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从文化艺术墙到地铁美术馆 读懂一座城
2018-01-21 19:35:17   来源: 雅昌艺术   分享:
0

                                                艺术家杨光为车公庙站创作的作品《四季》

                                                      9号线下梅林站艺术墙《轻轻地走过》

  导言:深圳地铁11号线作为中国第一条海上地铁,自开通以来收获了满满的关注,不仅是投资规模最大、设计时速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线,也是“最美的路线”。其中九个站点设有专属的公共艺术墙,融合站点周边特色文化,反映深圳的城市历史和新时代的变迁,以此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深圳都市的形象。

  11号线的公共艺术墙仅仅是深圳地铁打造地铁“美术馆”的展示板块之一,固定艺术展示墙展示、流动艺术橱窗展示,以及7、9、11三条地铁线全部63个站名的“小百科”整理和艺术设计展示,共同构成全新概念的地铁“美术馆”。在每一个地铁站读到深圳的历史,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在一起,读懂一座城。

                                                艺术家为9号线文锦站创作的作品《神秘的地下世界》

  艺术话语权交予公众

  “我们把艺术话语权交予公众”。2014年底,深圳公共艺术中心接到深圳地铁集团的委托,负责于2016年开通的7、9、11号地铁线文化艺术墙的设计和监理。超越设计与监理,公共艺术中心把这个项目发酵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运动。据统计,深圳每天有将近200万人以地铁作为出行方式,“‘文化地铁’的建设不能仅仅只是一幅墙面的设计和制作,而应是整个空间文化的系统性策划与设计,公共艺术不是一种固定的艺术形态,它可以理解为社会某一个阶段公众审美的体现”,项目负责人张晓飞说道。为更好体现地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将项目策划和实施过程最大程度地开放给公众,同时让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通过公开研讨、开放论坛、会议,围绕文化地铁应该有什么,应该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调整想法,最后形成了“地铁美术馆”的雏形。固定艺术展示墙展、流动艺术橱窗展,以及三条地铁线全部63个站名的“小百科”整理和艺术设计展示,共同构成全新概念的地铁“美术馆”。

  以往的地铁艺术墙更多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让有能力投标的企业单位承包,然后企业请艺术家或设计师设计方案,成品更多的是装饰性质的工程,而不是艺术创作行为。为打破这一模式,深圳公共艺术在进行前期的地域文化调研后,于2015年6月公布的一则征稿启事《深圳地铁美术馆‘你来稿’》在朋友圈及媒体中迅速传播。在征稿的一个月里,公共艺术中心收到近600件艺术墙方案及8个流动艺术展的方案。

                                                       11号线后海站艺术墙《风生水起》

  最终由谁拍板?“我们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地铁美术馆的项目,让大家选择、决定与探讨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艺术作品。”张晓飞说道。从这次的评审流程机制中,可以进一步看到“话语权给予市民”的力度:本次概念性方案设计评审工作包括专家向公众分享专业解读、公众投票、评审团评审(专主业代表5名,办代表及公众代表各1名),以多角度对应征方案的安全性、生态性、可实施性、在地性、互动性、识别性等标准进行综合评审。

  “其中有一件初步确定作品方案运用当代性比较强的语言,在地铁的公众评议活动中有许多市民反映‘很吓人’。我们就与艺术家沟通,协同创作,修改后的再次公开征集意见中仍旧得到许多观众的反对,我们只能取消这件作品方案。我们也在尝试让更多的人参与作品创作,西丽湖站的作品是经过‘地铁儿童绘画活动’评选出的作品;文锦站的作品通过儿童最熟悉的蘑菇丁玩具形式展示一副极具想象力的儿童抽象绘画《神秘的地下世界》,此外文锦渡是深港两地的重要关口之一,作为两地下一代文化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个站点的创作将由此站点的艺术家组织邀请来自中港两地的机构及儿童参与完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互动。”张晓飞说道。

