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本网专稿】悟得道法自成体
2018-01-21 09:44:36   来源:今日湖北

悟得道法自成体

——专访知名书法家游爱民

□记者/王成高   通讯员/童光辉

 

 38.jpg

人物名片:

游爱民,湖北江夏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咸宁市文联副主席、咸宁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金叶书画院名誉院长。擅长草、隶书,在篆书尤其是金文上有独特的理解和建树。作品风格清秀、高雅,多被中外友好人士收藏。2008年,他代表咸宁书法界登上中央电视台展示作品。

 

 39.jpg

游爱民自幼酷爱书法,在书法方面有独特的天赋。欣赏游爱民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他的金文拙朴庄重、典雅秀美,每一个字、每一道笔划都平和中见华采,俊逸中透空灵;他的草书若行云流水,飘逸生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有道法自然的流畅,还有潇洒自如的性情。游爱民从不恃物傲人,他幽默风趣的谈吐以及谦虚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

在凌烟阁画廊里,正在案前凝神创作的游爱民,提笔濡毫、凌空挥下,一个舞动的“龙”字跃然纸上,气贯长虹,我们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遐想中,真正领悟到了“字如其人”的妙解。

 

笔尖上绽放的艺术

 

有人说:大篆之于中国历史,毫不亚于青铜器带来的厚重感。三千余篆字,每个字都有它的传说,看似魔符,实则悠远、深邃,记载着华夏历史文明。故在书法界,有人讲,凡习篆书者非习文字,而是通史、明智、启人、悟心的过程。

创建于商周的大篆书体,可谓中国文字源头,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是一个美与形,字与画交融的象形符号文字系统。因年代久远,传世墨迹范本较少,非有古文字学与史学功底不敢轻动,古今治篆者甚少。

因此,当看到游爱民的一幅幅金文作品时,我们仿佛已穿越时空,跟随他和他的作品,畅游商周文明之中。

2004年,游爱民在研读书法理论时,看到一幅金文拓片作品,其笔划线条直中有曲,曲中见直,粗中有细,刚中见柔,屈曲环绕,如枯藤挂树,表现出流动的韵律和起伏的弹性。残缺的字形里,又透露着历史沉淀的沧桑美。曾认为金文不怎么样的游爱民,顿时被吸引。

他买来大量书籍、字典和字帖,工作之余,常临池不辍,查典翻帖。“练习三个月,我肯定能写得跟字帖一样。”游爱民觉得金文字帖,少了所看金文拓片的“沧桑感”,线条的变化也不丰富。

游爱民研读众多古代文献,充分体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大胆尝试用书法去表现心中感受。

他求变求新,力求充分展现出金文书体的生动活泼。他不断尝试用不同规格的毛笔,不同浓度的墨水,不同厚度的纸张,寻找笔、墨、纸之间的关系,寻求线条变化的完美度。

花费了近十年时间,他终于写出了让自己满意的金文书体。他的金文书体,尊古而不拟古,既苍劲、粗犷,又圆润、细腻,静中有动,刚柔并济。

游爱民说,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形是框架结构,神是线条、字、行间的气韵贯通。而这一切,就要通过书写时笔的速度、含墨的多少、线条的更换,结构的变化,来体现一幅字的层次感。

不论是书写哪一种字体,游爱民都把“追求书法最高境界”作为目标。“凝神写字时,意力并用,感觉像有一股暖流贯穿全身,手腕底下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喷涌奔突,一幅挺拔秀逸的字就这样写出来,书法艺术这样特有的魅力让我如痴如醉。”游爱民描绘的书法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多么令人神往。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从跨进书法艺术这座殿堂到现在,游爱民对于字法、笔法、墨法及章法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但他心里始终有一种危机感。

他解释:“人生就是追求更多的开始。字无百日功,一个书法艺术的门外汉,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多练字,一般也会写得有模有样。但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这就要看一个人的造化了。因为书法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汉字是书法艺术的造型依据,书写是书法的魂魄,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字的结构不变,字形不变,线条的变化、墨的浓枯、提按的力道,都能凸显书法家的个性。”

然而对书法艺术研究越深,游爱民越是感到自己的不足与困惑。“有时候,我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但是周围的朋友都表示写得不错了。我也疑惑:自己这幅字到底写没写好呢?静静思索,这样的经历多了,我意识到,每逢这个时刻,就是自己水平提高的一个节点。我由此总结出一条经验: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是自己欣赏水平已经得到提高,但是手上功夫和技法没有跟上大脑的审美水平。所以矛盾也就出来了。如果你坚持努力,你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我说的一个新的开始,真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后来,我慢慢地领悟到,只要用心指导你的手,对每一笔每一划都用心加工,那么落在纸上的字就大不一样。你对每一个字、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感觉都应该这样,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协调统一。”

 

淡泊名利赤子情

 

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几十年,游爱民逐渐养成了一种淡泊于世的宁静心态。他不仅自己勤研书法,而且积极组织书法展览、比赛、笔会、交流。为了把咸宁的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在艺术上进行切磋、研究,2004年,以他为首的咸宁市书法爱好者成立了书画院。如今,金叶书画院成立已逾十年,现有院士50余人。多年来,金叶书画院一直与敦煌画院、湖北书画院等国内众多院校和画院保持艺术交流,触发了院士们的灵感,扩大了咸宁书画院的社会影响。

为推动咸宁市书法协会的发展和扩大咸宁市书法艺术对外的影响,凌烟阁画廊应时而生。凌烟阁是院士们的创作基地、作品与市场对接的窗口,也是金叶书画院为书画界朋友、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普通市民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团体和平台,金叶书画院凝聚了一大批书法参与者,有力地推动了咸宁书画事业的发展。

书画院自成立之初到现在,立足鄂南咸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募捐。2008年汶川大地震,游爱民组织金叶书画院院士进行书画义卖赈灾活动,义卖捐赠金额近10万元,其个人书法义卖捐赠近3万元。金叶书画院还积极参与和组织“金秋金叶助金榜”活动,每年为咸宁众多的贫困学子进校门提供入学资金;开展送艺术下乡、进社区、进工地、进军营活动,让艺术走进生活、走进百姓。

在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上,游爱民作为咸宁市艺术家代表亮相晚会现场,向来宾介绍咸宁文化,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访,其展示的作品亦被央视珍藏。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爱民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诠释了一位艺术家特有的智慧与传奇人生。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湖北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