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房产
武汉限购升级后,下一个城市会是谁?
2016-11-17 11:34:30   来源:乐居新闻网

  导读:在限购方面,武汉的本地家庭如果想买第三套住房的话,那就别想了,直接禁购;对外地人来讲,你可以买一套,但是必须提供连续两年的个税或者社保证明。

    首先我们来关注武汉的调控升级。

    11月14号晚间,武汉出台的新政策是把限购跟限贷政策变得更加的严格。在限购方面,武汉的本地家庭如果想买第三套住房的话,那就别想了,直接禁购;对外地人来讲,你可以买一套,但是必须提供连续两年的个税或者社保证明。



    在国庆期间,武汉出台的这个楼市调控政策还没有这么严格。外地人在武汉买房子还不需要交个税或者社保证明,现在需要了;在限贷方面,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也不同程度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比例是五成,「非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比例是七成。

    普通商品住房跟非普通商品住房的区别,是看你的户型面积。如果是在140㎡以下,差不多就是普通商品住房,140㎡以上就是非普通商品住房。

    稍早几天的11月9号,杭州也跟武汉一样,有类似的调控升级。这两个城市的政策对比下来看的话,武汉的调控政策会显得更加严格。

    比如说,杭州并没有禁止本地人买第三套住房,只是要求在买第三套房的时候要全款付清,不能贷款,但是武汉就直接禁止本地家庭购买第三套房。另外,对于外地人来讲,杭州是要求外地人提供连续一年的个税或者社保证明,但是武汉是要提供连续两年的个税或者社保证明。

    我们从过去这段时间的调控来看,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比较晚出台调控政策的,或者调控升级政策的这些城市,往往会更加严格,而越早出的就越宽松。

    但是相对宽松也没有用,就像武汉跟杭州这样的城市,在国庆期间或者国庆之前已经出台了调控政策,本来它是不宽松的,但国庆以后别的城市的调控政策更加严格,那么就显得武汉跟杭州比较宽松了,所以它们只能够调控加码。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就很变得很正常了。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台?

    比如说武汉市在10月14号,杭州是在11月9号。其实里面有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因为每个月的18号或者19号左右,是国家统计局发布各个城市房价涨幅的日期。现在离18号或者19号只剩下几天时间,所以武汉也好,杭州也好,它必须赶在国家统计局发布房价涨幅的这个数据之前,赶紧把调控政策给推出来。不然的话,对于这两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来讲,压力太大了。

    大家知道,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时期,基本上每个热点城市,特别是16个热点城市的房价涨幅必须控制住,最好涨幅是零,或者最好是跌幅而不是涨幅。

    所以,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数据,但是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武汉也好,杭州也好,它的房价还是可能有一些涨幅,如果你不加码、不升级你的调控政策,你怎么交代呢?

    我们可能还是会发现另外一些城市,比如天津,它的调控还是比较宽松的,接下来,真等到11月19号左右,等国家统计局会公布各个城市的房价涨幅数据之后,可以预见到的是,天津的调控升级或者说加码应该也是不远了。我们在此前的节目中也多次强调,天津是逃不掉的。

    跟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初期,著名的港商、香港的富豪霍英东先生因为要到大陆来投资,当时他也搞不太清楚这个政策到底往哪个方向变,所以他每次到北京去出差,他就会到首都机场去看一幅画。

    那是北京首都机场的一副壁画,画的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里面有一个少女是裸体的。霍英东先生说,他每次到北京,首先要去看看这幅画里的那个裸体少女在不在,如果在的话,他的心就会比较踏实,说明中国大陆的改革风向是没有变的。

    把话换回来说,我们今天看房地产的政策走势,当然不可能像霍先生这样到首都机场去看那个裸画,但至少还是可以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底是涨是跌,然后我们就可以判断接下来的调控政策是会升级,还是会维持现状。

    这是武汉的情况,也是中国热点城市调控的情况。

    13座热点城按揭负担比超40%警戒线

    接下来,我们马上继续关注一个现象,说的是有13座城市的按揭负担比超过了 40%的警戒线,然后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房贷违约风险加剧。通常这样的文章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讲的是违约风险啊,讲的是超越警戒线啊。

    凡是有悲观气息的文章,都比较容易有读者。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我的偏见。

    中信建投证券的分析师是这么说的:2016年上半年居民住房交易杠杆率(按揭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加总)达49%,已接近英国发生房地产泡沫前的水平。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因为如果我们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换算的话,今年以来,大家使用房贷按揭的比例也就是 20% 左右。你肯定觉得这个20%跟我们的切身感受都不太一样,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针对全中国的现状,20%已经算是一个正常的比例了。但是中信证券的分析师说这比例达到 49%。我不知道到底谁更对一点,总之我是会更加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中信证券的分析师还说,当前中国的13个一二线热点城市,已经跨过了40%的警戒线,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厦门。比如说深圳,杠杆用得非常之高,高达128%。

    这个128%指的是,每个人的按揭月供跟他的月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算出来是128%。那这个就非常有趣了,128%那简直是入不敷出的节奏啊。

    这些数据听上去是非常有说服力,可是你要想,深圳的房子全是深圳人在买吗?深圳不是深圳人的深圳,深圳是全中国人的深圳。全中国的那些有钱人涌入到深圳、上海、厦门去买房子,他们用的正常的贷款比例,如果你只是用深圳本地人的收入来除的话,得出128%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样的一个数据,可能在真正的参考性上是要打折扣的。我们不能用封闭的观点来看一座城市的按揭月供跟月均收入的比例,这样是比较不客观的。通常是这样的:把事情说得危险一点,比较有市场。

    房企集中开卖二线城市地王股权

    我们再来看一下类似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在限购新政潮过去的一个月中,杭州、合肥等此前土地高热区已经开始集中出现转让地王项目股权、引入合作者开发稀释风险的现象。」

    它举的例子包括信达地产,也就是那个在中国非常有名的央企,在全国几个热点城市拿了不少地王。信达地产在杭州的地王,引进了杭州另外一家品牌企业滨江集团,共同持股。文章又举例说,在合肥,万科引进了合肥当地的著名房企文一地产共同开发。

    这些说的都没有错,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不一样的点,就是它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

    这些股权合作未必是事后进行的,往往更可能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什么意思呢?不一定是说开始调控了,所以房地产企业开发商们得把这些地王的股权转让给别人,来减少风险,而是说他们在拿这个地王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我要跟谁谁一起合作开发。只是有一些企业它不方便出面拿地,那么由其中一家企业去把这块地拿下来,事后再来宣布我们合作了。

    很多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但我不能说每一个地王的股权合作都是这种状况,但是我可以保证,大多数地王的股权合作都是事先预谋好的。

    所以,一个新闻往往有两种解读,我们看背后的事实大概是什么样子,或许更加有利于我们对这个市场走势的判断。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