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西文化
武当山麓留下的珍贵红军标语
2018-01-21 10:24:56   来源:十堰晚报   分享:
0

1.JPG

  在红军浴血转战的间隙,广大指战员沿途留下了大量标语口号,以通俗易懂、生动直观的宣传形式,成为当时广泛发动群众的洪钟、鼓舞红军斗志的号角、瓦解分化敌军的利器。如今,在武当山地区,仍然能见到当年的红军标语。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磨灭不了它们的熠熠光辉。

  道教圣地的两幅红军标语

  红军标语,历经战争洗礼和风雨冲刷,真实地记录了我党革命斗争的一段历史风貌,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金秋十月,八百里武当层林尽染。武当山太子坡,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当地一个“福”字照壁上,如今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

  古老的皇家建筑、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何会有醒目的红军标语?

  原来,1931年5月,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的主力,从洪湖苏区转移到鄂西北,开辟了方圆千余里的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房县和均县(今丹江口市)官山分别成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互为犄角的两块红色根据地。贺龙率领红三军7师、8师驻扎武当山时,曾约法三章,上武当山后不得损坏武当山的一草一木。随后,红三军8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奉命率领8师驻扎太子坡,师部和政治部设在太子坡藏经楼右院。于是,政治部人员在“福”字照壁上写下了这两幅革命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薛明介绍,贺龙离开武当山后,一代又一代的文物工作者悉心保护这批红军标语,成为武当山珍贵的革命史迹。

  日前,记者来到太子坡看到,长2米、高2.1米的“福”字照壁已被木栅栏紧紧围护,墙墙上保存的红军标语虽然经过风雨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遒劲,正面是“实行土地革命”,背面则是“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落款为“红军三军8师政治部”。两幅标语白底黑字,正楷繁体,最大的“革”字高约0.5米、最小的“师”字高约0.1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武当山的琼台中观大殿左间,以前也留有红军标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一条老街,留存6幅红军标语

  位于武当山脚下的浪河镇,距丹江口市区40公里,是一个始建于北宋的古镇。镇上的小店子老街,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之前,保存着汉江流域典型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是鄂西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均县苏维埃政府及均县中心县委所在地,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足迹。

  1931年5月24日,均县苏维埃政府在浪河店正式建立,机关设在浪河店福音堂。8月25日,敌军李柱中部发动“围剿”,均县苏维埃政府于8月31日转移至吕家河,恢复工作。

  “反对收地亩捐、收粮的县公署!”“反对保卫团收月捐!”“实行不还债,不完稞!”“失业的农民,不要去当土匪,起来组织红色补充军,参加工农革命!”“反对收地亩捐的反动军队!”“反对保卫团催款,藉故罚金!”——在浪河老街的墙上,曾保留着6幅醒目的红三军7师政治部写下的标语。岁月蹉跎,风雨沧桑。在斑驳的墙壁上,这些标语大多已然褪色,但仍见证着当年革命斗争历史。

  浪河老街居民杨相义回忆说,他听老辈人讲过,大修武当山时,老街是豫鄂两省上武当山朝拜的必经之路,这里一度热闹繁华。“我小的时候,光饭店就有20多家。药铺、染布坊、粮行、铁铺、杂货铺、茶馆、旅店,应有尽有,住户就有500多户。”这些老房子的建筑结构看似不复杂,但颇具清朝民间商业建筑风格韵味。2008年,浪河老街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全长400多米的浪河老街,一共有48座建筑单元,约有80户居民居住,房屋总面积11000多平方米。浪河老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海拔169米,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170米蓄水高程水位线下。2011年7月,浪河老街开始动工拆除,至2012年12月拆除结束。

  2014年9月25日下午,记者在浪河老街采访时,两三间孤零零的老房子,屹立在老街废墟中,一辆黄色挖掘机挥舞着铁臂,轰隆隆地回填着基础土方;2016年9月14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浪河老街,老街已荡然无存。

