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堰文化
“三言二拍”中的十堰元素
2018-01-21 10:23:36   来源:十堰晚报

1462586139916.jpg

   提起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十五贯》、《杜十娘》等故事曾多次被搬上舞台,为人们世代传唱。你知道吗,在这部小说集中,出现了许多十堰元素。
  书中出现许多十堰地区传说
  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和凌濛初编纂了5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每部40篇,共200篇,约260万字。这五部小说集分别是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编纂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后人将此合称为“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精品,其中的故事有的出自史传,有的出自历史笔记和小说,也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而更多的则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
  鲜为人知的是,在冯梦龙和凌濛初的这200篇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十堰地区的房县、武当山、真武大帝、张三丰的传说故事。作者在小说中对他们的记载和描写,也是生动和有趣的,读起来同样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陈抟的传说
  武当山环境清幽,植物繁多,道士们远离红尘,修身养性,长寿者不少。2003年2月在武当山玉虚宫里仙逝的李诚玉道长,据说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活了118岁。
  在武当山的历史上,还有一位高寿的道士,名叫陈抟,宋太宗赐其号为白云洞主、希夷先生。《喻世明言》第十四卷,“陈希夷四辞朝命”,说的便是陈抟二次隐居名山,四次谢绝皇帝的盛情邀请,专心修道的故事。
  陈抟是安徽亳州人,生于唐朝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享年118岁。陈抟为人洒脱,不落俗套,不慕虚名,苦炼服气辟谷之法,潜心钻研周易老子之术,是位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他幼遇毛女赠《周易》一本,回家后便能成诵,父母讶异。十八岁时,父母双亡,他只带着一个三足石釜,进山修道。后唐朝长兴年间(公元930年—933年),皇上闻其高尚之名,御笔亲书下诏,遣官招之。希夷先生不得不随使者奔赴帝都洛阳,谒见天子。见到皇帝后,他长揖不拜,皇上知其性情,也不怪罪,并赐以美酒美女。谁知,第二天,希夷先生饮了美酒,却将三个美女闭于一间空室走了。
  陈抟来到均州武当山九石岩。有一天,陈抟遇见五个白须老叟,这五个老叟颜如红玉,气色很好,陈抟便问他们有什么养生之法。五老告诉他说,用的是“五龙睡法”,即“蛰龙法”,就是学龟蛇之类,冬天蛰而不食,服气以至辟谷。陈抟请五老教之,遂得此法。
  “三言二拍”中记载,陈抟在武当山住了二十余年,寿已七十余岁。忽一日,五老又来说:“吾等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龙也。此地非先生所栖,吾等当送先生到一个好所在去。”说罢,五龙带着陈抟腾空去了西岳华山。陈抟曾在武当山多个地方隐修,至今在南岩的石壁上,还有他手书的“福寿”二字。因这两个字是横卧的,所以人们称“卧福睡寿”。行家们说,这两个字里面,隐含着陈抟的睡功丹法。
  吕洞宾修炼度人
  《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一节,说的是东汉时的异事。书中在说到江西洪都西山时,将它与天下名山作了一个比较:“……(洪都西山)比蜀之峨眉更生得秀秀丽丽,比楚之武当更生得尖尖圆圆”。
  《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中,提到一个太尉到武当山出家,后得度为仙的事。说的是吕洞宾下界度人,来到东京开封府马行街奉道信官王惟善家。那王惟善官居太尉,却是肉眼凡胎,认不得真仙,言语中怠慢了真仙,吕洞宾拂袖而去。等王太尉回过神来,哪里还有真仙的影子?王太尉悔之莫及,遂将仙画送进后宫。接着,他将自己住的房屋纳还朝廷,把家人都遣散了,然后到武当山出家。王太尉到武当山后,有一次在山中采药遇到了纯阳真人,遂得度为仙。
  纯阳真人就是吕洞宾,他是著名的道教人物,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吕洞宾在武当山的记载非常多,据说他曾作诗曰:“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吕洞宾精通剑术,用以除恶,他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三遁剑法”。道教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师,索兴将他传授的剑法更名为“纯阳剑法”。据史料记载:吕洞宾先后在武当山的南岩、冲虚庵、八仙观等地修炼度人。
  郧阳“三句半”
  冯梦龙在其《古今谭概》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和十堰(郧阳)“三句半”有关的故事: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2年),有位民间诗人爱做十七字诗,也就是现在的“三句半”,结果因诗获罪,被充军到郧阳。
  一年大旱,某地有位名叫张西坡的县太爷不思兴修水利,却下乡求雨,连求三天不下雨,这位诗人便写道:
  太爷来求雨,
  三天又三宿;
  昨夜打开窗,
  月出。
  县太爷听说有人奚落自己大怒,马上派人把诗人“请”进大堂,冷笑道:“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我现在就罚你当堂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这位诗人说:“好,请出题吧!”
