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英雄故里 红色热土 ——白莲河乡上马石河村的报道
2023-07-19 19:59:3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1689767733191929.jpg

今日湖北网武汉7月19日电(叶启方 李双喜 史晚霞)马石河村地处大别山南麓,黄冈市白莲河示范区白莲河乡北部。受北宋爱国名将叶芝春崇文尚武传承精神影响,上马石河人民具有反剥削、反压迫、争取自由解放,不屈不挠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诞生了以天山英雄郑林书为代表的八位英烈,是白莲河示范区闻名的英雄故里,红色文化村。

英罗边区里半街第六乡农会

上马石河村土地革命时期(1932年—1936年)属英罗边区苏维埃政府第六乡里半街农会辖区。当地简称“六乡农”,存续时间四年。

1932年夏,英罗边区派红军连长漆少川到里半街组织筹建第六乡农会,会址在李家大湾李氏四户祠,版图面积相当现在的张家山片区九个村范围,战线长达20多华里。第一任乡农会主席李少汝,委员方艳堂、李少怀、叶艳先,李焰宗任先锋队队长,李合群任妇女委员、妇救会主任。

上马石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村,英烈故里。土地革命年代,英罗边区苏维埃革命浪潮席卷山乡大地,这里的人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矢志不渝,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为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上马石河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最后一碗米送给红军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做衣裳;最后一位亲人送他杀敌上战场,他们用行动支持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打江山。

1689767782358536.png

以李少汝为代表的里半街第六乡农会,为罗南人民点亮了指路明灯,革命烈火在“六乡农”熊熊燃烧,穷苦人民纷纷响应。李少汝深入群众,广泛宣传革命理念,发动民众拥护共产党加入农会组织,同反动派作斗争。组织农会骨干及赤卫队和农民”打给养”,没收罗南首富大地主里半街人李早香的浮才、粮食、耕牛及银洋,上缴英罗边区政府,为红军部队筹集军需给养,部分果实分给穷苦老百姓,大长了穷人志气,大灭了地主威风。

李少汝生于1881年,1932年牺牲在罗田,享年51岁,生前仼里半街农会主席。一家四人参加革命,一门三烈士,为革命前扑后继,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奉献全家亲生骨肉,不愧为满门忠烈。李少汝任英罗边区第六乡农会主席,儿子李焰宗任乡农会先锋队队长,女儿李合群任妇女委员、妇救会主任,女婿方艳堂任乡农会赤卫队员。儿子李艳宗1912年出生,1932年被国民党“编练队”捉拿,牺牲在罗田县监狱。女婿方艳堂在岳父李少汝的影响下,1931年5月参加里半街乡赤卫队,作战勇敢,对敌斗争坚决,1932年5月被捕,经家人营救脱离虎口,出狱后不怕重上断头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年8月再次被捕,12月牺牲。女儿李合群因丈夫方艳堂牺牲,后来改嫁到匡河戏龙庙结婚成家。大集体时期仼小队妇女队长、大队妇联主任,83岁去世。

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影响,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1932年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红军大部队实行战略转移。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地方清乡团、小保队反攻倒算,到处捉拿共产党农会干部和赤卫队员,残酷镇压革命群众,英罗边区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腥风血雨溢满山乡。反动派向革命者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李少汝被国民党罗田县清乡团抓捕,关押在罗田县城监狱。敌人对他用尽酷刑拷打折磨,要李少汝脱离共产党,提供上级和农会组织名单,软硬兼施并许诺当官赠钱,威逼利诱,逼其就范。李少汝坚强不屈,守口如瓶,严守党的秘密,不为名利所动,反动派灭绝人性,残忍地割掉他下身生殖器,最后身中七枪,英勇就义。在刑场上他忍痛高呼:革命者是杀不尽砍不完的,老子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再来找你们报仇。他同死难的战友一起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堂弟李友元到刑场为他收敛遗体,倒在血泊中的李少汝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经过反复分辨,从左手大拇指特别粗大特点分辨是他,抬回家草草安葬,在侄孙李曙东的操作下,为烈士再次重修墓地,罗田县政府为李少汝刻制烈士墓碑,墓碑铭刻他生平简介,供后人瞻仰纪念。

叶艳先1913出生,1932年在外地作战牺牲,家属在家为他招魂入墓安葬。

李少怀1892出生,红军某部战士,1933年8月在安徽霍山参加战斗牺牲。

余惠林,1916年出生,1931年6月参加红军,1932年在安徽金鸡寨战斗中牺牲。

叶少姿,又名叶惠秋,1899年出生,1932年3月16日牺牲在罗田高西坳。生前任里半街乡农会赤卫队交通员,后参加英罗边区赤卫军团战士。1932年3月15日被敌编练队队长带人捉去,严形拷打,遍体鳞伤,一夜打断两条扁担,要他招供农会干部和赤卫军人名单。他说:我宁死不愿降,什么也不知道。被反动派残酷杀害。该村有七位烈士已集中迁葬到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马石河村红色基因赓续传承,热血男儿献身国防报效祖国前扑后继。建国后退役和现役军人34人。8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叶畅清,于2022年去世。叶烺退役军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栖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保障服务队队员,积极参加疫情防控消杀义务志愿服务,被中央军委授予团队”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两次荣获河南省抗洪抢险纪念章,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2023年为本村孤寡老人捐献米面油物品,折合人民币1000余元。郑波现役军人,中共党员,海南省三亚市92569部队南拖172船船长。工作突出,表现优异,2022年荣立三等功。

