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闵德元 何庆中 方雪娟 报道) 近日,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湖北好故事”主题创作暨“尧治河杯”新故事创作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罗田县文联、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选送的《医圣万密斋与红贡米的传说》从覆盖湖北全省、吸引上海、广东、福建、黑龙江、广西、云南、青海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故事爱好者的8.5万余篇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代表黄冈市参赛创佳绩。该作品以“医圣”万密斋与罗田红贡米的传奇故事为原型,生动展现了大别山中医药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为地方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

故事原型:医圣传奇与贡米文化的完美邂逅
作品以罗田县大河岸镇月山庙村花银岩红贡米为叙事载体,讲述明代医圣万密斋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当地红米能滋阴补肾,通过改良种植方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红贡米明清时期即为宫廷贡品,万密斋不仅用它入药,更将其养生理念融入百姓生活。”、县民协副主席罗锋介绍,故事巧妙融合了万密斋“养生四要”理论与罗田特色农产品,既还原了历史真实,又赋予时代价值。
据了解,万密斋作为与李时珍齐名的“医药双圣”,其医学全书108卷流传海内外,2010年“万密斋养生法”被列入黄冈市非遗名录。此次创作将民间传说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既传承了“医圣”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又为罗田红贡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增添了文化厚度。
创作亮点: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作品突破传统民间故事框架,创新采用“时空对话”叙事手法:现代青年返乡创业种植红贡米时,偶然发现祖传医书,由此引出万密斋与红米的历史渊源。这种古今交织的结构,既满足了当代读者审美需求,又暗含“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根脉”的深层寓意。
“我们特别注重细节考证。”县文联主席史伟透露,创作团队查阅了《万氏全书》《罗田县志》等文献,走访了万密斋康养中心和纪念馆、红贡米种植基地,确保故事中“荷叶包粳米制丸”“茅根汤加减疗法”等情节有据可依。作品还融入了非遗元素,使文化传承更具沉浸感。
赛事反响:文化赋能助力“康养罗田”品牌建设
在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的决赛现场,41名演讲者之一、县民协副秘书长陈爽路以生动讲演再现了万密斋“以医助农”的济世情怀,配合AR技术呈现的“红米生长过程”与“万密斋行医路线图”,赢得评委与观众阵阵掌声。“故事不仅展现了罗田的山水之美,更揭示了中医药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省民协副主席郑能新点评道。
此次获奖是罗田县“文旅+非遗”战略的又一成果。近年来,该县通过建设万密斋纪念馆、万密斋康养中心、开发“银龄旅游护照”、打造《万密斋·寻方》实景剧等举措,推动“医圣文化”与中医药、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27亿元,加工值达30亿元。
未来展望:让“医圣故事”走出大别山
“我们计划将《医圣万密斋与红贡米的传说》改编成黄梅戏小戏,纳入‘罗田非遗进景区’项目。”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借助公众号、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万密斋故事接龙”活动,同时与省文联、省民协、作协合作启动“万密斋文学创作工程”,力争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

市民协副主席曹万里认为,这则故事让沉睡的历史记忆苏醒,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新。它不仅是罗田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例,随着“医圣”故事的广泛传播,罗田将不断以文化之力书写乡村振兴斩新篇章。
责编:万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