  与此同时,作为主办方的深圳地铁集团与委托方的深圳公共艺术中心历经了无数次的会议讨论,“因为专业不同,做法、思维方式不一样,中间的断层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和沟通。”其中涉及的最关键问题有:安全性、生态性、可事实性、在地性、互动性、识别性,而这些方面同时也恰恰是公共艺术本身的基本要素,“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地铁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相当于3-4级地震,如果振动会使作品脱落或者受损,将是很严重的事故。作品不能有任何锋利的地方,有任何伤害到乘客的可能性。”

 

                                           艺术家谢文蒂为11号线机场站艺术墙创作的作品《美丽新世界》

  站点串联 读懂一座城

  “我是第一次在国内看到这样的征稿方式”,入选11号线机场站的艺术家谢文蒂说道,“说实在的,我其实从没好好看过自己的城市,特别是留学两年后回来,一切都变得十分陌生。这几乎是许多‘深二代’的通病。”

  之所以选择机场站,谢文蒂表示自己是有机场情结的人。机场站是功能性的站,该怎么做?对她而言,最有趣的是飞机刚起飞和快降落,在半空中鸟瞰一个城市的时候。“我想把这种印记留下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坐飞机,鸟瞰风景并不是日常经验,最开始,我觉得挺难的。”谢文蒂说道,“整幅图画也像坐在飞机上靠窗的位置往下所看到的风景,桥和路像密密麻麻的线条将城市串联起来。而‘机场’是现实中联通全世界的节点,‘美丽新世界’表现的是现代化大都市深圳,也暗含世界联通的朴实愿望。”

  “我想找到深圳的特点。深圳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海滨城市,绿化做得非常好,有很多高楼大厦,一开始做得像所谓的地图景观,不知道怎么体现深圳的特点。我爸看了那张图后,说‘这不像深圳,像任何一个城市。’”之后,谢文蒂在父亲的带领下,寻找深圳的特色,沿着滨海大道驾向深圳湾大桥。“站在隐桥上瞭望对岸,正对面香港,左侧竟然是深圳的东区罗湖,还可以看到地标建筑地王大厦和京基一百。我从没在这个角度感受过深圳。”谢文蒂回忆道。深圳湾大桥以南北的走势连接着深圳与香港。深圳的地形是南北短、东西狭长,回到家后,谢文蒂立刻查看谷歌地图,“连着看了好几天,看的过程中时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里是连着这里的,原来这就是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到那里……对我来说,简直像打开了熟悉的陌生世界。这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谷歌地图那90度鸟瞰角度中的桥和路。它们交错串联,来去自如,常常‘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特别是各种立交桥,缩小了看,像是每条长长的线上打的一个个蝴蝶结。”

                                               艺术家范水军为11号线福永站创作的作品《记忆》

                                                       地铁里的流动艺术展(效果图)

  11号线的福永站站厅里,以蚝壳和蚝壳灰为材的装置作品《记忆》糅合了福永蚝墙和岭南建筑风格。福永有闻名的“沙井蚝”,沙井蚝壳墙被列为保护文物,“这件作品呈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作为渔村的独特记忆,又充分体现了当地独特建筑、物产文化。”南山站的《南山红》选取了“南山三宝”之首的岭南佳果荔枝作为主题,描绘了仲夏时节荔枝丰收的场景;机场北站的《大芬丽莎》是对2010世博会深圳馆外立面的再创作……“这九个站周边特色文化凸显,反映深圳的城市历史和新时代的变迁。我们希望市民在每一个地铁站,都能读到深圳的历史,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在一起,就能读懂一个城市。”地铁负责人说道。

