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半坡遗址陶器、元君庙遗址陶器之“纹点三角形”考释——“数学天文学”的“视运动”概念(五)》
张天弓
原始人类怎样记数?何时开始记数?何时开始计算数?记数、计算数之前还有图形,包括几何图形,数与形的关系如何?这是探究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课题。【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四章、第五章从原始人的思维与他们的语言的关系,依据收集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原始民族语言的记数、计数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该书把不属于“地中海文明”民族的“原始人”的思维方式称作“原始思维”,中国远古的思维方式也被界定在“原始思维”之中,这是“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不符合历史真实。(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218页)本文所探讨的这个“纹点三角形”所表达的数学天文学的算法与数值,可以与“地中海文明”举行比较研究,至少可以说明人类的科学思维的起源是多元的,或者说是一体多的。
华夏先民的数学思维,一开始就是天文学的运算与数值,这是称名为“数学天文学”的主因。其独特个性就是“数形交合”的干支集合论函数,这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之前的天文学的平面几何学。这里探讨的是陕西仰韶文化陶器(约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2000年)上的“纹点三角形”(图1),就是这种天文学视运动的“数形交合”的一种样本。
图1
图2 图3
图1左图为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残片,上面有“纹点三角形”(图2)。今研究者认为,这属于“原始计数方法”中的“数与形的关系”,是原始人类与自然接触的实践中获得的“关于数与形及其关系的认识”,表示“一个顶点在下、每边8个孔的等边三角形,八排平行的孔,每一排比上一排少一个,这确实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右图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出土的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图案,纹点数更多”(图3),并进一步推论,这种数形结合可能诱发两种思维取向,一是实用化,一是神秘化。【2】郭书春《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原始计数方法”之第三项论述“数与形的关系”。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这种分析的重点在“等边三角形”,也是合理的,很可惜,没有清点、计算“形”与“数”。原始人类的数学思维就在于实用,没有数值与算法就等于无用。
一
从数学天文学看,这个西安半坡的纹点三角形(图2)依据书契行款直行下行、横列左行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主要算法,一则计“数”、一则计“形”、一则计“数形交合”,均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算法是:
三角形第一行斜边有纹点8个,依次递减至一行一个纹点,纹点总数36个,36与24对应,或者60=36+24,现作具体分析:
(1)8+7+6+5+4+3+2+1=36;36+24=60
(2)36为36个“旬”,或360度,或6个《干攴表》;(3)24为24时辰,牵连二十四节气,即360度;
(4)360度或36旬,即是36X10=360;360度即是平
均十二个月,每个月3旬。
这种算法,是运算干攴集合论的三合函数,它关联年、月、日、时。请注意,24在运算的数值中,却是未见其明数,可以称作“隐数”。简单的说,见到数36,就会联想数24。
这个36个纹点的三角形的排序,是始于一行8个点而终于一行1个点,总共8行而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与“干攴集合论”的三合(亼)函数的算法相对应,可以说是运算“旬”字之黄金分割比例的初始。
(二)三角形中第1行为8个小三角形,后7行为28个小菱形,算法是:(1)8个三角形180度;(2)28个平行四边形360度;(3)运算这个纹点三角形中的数形交合:
a.28÷2=56
b.56+8=64
c.64=60
其64中的4,相当于运算四方,每一方可以是二十四。
(三)这种算法还是依据36个旬(周天360度基数)、与周日24度基数相牵连。24度牵可以连年、月、日、时。请注意,运算角度(刻度)依据“形”,运算角线依据“数”,二者在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不是等值的,这涉及天文学运算中的“方圆关系”的问题,或者说“干攴集合论”的“三合(亼)”函数的问题。第一行8个三角形(180度),不同于后7行平行四边形(360度),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四)28个平行四边形(360度),一则可以表示外插法,即是28=24+4;一则可以表示内插法,即是28+32=60。这个28个360度非常关键,它是运算“二十八星宿”的数理,减去四方、四象即为24。这要专门探讨。
(五)这个纹点三角形(图3)的简化算法,就是把“纹点”皆连接成“线”,或者说等边三角形之“线”,总计此等边三角形加上一个大等边三角形:
