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银针走非洲
2018-01-21 09:45:12
来源:今日湖北网

- ——黄冈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刘永安同志援非纪实
- 黄冈市中医医院 黄鑫
- 来一场说走就走旅行
- 2015年2月12日,是中国羊年的小年夜,家家喜气洋洋,户户灯火辉煌,在武汉天河机场准备登机的56名医务工作者,却来不及和家人细细品味这热闹非凡的“年味”,因为他们即将代表中国第24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带着祖国人民的深深厚爱,肩负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飞往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开展为期2年的国际医疗援助。
-
- 他们都是湖北省针灸、麻醉、烧伤、妇科、眼科专业的技术骨干,其中,就有我们黄冈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刘永安同志,他在此次医疗队中担任队委和针灸组组长。
- 喜乐参半的异国生涯
- 小年夜登机,历经15个小时漫长的飞行后,又经2个小时辗转颠簸,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艾因迪夫拉医院。
- 艾因迪夫拉省是阿尔及利亚西南的一个小城,经济比较贫穷落后,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地处丘陵,山脉连贯,属于地中海气候,常年有7个月的旱季,外界温度最高可达55摄氏度。队员们住的医院宿舍,平均每人不足10平米,四人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洗澡间,还好出发前在武汉培训了半年的法语,湖北省援外总队也派了一位法语翻译,所以平时的诊疗交流还算比较顺利;当地的旱季多蚊虫、蚂蚁,雨季多蜗牛、蟑螂,蔬菜糟蹋、破苗严重,青菜贵而且种类少;加上阿方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吃谈水鱼,喜欢吃西餐和萨拉,连大米都是国外进口,异常金贵,初来咋到的医疗队员,非常不习惯,常常好几个月都不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 环境虽然艰苦,队员们却积极自娱自乐。为了改善生活,保持营养,他们挽起袖子,在宿舍后面开辟荒地,将自己从国内带过去的种子洒在了非洲的土地上。由于地中海气候,他们种植的蔬菜总是比国内好很多,一个南瓜就有20多斤,这让他们找到了种菜的乐趣,现在餐桌上的丝瓜、南瓜、冬瓜、茄子、辣椒、空心菜等等,都是他们自己丰收的成果。为了锻炼身体,他们还成立了自己的羽毛球队,下班后三五个人凑在一起,一较高低;平时不上班,他们还走村入户,爬山散心,试图走遍艾因迪夫拉的千山和万水。2015年3月,刘主任组织队员们出门郊游,这是大家的第一次外出爬山,站在艾因迪夫拉山顶,眺望着祖国和家乡,思念着亲人。慢慢熟悉的城市,渐渐适应的环境,当地人民的热情,自给自足的收获,祖国母亲的支持,让大家第一次敞开心怀,真心微笑。如今,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吉尼亚水库,提济乌祖,地中海,赛义达都遍及了中国医疗队的足迹。
-
- 喜忧相伴的从医体验
- 我们的援外医疗分队的队员都是国内各个大医院的临床骨干,不仅医疗技术高,还特别能吃苦、能战斗,不久,他们就克服了种种困难,将科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极大赞誉和肯定,援外总队、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也多次来看望他们,人民每次见到他们都要握手、贴脸,甚至亲吻对方,表达他们的爱戴之情。
- 刘永安主任是艾因迪夫拉医疗队针灸科组长,他带领着国内的另一名针灸医生,成立针灸康复科,一套针具、一个神灯、一台电针治疗仪、两张病床挤满15平米诊疗室。阿尔及利亚物资匮乏、医疗落后,没有中药材,基本的诊疗器材的都是从国内托运过来的,有时候病人比较多,男女同时诊疗还要借用屏风隔开,针具不够用,只能借用阿方提供的一次性钢针,最难的是夏天没有空调,只有一台旧电扇。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救死扶伤,真的是需要莫大的毅力。
- 正式开展工作的第一天,刘永安主任就告诉我“第一天坐在那里,真的很担心没有患者,毕竟他们没有见过针灸。谁知道他们完全不怕,任由我给他们扎针、拔火罐,还有人趴在窗户外观看,非常信任,这让我充满了信心。”
- 针灸治疗还让一位面瘫多年的患者重展笑颜。一位中年妇女,在听说有中国白衣天使来非洲支援后,特意赶来求助,刘永安主任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穴位针灸,电针治疗,治好她久治不愈的面瘫症,病人感恩不已“我可以微笑了,真好!中国医生,好样的!”并且,通过她的微笑,刘主任技艺在当地成为了“响当当”招牌,艾因迪夫拉医院住院部主任的家人,听说了中医针灸的神奇,特意上门请求诊疗,甚至有瘫痪13年的婆婆,也改西医为中医诊疗。每天30—40个病人,不间断的治疗,让刘主任汗流浃背,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
- 有付出就有回报,针灸科成立短短的一个月,就打出了名声,病人慕名而来,治愈而归,总算是不辱使命,造福了一方,但夜深人静时,忧虑也随之而来。器材简陋,针具又短又粗,并且只有一两套工具,反复使用,没有达到一个人一个消毒包的医疗标准,阿尔及利亚蚊虫多,病毒多,肝病毒、艾滋、疟疾、到处蔓延,给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甚至在明知病人患有疟疾,还是阿方医务人员一起,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尽可能地为人民提高更好的医疗服务。当我询问害不害怕,担不担心,刘主任是这样回答我:“担心害怕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是援外医疗队,责任重于个人安危,救死扶伤顾不上那么多。”
- 家国相依的医者担当
- 刘主任是2012年8月份来黄冈市中医医院工作的,那时候他还只是康复科的一名普通医生,但他全心全意为病人,任劳任怨为工作,很快,刘主任高超的医技,娴熟的手法,热情的微笑,让每位病人和同事如沐春风,好人缘和好医术,让他很快众多医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康复科名副其实的带头人。当他知晓远非计划后,就主动报名参加,同事们都劝他“都50的人啦,该享受享受了,那边太辛苦了。”但他毅然决然地递交了申请书。当我问及他坚持要去非洲的原因,刘主任告诉我“我学医的初心就是治病救人,来到黄冈市中医医院,医院领导待我如亲人,就像我的家,能代表医院首席走出国门,用自己的针灸技术走进非洲,我感到非常光荣,我愿意发扬中医精神,为非洲人民服务,为中非友谊建立一座美好的桥梁。”
- 他爱家爱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家的时间越长,想家的滋味更浓,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就越清晰,宿舍里电视是固定在一个中央4台和一个中文台,每天必看中国新闻,看到了国内的新鲜事他还要和刚入社会的女儿讨论一番呢!刘永安主任的女儿,刚刚参加工作,她追随者父亲的脚步,也加入了“白衣天使”的行列,在刘主任出发前,女儿为了让他能安心出国援助,特意考取了执医证书。队员们笑话他。有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他怎么就能忍心“一走了之”?他回答说“女儿长大了,是个坚强大小大人了,面对生活,她更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挑战!”
- 2015年6月,医疗队来非洲已经三个多月了,湖北省卫计委张瑜副主任来看望他们,传达了省卫计委对援非计划的精髓,事后刘主任在他日记本写了《情系非洲》的短诗,“走出国门,舍小家为大家。”、“一针一穴,给阿方人民带来福音;情系非洲,中非友谊永世长存。”(摘自其中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