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痴迷天文,66岁的老农民吴世英在田野之外,有了另一片更为广袤的天地。
在鄂西北的大山里,他几乎是全镇唯一订阅天文杂志的人,铜版纸上的星空图片是这个简陋农家里最亮眼的色彩。20年来,他辗转各地追日,已见证了6次日食,上演着现实版的“夸父追日”。
种芝麻,玩天文
从十堰城区出发前往郧阳区梅铺镇,即便是走上一段高速,也要两个小时。
在大山里边问边走,道路弯曲起伏,郭沟村就在深山腹地。4月30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盘道小学旁的小卖部打听吴世英时,店主吴海华有些兴奋地拿出两张印尼盾。“这是老吴给我的,全村人都知道他喜欢天文。”
一个多月前,66岁的吴世英刚从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追日归来。
半山腰一幢白色平房前,月季花正开得灿烂,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胡须花白的吴世英刻意穿着有天文爱好者标志的马甲,戴着帽子和徽章,竟有几分远行者模样,只有脚上的解放鞋泄露出农民本色。
前几天,他抽空去了邻近的河南南阳。2020年6月21日,一场罕见的“金环日食”将现,南阳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他认定的最佳观测点,路人听说他是为了去看日食,都以为他傻。“我都不在乎。”
家里种的油菜该收了,还要准备种玉米和红薯,这个爱追日的农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从南阳赶回来后就在地里忙碌。
他盘算着今年还是要种点芝麻,每年卖芝麻的钱是他订杂志的专项资金,雷打不动地坚持了30多年。听送书的邮递员说,现在全镇就他一人在订这个杂志。“这是我最重要的天文知识窗口。”
我来了,我见证
14岁时,少年吴世英仰望星空,找到了地理课本中的牛郎织女星,那片神秘苍穹从此印在心间。在消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他到处寻找和天文有关的书“解密”。
1967年,吴世英冒昧写了一封咨询信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这是他心中最权威的地方。几个月后,一位唐姓专家给他回信,推荐了几本专业书。他专程跑到十堰的书店买《简明天文史词典》,一句句地啃。后来,他开始订阅《天文爱好者》杂志,那些神奇的天象向他展开冰山一角。
从1997年开始,吴世英踏上“追日”旅程,浩瀚天文开始走下书页。
20世纪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发生在1997年3月9日,日食的全食带从新疆北端扫过蒙古,经过黑龙江北部,终结于北冰洋。黑龙江省漠河县是全食带上中国境内的惟一城市,也是最佳观测地点。
吴世英带着一只单筒望远镜赶去漠河,和几千人一起观测。天空渐暗后,忽然全部变黑,周围人集体发出海啸般的呼喊,然后天空又慢慢变亮。“那一刻,我感觉不是一个人的孤芳自赏。”
之后,吴世英每年都会利用农闲出去走走。
2008年,他在新疆阿勒泰,用200元买来的新双筒望远镜第二次观测了日全食。
2009年,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光临长江流域,他在汉口江滩和几万人一起观看。
2010年,他辗转千里到云南大理观测到日环食。2年后,他再次在福建莆田观测日环食。
一个人追出国门
第一次到黑龙江漠河观看日食,吴世英来回用了32天。没有住过一次宾馆,要么住朋友家,要么露宿街头。“只花了700元钱,都是种地攒的。”只要不误农时,家里人也就随他去了。
在武汉看日全食期间,他就睡在汉口火车站地下通道里。为了占据一个最佳观测点,观测前夜,他干脆夜宿汉口江滩。
在福建时,他白天基本上靠步行,大部分时间吃泡面,晚上就睡在车站里,或者便宜旅社。“我就买了两次盒饭,一次花了3元钱,一次花了4元钱。”在福建的11天,他一共只花了300多元钱。
这个追日的老农民侃侃而谈,了解的并不比一些天文工作者少,令福建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潘小青刮目相看。一个世纪内在中国境内发生日全食的概率也就13次,其中能在陆地观察到的不足6次,而吴世英已见证5次日食。
今年3月9日有一次日全食,印尼是最好的观测地点,连语言都不通的吴世英决定追出国门。
第一次办护照、买机票,穿越大海来到印尼雅加达。机场工作人员看到他随身携带的横幅和海报,帮他找了个落脚点。观测当天的凌晨4点,他在城市的河边找到一户居民,协商好在视野开阔的二楼观测,对方为这个执着的追日者端上咖啡和茶点。“媒体上说这是1998年以来能看到的最壮观的日全食。”他也觉得这一趟来得很值,来回花费的3700元钱大多是孩子赞助的。
山顶上筹建天文俱乐部
摩挲着桌子上放着的一大摞《天文爱好者》杂志,吴世英常嘴里冒出一串诸如宇宙大爆炸、元素、星系等专业词汇,身有残疾的大儿子很捧场,一直在旁边听着。
天文大概是吴世英种地之外最大的乐趣了。
最初他订阅这个杂志时,一本只要0.25元,如今已涨到每本10元。墙角里堆放着好几个用废的天文望远镜,单筒、双筒的都有,最贵的也就几百元钱。他还记得从北京等各地邮购来这些“长枪短炮”时,邮递员的好奇神情。“都要我拆开见识一下。”
村里的小孩喜欢来这摆弄,吴世英把这些年出去拍的照片整理成册,翻给他们看。“教他们仰望苍穹,这个世界不止眼下这块地方。”
后山山顶上,有个废弃石寨,寨墙有六七米高。前些年,吴世英把自家的几亩地置换到寨子周围,着手修整寨子。他想把那些从各地背回来的石头放进去,在里面展示追日经历,建设自己的“汉丹天文俱乐部”。
这是他身边最接近天空的位置。
等到2020年6月的日食时,他已70多岁了,“不知道还跑得动不。”他希望邀约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到他的天文俱乐部来看看,也借此宣传家乡。
这个俱乐部目前只有吴世英一人,他仍决定坚持下去。“谁能没点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