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咸宁网站>咸宁文化
打开尘封记忆传承鄂南文明
2018-01-21 10:49:09   来源:咸宁新闻网   分享:
0

  在咸安区横沟桥镇,一个530平方米的展厅内,既有碾粉槽、水车、独轮车、风车、推米砺等大农具,又有蓑衣、斗笠、秧马、牛花夹等小展品,180件农耕老物件和农村生活用具——

  A蕴藏文明的老物件

  20日,记者走进咸安区横沟农耕文化博物馆,在530平方米的展厅内,只见大的展品有碾粉槽、水车、独轮车、风车、推米砺等农具,小的展品包括蓑衣、斗笠、秧马、牛花夹等。

  咸安区横沟综合文化站站长兼博物馆馆长刘平介绍说,馆内设有农耕用具展区和生活用品展区,目前展示实物有180件,还有20余件即将布展。“这些老物件犹如一部历史,蕴涵着中华文明,见证了先辈无穷的创造力,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30岁的朱瑜是土生土长的横沟人,如今在横沟上班。三个月前,农耕文化博物馆开馆时,她有幸到此一游。在馆里,她找寻儿时模糊的记忆。

  “那个牛花夹,我小时候玩过。爸爸爱木工活,工具多。现在我家还有牛花夹、拉刨呢。这个石磨,我记忆深刻啊,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在一起推磨、打豆腐,好温馨。还有这大小不一的煨锅,一看到就想起小时候妈妈煨的藕汤……”

  还有很多老物件,朱瑜叫不出名字,只能通过刘平的讲解来认识。她说,这些老物件,件件浸染着老一辈人或悲或喜的记忆,凝结着农村百姓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据介绍,三年前,横沟镇党委、政府把抢救、收集、整修农耕实物、生活用品当一件民俗文化传承大事抓,投入140余万元,收集民间保存的农耕实物和装修展览馆。今年4月,博物馆正式开馆,目前已接待观众超过4000人次。

  B承载故事的老器具

  漫步展厅中,年近六旬的刘平说,每每走进展厅,他仿佛走进了历史文化隧道。

  “你瞧,这个碾粉槽,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呢。”刘平介绍,展厅里的器具都是他们在鄂南各地淘回来的,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每淘到一个,他们就仿佛捡到了一个宝。“我们欣喜,不仅仅因为这些器具,还因为这些器具里承载着的故事。”

  碾粉槽是在通山一户姓邹的人家发现的。起初,邹家不愿意给,因为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也是邹家人丁兴旺的见证物。

  300年前,邹家祖先,一男一女,从外地来到通山,生儿育女,勤苦劳作,辛勤打拼。如今,邹家已发展到300多人丁。而这一碾粉槽,就从祖先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

  邹家说不能让传家宝在自己手中丢失了。最后,在刘平等人的好言说服下,邹家终于同意将碾粉槽低价出让。

  “还有那个抬善,也有百来年历史了。”刘平说,抬善是娶亲时,新郎家到新娘家抬婚嫁用品的工具,是一个充满喜庆的物件。

  抬善是在江夏一户人家看到的。这把抬善为不计其数的新人出过力,现在有了车,它也光荣退休了。但每有老人来家里玩,看到它时,就会说说它的光辉史。

  这户人家将抬善免费赠送给博物馆。他们认为,博物馆才是它最好的归属。

  “馆里的每一个器具都有一段故事,我相信参展的人也很想听到这些故事,打开尘封的记忆。”刘平说。

  C传承文化的博物馆

  当日,刚参加完高考的小余说,他陪爷爷到展厅参观过。那些器具,他基本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当爷爷告诉他,水车是如何带来甘霖,解除大旱;草滚是如何犁田;独轮车是如何运输粮食时,他感受到了老祖先们的智慧,也直呼时代变化之快。

  “这些曾经为我们生产、生活做出极大贡献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在横沟镇博物馆里,它们重获新生,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诉说自己的故事。”刘平感叹。

  刘平认为,收集整理老物件,让村民们通过怀旧,找到了“根”,找到了归属感;还能启发和教育年轻人,让他们真实感受祖辈们曾经的生活;城里人则因此多了一扇了解农村生活的窗口。

  最重要的是,老物件能够让年轻人直观的了解到祖辈们在困难生活中的不屈精神,用智慧度过生活困境。“了解过去,珍惜当下”是刘平希望博物馆能够发挥的主要作用,也是横沟桥镇镇委、镇政府建设博物馆的真正目的。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吃穿不愁,不了解过去祖辈们生活的艰辛,也就不那么爱惜当下的生活。参观了解老物件,也是一种珍惜当下的警醒方式。”刘平介绍,目前,横沟镇正花大力气完善博物馆,将再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图/文记者 马丽 通讯员 熊臻铭)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