化人民,文化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这一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杨叔子院士一辈子的生活和教学中。现今已83岁的杨叔子院士诗词歌赋出口成诵,英语表达流畅。武汉是文化重镇,是杨叔子院士的第三故乡,他老人家自称是湖北人,并表示愿意终生为湖北人民作贡献。
杨叔子先生对给予自己专业成长的湖北武汉饱含深情,尽管已中风十年,言谈中记忆力有时有些许模糊,但谈到武汉本土文化,他能把歌咏黄鹤楼的经典诗句信手拈来,倒背如流。特别是黄鹤楼一楼瓷嵌壁画《黄鹤归来图》两侧的对联:“紫气东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他记忆犹新。他还特别指出人们常说大江东去,长江向东流到上海汇入东海,要知道长江在武汉是向北流的。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常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与长江平行的路称为道,例如解放大道、和平大道,与长江垂直的路才称为路,例如中山路、民主路。那么怎样怎样辨别南北呢?以前有北斗星指引方向,现在城里星星少了,也不知道哪颗是北斗星,今天杨叔子老师作出了权威的解答。看来自己的教学有失误的地方,在创作中也有笔误需要纠正。
杨叔子先生一生简朴,与夫人在学校吃了三十年的食堂,他老人家的生活作风影响了所在学校的莘莘学子。国家科学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是杨叔子先生的学生,留美研究生,曾担任湖北省科技厅厅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武汉市市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当年周济校长去北京开会怕耽误白天的工作经常买晚上的坐票,实在熬不住了垫张报纸睡在座位下,因个子小,其貌不扬,衣着不怎么讲究常被铁路工作人员当农民工喝斥。当主持人与杨叔子院士互动谈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为什么办得好时,杨老先生说学校办得好是因为有凝聚力、向心力。华科校风好,是因为干部带头带得好。当得知在场有听众来自咸宁时,杨叔子院士回忆华中工学院在文革期间在咸宁马桥办学习班,自己被认为是潜伏特务,在那儿关着受检查,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军代表面前也不讲假话,被认为最顽固,但杨叔子老师扪心自问自己没问题,经受住了委屈,经受住了考验。一生不说假话,任时光流转,童真终不改。
杨叔子院士的精彩报告赢来了听众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热烈掌声,当离场时中风十年的杨叔子院士拖着几乎没有什么知觉的双腿在主持人搀扶下挣扎几次艰难地站了起来,此情此景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