(1)13+11+9+7+5+3+1=49
(2)49+1=50
这种算法与数值,是以运算十为基数,可以进行更高层级的抽象化。【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早期北斗遗迹”专题中论述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七件石刀(公元前3360—公元前2920年,至公元前3264年—公元前2784年),石刀上有圆形钻孔,依次相加为1+3+5+7+9+11+13=49,认为“从1至13共分七级,均为奇数”;“49恰好也是7的倍数!古代的方士禳星祭斗,正是采用这个数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页。按:古代数学天文学中的“数形交合”适应天文学运算的需要,与后来的单纯而抽象的几何学有差异,表现为数与形的复杂关系,同为数49,一则为组件,一则为等边三角形之和数,但均有天文学数值的意义。
总之,西安半坡这个纹点三角形的数理比较丰富,核心数值是:(1)36:24;(2)28个360度与8个180度;(3)64个180度,即是64=60+4,4即是运算四方、四方风。这与数学天文学视运动的数值与算法相关。这块陶片残缺严重,无法探知原形纹饰的全貌。
二
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出土的陶器上的纹点三角形(图1右),第一行为纵向斜边的10个小纹点,行点依次递减。止于第十行一个纹点(图4),总计这个三角形的纹点55个。
图5 图6
算法是:
(一)运算纹点三角形中的点:
(1)10+9+8+7+6+5+4+3+2+1=55
(2)55÷2÷2÷2=6.875
(3)6.875X0.9=6.1875
(4)10=6.18+3.82
10=6.18+3.82的这种算法,是运算“旬”字的平均十日;1=0.618+0.382的这种算法,是运算“旬”字的平均一日,二者数理相通。这是非常重要的两种黄金分割比列的表达式,而10=6.18+3.82这种表达式更实用。
郭沫若《释支干》认为殷墟《支干表》有“三旬式”和“六旬式”两种,如果从“干攴集合论”看,分数运算二十二即为六旬式,分数运算十一即为三旬式。运算十一可与运算55交换。所以,这三种算法均可以运算黄金分割率。
(二)运算纹点三角形中的形:
(1)第一斜直行10个等边三角形,即是10个180度。
(2)第二行至第十行为菱形,依次是始于9个,止于1个,总计45个360度,即是9+8+7+6+5+4+3+2+1=45
图7
(3)360度可以为1°,45个360度则为45°,从天文学视运动的坐标体系看,殷商“癸”字三种形体(《铁云藏龟》112.3:《殷墟佚存:545)右上端表示春分点、对应秋分点,左上端表示冬至点、对应夏至点。前一形无出头短线,表示运算360度;后一形有出头短线,表示运用黄金分割率来运算基数360度之外插法。最右形为晚商《癸㱃卣》铭文“癸”字(图7),是南北极之中轴线,这表示周天视运动的基本坐标,是为静。甲骨文“癸”字二形则表示运转,是为动。
(4)此第一斜直行的10个三角形180度,有别于后面的菱形360度,二者可以交换运算:一则运算360度,数值为50(45+5)个360度,二则运算180度,数值为120(110+10)个180度。
(5)此元君庙遗址的陶器50(45+5)个平行四边形360度,与西安半坡陶片50个等腰三角形180度,这两种数值、两种算法具有什么关系?可以继续探究。
(三)简化算法(图6)是把“纹点”皆连接成等边三角形的“线”,始于第一行17个等边三角形,第二行15个,终于一个,总计81个等边三角形。据此图形算法是:
(1)17+15+13+11+9+7+5+3+2+1=81
这种数81的算法是一个大等边三角形中一行一行的小等边三角形的相加,很容易联想起“九九”之数。李俨《中国算学史》在“上古时期”中有专论“九九”一项,主要依据传统文献,分析“乘法小九九”。【4】上海书店,1936年版,第5—6页)这是战国后期数学学科企望独立发展的一种表现,根源就是《干攴数理表》。
总之,陕西元君庙陶盆上的纹点三角形,核心数值是:(1)纹点数值55,可以运算黄金分割比例6.18:3.28;(2)纹点成形则为81个等边三角形180度,牵连干攴集合论三合函数;(3)纹点55的等边三角形排序是一行对九行,于是出现“九九”之数,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分界点。
(4)从这完整的陶盆的侧面影像看,这种纹点三角形涉及8个,如果陶盆整体设计是对称或均衡结构,那么这纹点三角形应该有16个,而可以形成8组,这就与天文学视运动的坐标体系基本相合。
三
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将专门学科或形成体系的数学界定在东汉《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以后,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也成于汉代的判断是一致的,其共通点就是不知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这个数学天文学不是萌芽,而是早熟体系。陕西仰韶文化遗址这两种纹点三角形的数值与算法,就是数学天文学视运动的一种特殊样本,其特殊性就在于等边三角形,是数形交合,可以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数学天文学相关联,尤其是与楚简《算表》的对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西安半坡陶片的纹点三角形是第一行与后七行的关系,核心数值在纹点36个,华县元君庙陶盆的纹点三角形第一行与后九行的关系,核心数值是纹点55个与三角形81个,于是出现了运算黄金分割比例与九九之数,其根源在殷商《干攴表》。