  县太爷名叫张西坡,常把自己和宋代的苏东坡相比,便说:“苏东坡才高八斗,号东坡,敝人素爱风雅,号西坡,就以‘西坡’两字为题吧。”这位诗人看了张西坡一眼,应声道: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俩比较,
  差多。
  十七字诗一出口,众人大笑。县太爷听了暴跳如雷,大声斥道:“无礼狂生,竟敢当堂戏弄本官,快,重责十八大板。”这位诗人挨了板子很抱屈,回家后又写一首诗:
  作诗一十七(即十七字),
  挨板一十八;
  若作万言诗,
  打杀。
  县太爷恼羞成怒,遂以诽谤罪将诗人充军郧阳。临行时,诗人那瞎了一只眼睛的舅舅前来送行,诗人又赋诗:
  充军到郧阳,
  见舅如见娘;
  两人同落泪,
  三行。
  到了郧阳府,想不到郧阳的地方官喜欢诗歌,便让这位诗人到家里作诗。因为这位诗人创作“三句半”的“知名度”较高,就连郧阳地方官的夫人也来旁听,但这位夫人脚裹得可能不怎么成功,诗人见此便随口吟道:
  环佩响丁当,
  夫人出后堂;
  金莲三寸小,
  横量。
  郧阳府设立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当时这里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是流放和充军的地方之一。而这位擅长创作“三句半”的无名诗人被充军到郧阳,是在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2年),此时距离郧阳设府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有趣的是,当时郧阳府的官员也喜欢“三句半”,看来,“三句半”在十堰地区的历史悠久。
  老虎为媒
  《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讲述了一个老虎帮忙、助人吉日成亲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的房县一带。
  唐乾元年间(公元758年—760年),京城长安内,吏部尚书张镐和仆射裴冕两家关系很好,又门当户对,便订下亲事,由裴冕的三儿子裴越客迎娶张镐的二女儿张德容。
  当时在长安城西市上,有个算命老汉叫李知微,占卜凶吉十分准确。裴张两家择定婚期时,张尚书请李知微合一合女儿的八字与婚期犯不犯冲。李知微看后说:“此命喜事,不在今年,亦不在此方。”张尚书似信非信。出了张家门,李知微又被裴家接去占卜。李知微又说了同样的话,裴家哪里肯信?李知微便写下一段谶语来:“三月三日,不迟不疾。水浅舟胶,虎来人得。惊则大惊,吉则大吉。”
  裴、张两家并没有按李知微之言去做,他们依旧按原计划准备让儿女成亲。这时,吏部尚书张镐被弹劾,皇上下旨:谪贬张镐为房州司户,即日离京。张尚书此时才相信李知微的占卜。于是,他一边让媒人回复裴家,约定明年三月初三到房州成亲;一边自带家眷,悄然星夜到贬处去了。
  第二年一开春,裴越客带着行李辎重和佣人越过秦岭,然后乘大船前往房州成亲。到了二月底,他们离房州还有数百里远,裴越客见船重水浅,航行困难,便派一人上岸先到房州报信。房州张家这边听说裴郎将到,欢喜不尽,当夜在花园中设筵款待报信人。酒筵之后,众女眷起身归衙,忽然从竹林中跳出一只猛虎,背走了德容小姐。
  三月初二,裴越客的船来到离房州几十里的地方,此处水更浅,船只常常搁浅。于是,他和众人一起下船步行。天色快黑时,裴越客一行突见树林中跑出一只猛虎,众人合力赶走老虎,只见地上躺着一位漂亮小姐。经过一番周折,裴越客得知,原来这位小姐正是张家小姐德容。两人三月初三在船中成亲。此事传播出去,民间有了“虎媒”一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拍案惊奇》一书中,写的是扆州,而不是房州。但查遍《汉语大字典》之类的工具书,也没查到“扆州”两字做过地名用字。在唐朝的行政区划中,也从没有过扆州。倒是张镐和裴冕确有其人,且官职与书中所说一致。于是,有人推断“扆州”是“房州”的误写(或误印)。经过分析可以看出:房州在长安的南方;从长安越秦岭入汉江进堵河,可乘船直抵古房县城附近;堵河石多水浅等,这些事实都与书中的描写相符。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