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西文化
郧剧《求骗记》在十堰市艺术剧院公演
2018-01-21 10:24:00   来源:十堰晚报

1.jpg

  十堰市第三届地方戏曲调演剧目郧剧《求骗记》在市艺术剧院举办公演,吸引了上百位戏迷前来观看,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老人。

  昨日下午3点,郧剧《求骗记》正式开演,市艺术剧院内,观众大都是银发老人。83岁的刘爷爷通过报纸知道当天的演出活动,专程从红卫坐车赶来观看。76岁的余奶奶是河南人,从小到大最喜欢看戏,听说十堰的地方戏不错,昨天也早早赶来。89岁高龄的王爷爷拄着拐杖独自前来,虽然耳朵不太好使,但老人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演员惟妙惟肖的演出,结合着舞台上打出的同期字幕,老人表示,“不仅看懂了,还觉得挺有意思”。

  记者了解到,本届地方戏调演共9台戏曲,其中大部分为郧剧。郧剧是以十堰(原郧阳地区)方言为舞台语言,汇聚十堰地方戏曲、皮影戏、曲艺三大品种音乐元素,以平腔、苦平、筒子调、八岔子、三弦调等为主要声腔,融十堰民歌小调及武当道乐等元素为一体,流行于十堰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据介绍,昨日为第三届十堰地方戏曲公演,今天至10日,将连续4天每天下午3点在市艺术剧院四楼小剧场进行调演,欢迎广大市民前往免费观看。

  □链接

  9部演出剧目剧情简介

  郧剧《求骗记》

  落魄秀才金登科穷困潦倒,误撞误算出村民走失的耕牛,神算之名传遍州府。适逢宫内玉杯被盗,久未破案,皇帝下诏令金登科赴京审案。哀其情,怨求骗,万般无奈……恰峰回路转,嬉笑怒骂中巧破此案,结局令人捧腹。

  郧剧《醉飘香》

  本剧以喜母、舅妈、婶娘等老人为儿女婚事操心为线索,采用喜剧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换位思考、互相体谅”构建家庭团结、社会和谐的戏曲故事。

  郧阳二棚子《网上情缘》

  《网上情缘》以新的视角,通过网络聊天,描述一种新的恋爱形式。村长王搞定有意撮合村里的光棍憨子和寡妇莲嫂,可没有想到双方已通过网络找到了心仪的对象,都婉言拒绝了村长的好意。经过一番曲折的剧情变化,憨子和莲嫂最终得知,原来他们在网上谈了几个月的恋人竟然正是对方。最终,村长完成了心愿,憨子和莲嫂喜结良缘。

  郧剧《特殊待遇》

  精准扶贫战役已打响,九道梁驻村第一书记郝强豪情满满离开机关来到农村。走访了三个月后,他针对村里贫困户孟老九、柳大姐的家庭情况,为他们制订了特殊的脱贫方案,但却不被二人所理解。最终,在郝书记的耐心劝解以及真情感动下,两人决定接受脱贫方案,共同致富奔小康。

  郧剧《坎子山的脊梁》

  《坎子山的脊梁》是根据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魏登殿的典型事迹改编的。展现了魏登殿四十年来带领回汉村民在恶劣的条件下,改天换地、脱贫攻坚、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

  郧剧·武当神戏《香樟树下》

  热心村长黄牛角,扶贫忙得不停脚。为帮楝花早脱贫,瞒着妻子动存折。相约见面香樟树下,拉上书记避闲说。原来他和楝花小时曾经有婚约。醋坛妻子跟踪来,爬到磨盘怕老婆。回忆当年创业苦,寻觅恩人心更切。贫富换位,恩人竟是苦楝花,岁月轮回扶危济困是美德。

  郧剧《穆半仙》

  郧剧《穆半仙》主要反映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神中,鄂西北山区幌子山村一位年轻有为的返乡大学生担任村官,带头“结穷亲、拔穷根”,对一个长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哄人骗财,在全村出了名的贫困钉子户进行结对帮扶教育,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郧剧·竹山高腔《特别“星”探》

  竹山是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在这种地方文化背景下,本剧选取了一个独特视角,通过两个有着历史恩怨家庭的联姻来展开戏剧事件。该剧开口小,视野大、蕴含深,提出了当代农民如何在文明之星的召唤下,心存敬畏、严于自律的时代性课题,体现出了当代农民的新追求新风貌新境界。

  山二黄《改嫁》

  年轻农村妇女白莲花,不幸青年丧夫,带着五岁的女儿和老公爹艰难度日。因她年轻貌美,提亲者纷至沓来,但个个都被白莲花“带着公爹改嫁”的条件吓得退避三舍。常在莲花家帮工的农村青年赵强,被莲花孝敬老人的行为感动。最终两人结为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前公爹”的义务。此剧充分运用山二黄戏曲音乐特色,并巧妙结合“竹溪花鼓”本土地方音乐元素,通过戏曲表现手法,演绎了一位山里女人内心“真、善、美、孝”的人间大爱。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