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咸宁网站>咸宁文化
你从斑驳的歌声中走来
2018-01-21 10:48:26   来源:未知   分享:
0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茶发荪,姐乐也,姐在房中绣手巾……”,温一碗古道香茶,听那古道茶歌,从挑夫的肩上游走到挑夫脚下,飘过古道女子的香阁走进男子的胸膛,在才子的诗文风流中滔滔不绝。而这歌声背后,连接着一条古道的沧桑,一个群体的一生,一个地域的变迁,一个时代的历史……

  

肩与脚开拓的生命之路

  

潺潺的流水和长满青苔的圆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荒凉逼仄的小巷尽头,似乎又依稀传来悠扬的茶歌……这是位于汀泗境内的茶蔴古道当时最热闹的地方——古田蔴纱周。

  

残存的古店,青砖黑瓦的民居,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房,共同为这个村落刻上了鲜明的历史印迹。依稀可循的古道穿过一座明末清初的古店李同兴店,这是当时汀泗茶蔴古道上最有名的一家杂货店,目前保存依然较完整。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周昌文称,据父辈们讲,当时附近店铺林立,茶亭不断,还有邮政,场景十分热闹。

  

古镇汀泗通往江西的古道多为百步九折,巉岩陡峭的崎岖山路,运输全靠人力。成千上万的挑夫长年累月将江西修水、武宁、铜鼓、宜丰、安义以及湖北崇阳、通山、通城、阳新等地的茶叶、苎麻、药材、草纸等农资山货挑往汀泗桥各大庄号收购。汀泗文化站站长余大厚表示,古道的形成年代只有传说,无从考证,但汀泗桥集镇的史鉴年代始于唐,盛于宋、明,清更为繁华,与当地传说的唐宋时期茶蔴古道互为印证。

  

挑夫是古道独特的风景,但挑夫生涯却是苦役的劳动,他们通常要挑着上百斤重的担子长途跋涉。俗话说,三年肩头,四年脚板,挑夫们的肩头和脚力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他们从事挑夫行业,也只为挣点脚力钱养家糊口。一副担子百余斤,从江西到汀泗上千里行程,压肿肩头,磨破脚板,流尽汗水,往往只能换几斤油盐,几尺花布。风月担头挑几许,古道奔波无期涯。有的挑夫途中生病掉队了,一人踽踽独行,历尽艰辛熬到汀泗;有的倒下便再也没有力量挑起担子,客死古道他乡……然而,为生活所迫,挑夫们不得不新老交替,代代相传。可以说,古道是挑夫们用肩挑出来的,用脚踩出来的,用汗水浸出来的,古道是他们一生的依托,是他们的生命之路。

  

桥下春波绿,满目风华宜

  

一叶飘然烟雨中,水入古乡桥如虹。水乡汀泗境内的50余里茶蔴古道全部用大青石铺就,晴天无灰尘,雨天无泥淖。古道上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十余座石拱桥。这些桥早达宋代,晚至明清,多以地名定桥名,其中三座古桥用人名为桥名。据桥梁专家考察推断有八百余年历史的师姑桥,又名双姑桥、思公桥,一桥三名。

  

关于师姑桥有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古道古田村地段小河,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十天半月才能消退,行人常因此耽搁路程。河岸边尼姑庵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师姑。老师姑四处化缘募钱,打算在河上修座桥。后来她圆寂了,小师姑继续化缘募钱,最终在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孔桥,当地人便取名为师姑桥。江西有位考生前两次秋闱赴考,因洪水阻隔误了考期,这次因有石桥,路途畅通无阻,如期赴考并中了举人。考生得功名返乡路过此桥,听地方人讲了师姑化缘修桥的故事,认为这是两代师姑的功劳,于是提笔在桥上写下了“双姑桥”三个大字。后来地方有个叫余思公的人在桥上修建廊亭,常年烧公益茶。挑夫行人过桥,在廊亭上休憩喝茶感念余思公,因而又叫思公桥。

  

古道沿途除古桥外,还有很多原始寨堡和隘口。最为典型的寨堡是古道边上的原始村落大屋曹。此处房屋依山麓而建,高高的寨基用石块一层层垒起来,宛如城郭。据96岁的张梅生老人回忆,自她记事起,这些老屋就存在,也不知其始建何年。而在村民陈冬珍家,一块被砌入墙角的砖上还赫然刻着“康熙某年”的字样。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古道两旁的那些流水小桥,寨堡茶亭早已少人问津。然而,作为古道兴衰的见证者,他们依然在默默守望,等待着人们去拨开那些尘封的岁月,走进古道历史深处。

  

壮哉斯人,美哉古道

  

汀泗古为云梦泽地带,人才荟萃,素有“十里三进士,条河百秀才”之说。境内茶蔴古道线上,仅明清两代就出过十二位进士,两名状元。其中,周、胡、黄、朱四姓中,还有着兄弟两人同科中进士的荣耀。他们中进士后,有的加封为知府,有的被敕为县令,有的官至监察御史、副宰相,年老卸任都携带巨额资财回乡建造府第,光宗耀祖。这些府第飞阁流丹、雕梁画栋,建造十分精美。几乎所有府第内都设计有戏楼、书苑。汀泗当地有的家谱记载下了这些府第当年的辉煌:“彩衣竟舞于庭前,腾杖欣扶于堂上,斟郦县菊泉之酒,采葛洪丹井之砂,奉玉液琼膏而至,挟冰桃碧藕以从人间……”

  

这些进士府第建造时号称铜墙铁壁,坚如磐石,虽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留存了下来。尽管进士们的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但那些府第古建仍被各级政府作为文物予以保护。虽然少数府第局部毁于兵燹,但主体结构完好,仍不失其华。

  

当年很多进士出自寒门,都是族人凑钱上学,而古道人家崇文好学的家风也由此传承下来。只是,与曾经的进士们相比,当今的莘莘学子读书不再仅为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有着更为远大的家国理想。同时,与挑夫们代代相传一样,古道精神的坚毅、执着、勤劳、善良……也深深扎根在当地人心中。

  

如今,行进在古道上,踏着石板攀缘走峭,春风拂面,山形依旧,飞鸟号木,岁月悠悠。睹物思人,江西挑夫、修桥的师姑、烧茶的乡民、帽插宫花的进士,还有那古寨、古堡、茶亭、拱桥,共同汇成一幅历史壮锦。原来,历史从未间断,只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有些疏忽和遗漏。原来,痕迹是岁月的核,岁月有多精彩,岁月之痕就有多斑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从四大名著看古人的取暖之法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