天山英雄郑林书

郑林书,男,家住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上马石河村,生于1956年,卒于1980年,享年24岁。1978年入伍,任基建工程部队第12支队112团2营5连4班班长。

英雄的上马石河人民,大革命年代,最后一位亲人送他杀敌上战场,新中国建设时期,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亲爱的战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像高山雄伟屹立,像大海广袤宽厚,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一个老兵和一个馒头的故事感动神州大地,可歌可泣,脍炙人口,永世流芳。

1980年4月6日,天山深处,新疆独库公路大雪中断与外界失联,唯一与外界联通的通讯电缆被暴风雪刮断,山上1500名筑路官兵面临断粮危险。班长郑林书带领三名战士奉命下山执行联络任务,与山下40公里外部队传达补给命令。出发前只带20多个馒头,途中遭遇暴风雪围困,沿途山路艰险,风雪交加,道路滑溜,连续三天三夜的艰苦行军,饥饿、寒冷、疲劳严重威胁着郑林书他们。原野茫茫,天寒地冻,方向迷失,气温骤降零下30几度,只剩下最后一个救命馒头。经班长郑林书提议:这最后一个馒头,只有我们四人,我和副班长罗强是干部不能吃,陈卫星是老兵不能吃,陈俊贵是刚入伍的新兵,年龄最小,这个馒头就让陈俊贵吃,继续坚持完成任务,雪地决议就这样一致通过。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因体力不支倒在雪地上,永远没有站起来。陈俊贵、陈卫星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昏迷在路上,被哈萨克牧民救助。郑林书在生命最后一刻告诉战友陈俊贵:请你到湖北老家代我看望父母。交待后郑林书慢慢闭上了眼睛,陈俊贵含泪重重地点了点头。陈俊贵、陈卫星终于和山下部队取得联系,山上1500名官兵得救了。郑林书牺牲后,部队给他记二等功,为正式共产党员,追认为烈士。

一个活命馒头,为你守墓一辈子。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在当地担任电影放映员,与妻子孙丽琴结婚成家生有一子。陈俊贵回家后,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对班长的承诺,心生愧疚。在放映《天山行》电影时,知道自己和战友的事迹被搬上银幕,令他非常感激感动,他把心愿告诉了妻子孙丽琴,并取得她的理解支持。

1985年12月陈俊贵带着妻子、儿子直扑新疆天山,为班长郑林书和牺牲的战友开启漫长的守墓生涯。其间克服高原缺氧反应,经济困难,缺衣少食,住的是地窝子。潮湿寒冷的居住环境,使陈俊贵冻伤反复发作,疼痛难忍,经历风雪与野兽的为伴的艰苦考验。为班长守墓长达35年,其感人事迹被尼勒克县政府发现,上报新疆军区宣传推介。先后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疆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2013年陈俊贵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授予“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1689767893767679.png

陈俊贵只要闭上眼睛,无数次班长在梦里托附历历在目。为实现对班长临终的承诺,经多方打探郑林书家乡地址无果,因郑林书家乡地址经撤区并乡变更,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获取郑林书的详细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长途辗转来到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上马石河村郑林书家里,此时,郑林书父母已经去世,陈俊贵长跪在郑林书父母坟前诉说:班长,我来晚了!悲伤的泪水洒落在墓前。此次湖北之行终于实现了陈俊贵多年对班长的承诺愿望。回去后仍义无反顾继续留在天山为班长守墓。

天山独库公路全长562.5公里,穿越天山雪原,是独山子到库车连接新疆南北重要交通枢纽。为修筑路天山独库公路,基建工程部队168位官兵,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长眠守护在天山。牺牲时最大的战士年龄31岁,最小的才16岁。独库公路是一条红色英雄路,尼勒克县政府为了纪念筑路牺牲的烈士官兵,修建尼勒克县乔尔玛天山独库公路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纪念。陈俊贵继续在烈士陵园当守墓人,为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者讲解郑林书和战友的英雄故事。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成为独库公路的养护员,陈俊贵一家子、一辈子生活战斗在天山雪域高原。

如今的独库公路成为连接新疆天山南北交通大动脉,这里是天山筑路英烈的集结地,沿途风景如画,雪域风情无限壮美,成为自驾游爱好者打卡地,更是天山深处一道靓丽风景线。让我们铭记英烈,开创未来,努力把华夏祖国建设得更加兴旺富强。

中央电视台授予陈俊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

你守住了誓言,为我们守住了心灵最后的阵地。

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

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谊。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

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编辑  洪霞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