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收藏着一对有特殊意义的印章,它见证着清朝两位进士、也是两位著名文人之间的友谊。
这对印章看上去比较简陋,印章的印面分别为“丁未翰林”和“何道生印”,一枚印章的印身刻有“何可一日无竹 恨不十年读书”,另一枚印章的印身刻有“星衍”二字。
显然,这对印章的篆刻者为清代著名文人孙星衍,使用者是和孙星衍同年考中进士的何道生。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和,号伯渊,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少年时就以文学见长,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袁枚曾称他为“天下奇才”,著名文人阮元曾聘他为“诂精经舍”教习及主讲钟山书院。 孙星衍于乾隆52年(178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12年(1807年)任山东布政使。孙星衍博览群书,以知识渊博名噪一时。他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书画,无不考其源委。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寰宇访碑录》、《周易集解》、《考注春秋别典》、《尔雅广雅训诂韵编》、《晏子春秋音义》、《金石萃编》、《史记天官书考证》、《建立伏博士始末》、《明堂考》、《续古文苑》、《平津馆文稿》、《芳茂山人诗录》、《仓颉篇》等存世。
何道生(1766年—1806年)字立之,号兰士,山西灵石人。生于清乾隆31年(1766年),卒于嘉庆11年(1806年),享年仅41岁。他与孙星衍一样,也是乾隆52年(1787年)进士,两人按旧例称为“同年”。他先后任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出任江西九江知府,以病告归。不久后,又出任甘肃宁夏府知府,最后病死于任上。何道生当时诗名很盛,其诗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剑南之间,著有《双藤书屋诗集》十二卷。
孙星衍与何道生不仅为同年进士,而且都曾在山东任职为官,想必会经常往来。也许,孙星衍就是在这段时间为何道生雕刻了这对印章,成为他们之间友谊的见证。
山东泰山著名的阙形方柱碑也有关于他们活动的记载。此碑位于岱庙西侧,高275厘米,宽90厘米,厚82厘米。在其四侧碑面上,分别刻有真、草、隶、篆、行5种书体的4则记事和 20首诗。上面4 则记事中两条就分别与孙星衍和何道生有关。
其中一条是:“嘉庆二年二月癸酉,署按察使孙星衍来谒岱庙。泰安府知府金棨、运河同知黄易、阳湖杨元锡、钱唐江凤彝同至。次日,宿登封台,观日出,始去。”此题刻刻于方柱碑南侧,由孙星衍以篆书题写。
另一条为:“嘉庆五年,青龙在涒欺,升枋。建卯之月,日次壬辰,巡际济宁漕务。山东道监察御史、灵石何道生以阅宗至泰安,恭谒岱庙。同来者:靖江郑锡琪。”此题刻也刻于方柱碑南侧,系由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何道生以隶书题写。
孙星衍不仅以学问广博闻名,也以为人正直著称。古玩界曾有一段佳话,说的是孙星衍不见和珅的故事。 和珅是乾隆时期的重臣,私人收藏之多之精,可说是空前绝后。孙星衍博览群书,勤于著述。他曾居住在琉璃厂,经常与古董商、书商打交道,在鉴赏钟鼎和碑碣石刻等方面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和珅知晓孙星衍看铜器有眼力,便想请他到府上来鉴别钟鼎彝器。因为和珅虽然收藏22座大铜鼎,却分辨不清哪件是商代的,哪件是周代的。和珅多次托人捎信邀请,但孙星衍始终没去见他。
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即宣布和珅罪状20款,责令其自杀,抄没其家产,当时估值约8万万两。其中最值钱的还是古玩、珍宝、首饰共计28000件。和珅被赐死抄家之后,人们问孙星衍:和珅把持朝政时,多次请你过府,为何不去?孙回答说:和珅乃贪赃枉法的小人,不懂金石学问,“道不同,不相为谋”。
作为清朝著名学问家,孙星衍也精于书法、篆刻,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颇受收藏家们的欢迎。2010年,他的一幅篆书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在北京一次拍卖会上以22.4万元成交。他篆刻的印章、砚铭等也不时出现在拍卖市场,有的也拍出数万元高价。据资料记载,孙星衍曾为人刻过一方“生于癸丑”印章,后被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张廷济见到,在上面题刻了“字奇刀健,允推渊如杰作”的评语。
看来,孙星衍为何道生刻的这对印章很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