  “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留给后人永恒的财富和沉思。红军转战全国,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宣传标语、口号和文告。”汉江师范学院思政课部中共党史专家孟宪杰副教授指出,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老街留存的6幅言简意赅的红军标语,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显示红军能够从鄂西北地区的实际出发,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土地革命,它犹如凝固的战争、思想的化石、大写的理想,将成为彪炳青史的不朽精神路标。

  山沟岩壁留下了红色记忆

  2016年9月14日下午,记者翻山越岭来到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口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谢华山的带领下,穿过一片茶园,沿着一条蜿蜒的小道而下。谢华山指着小道的尽头说,这里直通房县万峪河。

  在位于武当口村西坡长短沟的岩壁上,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字迹仍清晰可辨,“分田地”、“取消苛捐杂税”,落款是“红三军司令部”。这些标语内容直接、语言直白、言简意赅,易为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

  作为革命老区,盐池河镇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1931年5月23日,红三军解放均县城,随即抽调一批干部分赴县域部分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武装革命,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6月20日,盐池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区政府下辖侯家沟、黄草坡、水竹园等10个乡苏维埃政府。

  西坡长短沟岩壁上的红军标语一直鲜为人知。2010年5月10日上午,盐池河镇党政办工作人员朱延贵在实地搜集丹江口风物资料时,无意间在岩壁上发现了这处黑色毛笔书写的红军标语,随即拍照留存。

  事实上,这处红军标语的发现由来已久,只是地处偏僻,知之者甚少。1957年出生在西坡的谢华山回忆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老师赵华明经常带领学生们在这个岩壁的红军标语下宣讲革命英雄事迹。

  在采访中,出生于1928年的当地村民谢华银老人说,红三军路过西坡时,他只有3岁。长大后,父亲告诉他,红军当年路过他家时,还送给他父亲一件衣服。

  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标语,是红军在当年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书写而成的。当时,红军用笋壳或者棕壳作笔,书写的材料有石灰、墨汁、燕麦、土红粉。“在岩壁上书写红军标语,在鄂西北地区甚为罕见。穿越历史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砺,这些红军标语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同人民群众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感。”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桂柏松认为,留存在武当山麓的红军标语,是红军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既宣示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又结合了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又有质朴的艺术美,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家河村留有红军石刻标语

  红军石刻标语,是我党我军文宣工作的伟大创举。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采取镌刻石质革命标语和文献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打击消灭敌人。

  资料显示,许多红军领导人都起草过文献和宣传资料,也书写过标语口号。无论是石牌坊还是石匾,甚至在房基石、门柱、磨盘、石缸上,都刻有石质文献、标语和对联。虽经过风雨侵蚀与人为损毁,但仍有不少石质标语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依然熠熠生辉。

  在被誉为“武当后花园”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留存着一幅罕见的石刻红军标语。1931年5月,贺龙和柳直荀率红三军在鄂西北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建立地方人民政府。自5月24日起,先后建立了苏维埃县、区、乡三级政府,为传播革命火种,做了大量的工作。

  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官山镇吕家河村一组的泰山庙,始建于清道光九年,是一处既保存有革命历史文物,又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庙观建筑。

  目前,这座泰山庙的正殿侧房还保留了当年贺龙使用过的架子床、马灯及桌椅等。在前殿青石门框上,保留有一幅由时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直荀手书、当地石匠雕刻的双线阴刻“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对联。

  吕家河泰山庙的红军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是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史诗。

  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展示了清代庙观的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已被列入第五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建筑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其窗户的设计与制作上,其窗户是用一块完整的大石块通过透雕而成,上有完整的动物、植物、花卉等图案,使整个建筑显得新颖、别致。墙体为砖和夯土混合结构,屋顶为小式硬山,滴水、勾头和花边瓦清晰可见,集武当文化精髓于一身,尽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岁月沧桑,武当不老。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已成文物,但红军播下的红色基因依然血脉相连,红色文化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焕彩流辉。


上一篇: 郧西三弦
下一篇: 没有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