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阳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情况
2019-01-11 16:33:49   来源:今日湖北

阳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我县非遗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分布广泛。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批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至2017年末,经挖掘整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10类,467项。其中,民间文学63项,传统音乐64项,传统舞蹈11项,传统戏剧6项,曲艺1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9项,传统美术18项,传统技艺23项,传统医药2项,民俗类(生产商贸、消费、人生、岁时、信仰)246项。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富池三月三庙会、玉土免油面制作技艺、折子粉手工技艺、阳新榨油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项(甘宁传说、哦嗬戏、栗林龙舟、浮屠板凳龙、枫林车灯、太子接大王、太子豆腐制作技艺、纯谷酒酿制技艺、糯米糖制作技艺、颜山道民俗活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项。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已去世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已去世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人(已去世2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


近几年来,在新形势下,我们主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认真探索做好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子、新方法,通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遴选申报、传承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展示与推广、专项资金投入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世代传承。2011年、2014年,凭借“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我县连续两度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3月,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省文化厅评为“湖北省最美非遗中心”。


一、建立机构,扎实开展工作。2004年,我县在文化馆设立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县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落实专人专班,及时启动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3年,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我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从县文化馆分离出来,成立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我县独立建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核定配置事业编制人员6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人,拥有中级技术职称4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主要负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开发利用等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2012年,全省院团改革,阳新县采茶戏剧团得到重点保护,更名为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为事业单位。2016年,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升格为黄石市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并得到市财政每年的资金预算。


二、开展普查,全面摸清家底。自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进行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正摸清家底。通过标准制订,科学认定,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


三、建设阵地,推进传承保护。近年来,我县紧紧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建立了传习所、传承学校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集中保护和展示。2011年,组织集资2万余元建设了我县第一个阳新布贴传习所,5月正式启动生产性制作,并成功申报为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3年在黄石市第一技工学校成立了“阳新布贴”传承学校。2016年,在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阳新布贴”传承基地。为了扩大阳新布贴的宣传和影响力,我们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相继在全县各镇场(区)成立了21个阳新布贴传习基地。2011年,在阳新亿达中等技术学校成立了阳新采茶戏传承学校。2012年在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阳新采茶戏传承艺术学校,并挂牌成立了阳新采茶戏传承基地。2012年在县城区成立“富川大舞台”,2014年启动了“乡村大舞台”和乡村文化礼堂惠民演出活动,组织专业剧团和全县20余个民间剧团轮番上阵,年均采茶戏演出200余场。同时,我们一方面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建设,另一方面在各镇场(区)文化站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并已建立了以村(社区)文化室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使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正常化轨道。


四、宣传推广,营造保护氛围。一是加强新闻媒体报道。在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加深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全民参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二是做好节庆活动宣传。结合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庆日,广泛开展非遗类、民俗类活动,如新春文化节、正月十五闹元宵、采茶戏艺术节、采茶戏展演月、阳新布贴汇展等,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三是开展非遗进校园。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如非遗展进校园、戏曲演出进校园、阳新布贴进课堂、非遗教学进班级、开设兴趣班等,同时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普及读物,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知识,培养全民热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


五、健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倡民间志愿者奉献力量,激发和保护非专业人士的积极性。对代表性传承人实行规范化培训,激励他们开展活态传承、带徒传艺。同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队伍,采取办培训班、采风、田野调查、音影记载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专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每年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培训不少于5次,举办县级非遗类培训不少于4次。为加强阳新采茶戏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剧团演艺水平,促进阳新采茶戏的传承发展。2017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招收30名11-15岁学员,免费送专业院校定向委培5年,学业期满,成绩合格,在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定向就业,并给予事业编制。


六、落实经费,保障资金投入。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了国家、省非遗项目补助资金、地方戏保护资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等,并实行专款专用,为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县级财政我们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落实非遗大型活动专项扶持经费。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用于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开发。这些经费的投入,为阳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品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文化遗产社会化、数字化、产品化,让阳新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目前,我县阳新布贴、油面制作、折子粉制作、茶叶制作等部分非遗项目已进行合理利用,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一年一度的富池三月三庙会活动,结合当地旅游业也是蒸蒸日上,每年吸引周边县市信众和游客达5万余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更是红红火火,阳新布贴先后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湖北省长江非遗展、湖北省首届园博园非遗展,2017年阳新布贴再次出国波兰巡展。2010年阳新采茶戏《对花调》《选亲》代表黄石优秀民间艺术在上海世博会展演;2011年县采茶戏剧团的戏曲节目《绣出幸福吉祥来》荣登央视戏曲春晚舞台;2018年大型现代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代表湖北省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同年代表湖北省参加“茶香中国”首届全国采茶戏汇演;每两年举办一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每年全县优秀的采茶戏剧团开展一次阳新采茶戏展演月活动。这些为打造“阳新采茶戏之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阳新县文化馆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