  “流动艺术橱窗”分散在7、9号线的四个站点,将以流动艺术展的形式邀请策展人统一策划。“最初,我们提出的流动艺术展以5米×3米大型LED的方式呈现,希望把新媒体引进来,后面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实施,改成了橱窗的形式,虽有些许遗憾,但橱窗空间将来亦可再使用视频或投影的形式展示新媒体,或许这是更好的方式。”张晓飞说道,“通过开放征集和艺术委员会比选后,首届流动艺术展的主题确定为‘城市梦想’,由深圳美术馆的策展人游江先生策划,其中包括‘城市记忆’、‘城市经典’、‘城市创客’三个阶段部分。展览将通过摄影、绘画、装置等多维度去表达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艺术,相信大家在今年年底7、9号线开通后就能乘坐地铁欣赏到。”张晓飞说道。



                                                    艺术家杨光为车公庙站创作的作品《生长》

  地铁公共艺术融入空间

  “地铁公共艺术必须融入到空间里,与空间、地域产生关联”,在这次地铁美术馆中,车公庙站颇为特别,作为1、7、9、11号线的换乘枢纽,对周边区域辐射范围广、影响大,公共艺术中心担起了整个站点的概念设计。公共艺术中心经过前期问题梳理、调查调研、跨专业分析,将车公庙枢纽地铁空间整理为三大区块进行设计,分别为室内装修、视觉设计、艺术文化。针对三大区块的设计内容,提炼出相应的关键字,即真、善、美。由此三个关键字组成此次车公庙枢纽地铁文化概念方案的主题:真善之美。

  “有人会觉得这个站没有装修”,负责车公庙站枢纽项目的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杨光打趣地说道,“我们希望体现真实的地下建筑空间,柱体保持混凝土本色,天花裸露管线,部分墙面干挂混凝土装饰板,并设置垂直绿化墙面等,做到低碳环保的理念。”

                                                      车公庙站位于天花上的导视灯带

  车公庙站在建筑空间设计上考虑到线路之间两两换乘,因此降低了四线换乘的难度,但该枢纽空间面积大,换乘依然有一定的难度,有序快速的换乘是地铁安全运营的首要保障。公共艺术中心为标识导向注入了趣味的互动体验设计,位于天花上的导视灯带以箭头、颜色及线路的方式,指引乘客换乘。“通过分析站内预测人流动方向,梳理出最佳以及最便捷的换乘路线,并做人流模拟进行优化。导视灯带不仅具有照明功能,同时优化了传统的导向标识系统,帮助乘客更好地进行线路换乘,同时对灯具布局设计成流线型引导乘客出站。广告是地铁重要收益的一方面,我们将墙面传统的广告灯箱集中布置,减少视觉干扰的同时提高广告位置价值。”杨光说道。

                                                                      车公庙站

  车公庙旧址上原有一座庙宇,用于供奉南宋大元帅车公,公共艺术中心重新设计了车公的形象。“车公庙地区远期将发展成为深圳高科技企业区域。网络、科技、数字化取代了香火和转运风车,成为车公庙的新元素。车公新形象风格参考了广东木板年画,力求将古朴的造型和当代的生活、地铁的环境形成有趣的对比。”结合车公所处年代,宋代文化亦成为整个站点的重要元素,包括宋代科技、宋代绘画、《蚕织图》等。整个站点既有“传统与记忆中的深圳”,也有“时尚与现实的深圳”。在杨光看来,“车公庙”地名对深圳地铁、历史、文化的呈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素材;深圳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可以演变成与公共空间结合的文化元素。

  早在2004年,1号线开通时,通过著名策展人黄专先生,邀请了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三位当代艺术家为锦绣中华站、世界之窗站和华侨城站根据各站点的特色创作了三幅大幅壁画,当代艺术首次在深圳地铁里与大众零距离接触。时隔十余年,此次的地铁美术馆规模更大,并作为一个长期项目,体现了深圳地铁在超脱以往纯粹功能性为主的建造方式上更进一步。2016年和2017年,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将进一步组织完善成立“深圳地铁美术馆”的艺术委员会,继续开放征集流动艺术橱窗的策展方案,对报名申请的策展人及策展方案进展评审及管理运营。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