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9年2月28日,英国人威尔逊风尘仆仆迈进中国西部花园时,首先打开的就是宜昌这扇大门,在那天,威尔逊用发明不久的照相机,为宜昌的天然塔留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照片(资料图片为刘曙松翻拍),此照片距今整整100年。
时光过去100年后,天然塔和威尔逊看到的天然塔一样,只是过去那个破败的江边小码头城市--宜昌,已经成为世 界驰名的水电旅游之都,看威尔逊的老照片,徜徉于天然塔下,内心感叹沧海桑田,变化巨大。100年前田野中孤零的天然塔看上去高大挺拔,如今的天然塔边高 楼林立,周边的田野成了设计精巧、用材考究的公园。
天然塔,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至明代崇祯末年,清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当地士民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春,才由当时 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捐资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塔成。塔高43.35米,砖石迭砌,八棱七层,层层出檐,其下皆有三踩如意斗拱 装饰。塌室筑有登塔阶梯可依次在一至七层出入。各层塌室自下而上随着塔体的收分,逐室缩水面积,各层塔室皆为八角攒顶,采光明亮。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 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面向大江,门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天然 塔“取以人为之力,而行天然之事”,建塔岿然耸峙江岸,意在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
天然塔为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天然塔是继承和借鉴唐至明代佛教砖塔的营造经验,名曰“天 然”,实为人造的风水塔。1981年,我国古塔研究专家在考察后认为,宜昌天然塔所处地理位置、造型、结构、用材、工艺都符合明清砖塔的法式,可与沙市的 万寿塔、荆州的东山塔媲美,其功能已不再是“风水塔”了,已是绝妙的人文景观古塔了。1962年公布为宜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前后,宜昌市对沿江大道作规划设计,决定使用直线型。天然塔临江而立,施工方案中,大路与天然塔擦肩而过。为了绕开 天然塔,宜昌对沿江大道延伸段700多米路段进行调整,将该路段由直线变为一段曲线。由于改线涉及更多的拆迁成本、路线延长等问题,因而增加投资100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