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武汉6月25日电(记者李伟)记者近日来到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采访时发现,三年来,武汉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牢固树立“接力棒”意识,紧密结合乃东实际,积极寻求援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新举措,曾经全国闻名的“武汉立体援藏模式”如今再次升级、拓展、深化,闪耀在雪域高原。
这是武汉援建的乃东武汉产业园,将为乃东的发展提供造血功能(新华社记者李伟摄影)
武汉援建打造的昌珠镇综合文化站,为闲暇的当地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平台(新华社记者李伟摄影)
援藏干部、乃东县委常务副书记陈春晖作为这一期武汉援藏工作队领队,他坦言到乃东之后深感责任重大:“武汉立体援藏模式,是历届武汉市援藏工作队创下的‘品牌’,我们在前辈们留下的经验基础上,必须再创新。”
陈春晖和他的同事们说到做到,三年时间里,他们根据乃东的特殊环境和对工作的特殊要求,着重妥善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硬援助”与“软援助”的关系,解决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服务大型项目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围绕继承武汉模式开展科学援藏、乃东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乃东县招商引资和文化旅游情况等方面,武汉援藏干部们开展了专题调研,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论证,提出了服务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援藏思路。在抓好项目资金援藏的同时,着力抓好人才技术援藏、产业援藏和理念援藏,拓展了援藏领域。
全体援藏干部在接地气交朋友认亲戚的过程中,建立了民情档案6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41场次,收集整理意见建议56条,结亲帮扶慰问14户、230人次,送慰问金39.5万元,为民办实事17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困难、惠及了民生,在汉藏之间、武汉乃东之间搭起了一座座“爱心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产生深远影响。
在西藏红色第一村昌珠镇克松村,67岁的牧民巴桑告诉记者,“以前靠青稞种植年收入也就几千元,如今,单是养牛收入就达2万多元。”像巴桑一家从黄牛改良中受益的,山南地区就达4.36万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70%以上。原来,之前山南地区的牛个头小、产奶量少。2013年起,通过与湖北优质的娟姗牛杂交,形成新的改良品种,不仅个头变大,产肉量和奶量大大提高。
在乃东区泽当镇赞塘居委会,55岁的巴桑卓嘎紧攥着陈春晖的手不放。赞塘居委会是陈春晖的联系点。驻村第一天,陈春晖听说低保户巴桑卓嘎的丈夫因病去世,丢下3个未成年的女儿,他当即送去慰问金,并结为了亲戚。
3年来,在陈春晖的帮助下,巴桑卓嘎一家人改造了3间简陋的土木房,住上了6间砖瓦房。双腿残疾的大女儿学会了织藏毯,参与了居委会的藏毯合作社,二女儿当了兵,幺女也上了小学。
赞塘居委会支部书记次仁高兴地说,援藏工作队为村里承诺的十件实事件件落实,还帮助5户藏民开起了“藏家乐”,筹资建成朝佛香客旅游接待中心和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为奶牛场新建暖棚和沼气池……
在新建的乃东武汉产业园区,乃东区经合局局长刘纲华感慨颇多。原来,在2014年3月,刘纲华借鉴武汉“工业倍增计划”先进经验,依托武汉人才、资源,创建乃东武汉园区,率先实现全国援藏20年来,17个省(直辖市)116个城市对口援藏中产业园区建设“零”的突破。
如今,乃东武汉产业园区已经成功争取中国朗姿上市公司签约,西藏山南六颗牙发展有限公司、山南藏禾商贸有限公司、西藏雅砻福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落户,为当地“造血”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历批武汉援藏干部是‘老西藏精神’的实践者,是武汉精神的承载者,他们舍弃小家小爱把民族大爱深深地镌刻在边疆、让援藏精神永远融入到血脉之中的榜样作用,鼓舞着我选择援藏的担当和勇气,激励着我在西藏的付出和坚守!”回首援藏历程,陈春晖这个不善表达的同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出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