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是实实在在为孩子着想,每天放学后,我们不用担心他在外面野着玩了,有了兴趣爱好,性格也变好了。”对广东路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叶扶江的爸爸来说,学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找到了自我。
教育不可千校一面。如今,独特的校园文化逐步成为城区薄弱学校超越优质学校的“法宝”。随着薄弱学校硬件设施的提升改造,其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打造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初具雏形,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跨越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引领特色发展
与崭新的校舍、塑胶运动场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相映衬,茅箭区三堰小学的校园文化气息日益浓厚:走廊上、教室里,师生创作的诗词和书画作品随处可见;课余时间,校园广播经常播放国学经典篇章。学校的汉江奇石厅里收藏了一批汉江奇石,老师经常指导学生欣赏石头艺术、在石头上作画,感受自然的美。
伴着古典乐曲《高山流水》的旋律,老师带头练习毛笔字,一二年级学生练习铅笔字,三四年级学生练习钢笔字,五六年级学生练习毛笔字。这是张湾区汉江路中心小学几年如一日,坚持下午课前20分钟师生同练一手字的情景。
2012年以来,市教育局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范》,大力倡导各校按照“一校一品”的思路,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不断提升教育软实力和办学品位。经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校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东风52小学书法教育、茅箭区武当路小学生命教育、东风51小学“新”教育、火车站小学的孝文化、张湾区汉江路中心小学的书艺文化……目前,我市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品牌。
社团活动涵养美好童年
5月20日,“中国梦-劳动美”市直中小学第十六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在市一中落下帷幕。广东路小学合唱团选送的参赛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嘀哩嘀哩》在童心向党合唱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东坡诗韵》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二等奖。
学校开展社团活动仅两个月,这些零基础的孩子第一次站在市直比赛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不是社团指导教师的其他老师也骄傲了一把。
“社团指导教师为了搞好社团活动,制订详尽的计划、方案,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无论是课时编排,还是内容选择,都力求精益求精。”东风第一小学校长周钧说。近年来,东风教育分局学校发挥自身不同的优势,确立了不同的文化主题,围绕打造“东风教育”品牌这一总体目标,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路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每天上学,孩子都不忘把足球带上。”学生家长李女士说。今年初,张湾区阳光小学与市俊豪足球俱乐部签约,引进两位巴西籍教练,给学生带来专业的足球训练课程,通过基本功练习,提高学生“玩”球的兴趣、踢球的本领。
“一校一品”助力薄弱学校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改善和充实。“在不久的将来,各学校在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竞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东风教育分局局长王烈军说。
东风50学校围绕各年级文化主题,编纂了《诚之礼》、《诚之朴》、《诚之孝》等9本校本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茅箭小学组织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开设了文明礼仪校本课程,并利用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途径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理解文明礼仪的相关内容。
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全市各学校突出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基本道德认知、科学情感体验和正确理想信念的教育,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办学硬件的好坏,而是其文化内涵的深浅。”市教育局局长朱华伦说,受经济条件影响和办学体制制约,我市区域办学条件的均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展“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一些薄弱学校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品牌形象正在完善。“打造学校文化软实力,是薄弱学校实现‘弯道超越’的捷径。”朱华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