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率领下,兵分三路突围。当年7月中旬,解放军中原突围的一支主力部队抵达南化塘。此时,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已抢先占领了玉皇山、鲍鱼岭等制高点,堵住了解放军的去路。万分紧急之时,李先念司令员指挥部队,冲上玉皇山顶,控制了制高点,杀出了一条血路,最终部队直抵陕南,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日前,记者在郧阳区南化塘镇走访得知,目睹当年激战的村民目前健在的仅剩朱全财一人。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79岁的他记忆犹新。
子弹“哒哒哒”直响
“记得,记得!那一仗惨烈,山坡上满是战士遗体。”近日,记者在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5组一山坳处,见到了79岁的老人朱全财。据该村村干部介绍,目睹当年中原突围玉皇山激战的当地百姓中,目前健在的仅剩朱全财一人。
当日天空下着雨,地上湿漉漉的,但得知记者想了解当年鲍鱼岭、玉皇山一带激战的情况,朱全财执意打着雨伞,冒雨和记者一同前往山顶,他边走边追忆当年目睹激战的经过。
据十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赵伯贤出版的《品读南化塘》一书记载,1946年,中原部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分东、南、北三路突围。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司令员王震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第二纵队十三旅四十五团和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北路向北突围。同年6月29日,北路突围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同年7月11日,突围部队全部通过豫西平原,达到内乡、师岗一带,军区决定兵分两路向西挺进。7月14日,王震率干部旅、三五九旅从河南淅川县大石桥与娘娘庙之间抢渡丹江,15日进抵南化塘镇鲍鱼岭。国民党部队已在此堵截。
“当时,我正在远处山坡上放牛,只听到子弹‘哒哒哒’直响,像下冰雹一样在树林里穿梭。”朱全财清楚地记得,因为解放军和当地百姓关系好,事先得到了情报,所以提前也做好了战斗准备,很快双方就交上了火。
“那时我才9岁,听到枪声,我便赶着牛往家里跑。”朱全财回忆,回家后,大人便把他锁在家里,不让他出来。出于好奇,他就躲在门口听外面的动静。此时,从鲍鱼岭等地传来的枪炮声不断。
据《郧县志》记载,1946年7月15日,解放军三五九旅第七十九团一营首先与敌人接火,冒雨向岭上守敌冲击,夺得机枪5挺,部队转向鲍鱼岭南侧继续前进。次日拂晓,七一九团在此遭敌阻击,颜龙斌团长指挥二营分三路向敌人发起强攻,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深夜,夺取国民党军阵地。在二营与敌激战中,王震率部队从鲍鱼岭侧翼杀开一条通道,冲破敌人防线,进入陕西赵川境内。
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另一支主力部队在刘洞与南化塘交界的鸡子岭与国民党军交战,歼灭国民党军100余人。
军民合力冲破敌人防线
据《郧县志》记载,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从河南淅川县大石桥过丹江,7月15日进入郧县(现为郧阳区)梅铺。7月17日上午,当部队进抵南化塘时,先期到达的胡宗南精锐部队第一军第一师早已以逸待劳,拉开阵势,顽守在南化塘制高点玉皇山、鲍鱼岭,以封锁突围部队去路。
据了解,玉皇山海拔900多米,周边岩石陡峭,易守难攻。“当时,玉皇山顶玉皇庙40多间房屋的砖墙都满是国民党部队密密麻麻的枪眼,敌人早已在山顶沿线上千米长的路线上,挖了战壕,筑有土碉、暗沟。”朱全财清楚地记得,当天是阴历六月十一,早上9点多,解放军先往山上发了两颗信号弹,然后开始发起猛攻。
“因为敌人占领要地,解放军接连冲锋几次,都没能成功。”朱全财清楚地记得,当地男女老少都主动加入解放军队伍,除了帮战士们打探前进路线,还主动将家里的粮食和水抬到前线,供战士们食用。
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在先后6次冲锋后,解放军部队终于占领了玉皇山。
“当时敌人应该也非常疲惫,乘着对方不注意,解放军都爬到了山顶树上,对着敌人一阵扫射。”朱全财清楚地记得,当时一名叫杨明华的战士,才二十多岁,在树上与敌人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没能救活重伤战士,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当时解放军快攻占到山顶时,国民党部队见状纷纷逃窜,为了掩护身份,不少敌人穿上了道士服装潜逃。”朱全财说。
17日傍晚,解放军突围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阻击,沿着滔河进入陕西赵川境内,取得中原突围决定性胜利。
“这辈子我最遗憾的就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负重伤,躺在我家中,我没能救活他。”朱全财清楚地记得,这名战士叫李文军,当时有30多岁。
“子弹打在他左胸膛,从战场抬下来时,血直往外流。”朱全财说,看到战士负伤,他的奶奶连忙找来布条等物品,帮忙把伤口包扎住,勉强止住了血。
随后两天,这名战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奶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米拿出来,煮成米汤,一点点喂给负伤的战士喝。”朱全财回忆,因为当时敌人封锁非常严,战后不时派人搜查,在周边也请不到医生,两天后,这名战士因伤势严重去世。
“当时家人含泪把他悄悄掩埋。”朱全财说,后来每年清明节,他和家人都会到坟前悼念这名牺牲的战士。
“这名战士还留有一把带有刺刀的枪,解放后我们主动上缴给了政府。”朱全财回忆。
当地百姓缅怀英烈
“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红军就曾在南化塘作战过,当地群众基础很好。”朱全财说,中原突围玉皇山、鲍鱼岭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自发上山,将牺牲的解放军战士遗体掩埋,后来每年都会来到坟前悼念他们。
“而国民党军队竟然将死伤的人员悄悄抬进了一个山洞,好几天后,山上的道士闻到了臭味,才被发现。”朱全财说。
据郧阳区文物局提供的图片显示,玉皇山顶的好几棵粗树上,都还留有弹孔的痕迹。“这些都是当年的战壕,还有暗碉。”顺着朱全财指示的地方望去,记者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留下的痕迹。
在玉皇庙,记者看到了三尊木雕。“这是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解放军,专门用木头雕刻的。”朱全财介绍,中间的雕像是李先念,旁边的是他的警卫员和三十七团团长夏世厚。
在南化塘烈士陵园,记者还看到当年南化塘人民支援中原突围的记载,介绍当地百姓如何支援突围。据《品读南化塘》一书记载,战斗打响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传情报、送军粮,战斗结束后,百姓们又救伤员,先后护送突围失散官兵100多人,救护伤员20多人。
1987年,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李先念亲自撰写碑文,徐向前亲自题写“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历史丰碑,就像一位历史老人,向后辈诉说着当年为解放全中国而拼杀的烽火硝烟。
逝者如斯夫。转眼间7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人们对长眠于玉皇山的解放军战士灵魂,至今充满真诚的敬意,人们深深缅怀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