《干攴数理表》第一个小方格“甲子·1:1”,依次到第九个小方格“壬申·9:9”,全部切分为二,即成为两组“1—9”,再反溯运算其积数,就是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等。简单地说,切分“干攴交合”中的“甲子·1:1”至“壬申·9:9”,这是分数,再反溯运算则是用乘数,不同的是“乘法小九九”是纯粹数学,完全从天文学中独立出来了。它应该早于“乘法大九九”。
西汉《周髀算经》记载: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关于商高答话的研究比较充分,基本认可“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是指“乘法小九九”【5】程贞一、闻人军《周髀算经译注》解释:此“九九八十一”是指“乘法运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笔者认为,我们不知秭归遗址的数学天文学,就无法理解“包牺立周天历度”与“伏羲执矩”,不晓此“矩”为何物。此处已见两种“纹点三角形”,数值差异很大,这就是说“数形交合”的关系相当复杂,现代的“数论”、“几何学”是我们探究这种“数形交合”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参照,但核心还是要尊重历史的真实。
这个“九九八十一”的乘法,一定晚于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理由至少有三条,一是墨子关于《干攴数理表》的公理化,就是把《干攴表》的代数转换为纯粹数字,没有这种数字公理化,则无大九九或小九九,二是运算《干攴数理表》的关键在黄金分割率,墨子非常清楚,《墨经》中即是使用黄金分割率来证明宇宙统一性。三是墨子的数理逻辑的证明,对待“函数”采用“隐数”方式,也就是说仅用其实、其数而不见其字。这样一来,“函数”表达式离开特定语境则看不懂。
有力证据是清华楚简《算表》(约公元前305年),实际上是《干攴数理表》第一格“甲子”至第九格“壬申”切分为两个系列“1—9”,再将其中的一个“1—9”前移至“十数位”,则变成“10—90”,最终反溯(倒版)运算乘法的大九九与小九九,尤其是还保留运算《干攴数理表》的黄金分割率,即是使用代数“”、“钵”。【6】楚简《算表》中“
”字的右形为“勻”,表示用“二”分数“十二”;左形“
”从“
”、“
”;表示用“五(
)”分数“十(
)”,十二与十之和为干支数理二十二,可以黄金分割率。“
”之前还有一个代数“钵”字。张天弓《初论殷商甲骨文中的“进十位数制”——考释“术”“殳”“攴”“恖”、〈干支表》与楚简〈算表数理表〉、罗素〈数理哲学导论数理表〉、〈书写笔顺图〉之关系》,载于《书法研究》2021年第2期)今研究者认为“
”的意思是“1/2”,“钵”的意思是“1/4”,这种解释虽然不知“
”字表示黄金分割率,但认为“
”(1/2)”、“钵(1/4)”具有分数的数值仍有合理性。
楚简《算表》为什么使用这两个代数“(1/2)”、“钵(1/4)”(图9)?想运算什么“数”?《周髀算经》所谓“九九八十一”提示我们,“商高”此言是依托,出于楚简《算表》之后。楚简《算表》就是乘法大九九与小九九,其根源是殷墟《干攴数理表》的一种倒版,最终还是要运算天文学视运动。笔者制作楚简《算表数理表》(图10),可知《二十八星宿》图示最早见于《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星宿图》,还有“衣箱”側面的《后羿逐日图》、《后羿弋射图》相对应,所以这种《二十八星宿》的算法是28=24+4,意思是运算四方、四方风,而每一方则是24时辰牵连二十四节气。
图9
图10
回到楚简《算表数理表》,“(1/2)”是二个字形,分别在左下角“一”数的下边与左边,因为《干攴数理表》第一格“甲子”至第九格“壬申”的算法是“九九八十一”,所以“
(1/2)”字实际上在《干攴数理表》第一个“甲子”之前。因为“九九八十一”的算法,这个元君庙墓地陶盆的纹点三角形第一行10个等边三角形,应该在《干攴数理表》之前。“
(1/2)”字运算对象是这10个等边三角形,数值是5(5个等边三角形)。最左下角的代数“钵((1/4)”应该是继续运算“
(1/2)”,但运算对象是什么?应该是运算“甲子·1:1”之前的“上甲(上甲徽)”,即商代先王王亥、王恒兄弟之后继。这就是屈原《天问》、《离骚》、《九歌》等篇提出的数学天文学的诸多问题【7】张天弓《楚金文、楚简“集”字考释——简论集合论函数运算黄金分割率》,载于《书法报》2021年8月18日)
战国时期“甲(十)”字数理“十”,其算法“钵(1/4)”的数值为0.25。所以,运算代数“(1/2)”字、“钵(1/4)”字的数值为5.25度,加上周天360度基数,即为周天365.25度。请注意,这种算法必须的前提是“九九八十一”,不是用其乘法,原本81个纹点的等边三角形是用加法,而且“九九”之数还要牵连“大一(第一行10)”。这可以说明西汉的《周髀算经》的天文学视运动的坐标与算法,与东汉数学天文学的周天365.25度相同。
这个周天365.25度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个悬案,西源说与中源说都有证据与理由,难以定夺。陕西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两种“纹点三角形”,与楚简《算表数理表》对接,与《周髀算经》牵连,可以解答这个历史悬案,这是独一无二的证明。否则,我们很难查清周天365.25度的来源与算法。
陕西仰韶文化这两种“纹点三角形”,是数学天文学视运动的三角形的样板,可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的《杜岭方鼎》的数学天文学视运动的四方形的范式相媲美,对于我们认识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之前的几何学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出土的原始资料。
2022年1月26日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