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2021年,美的冰箱荆州工厂产值过百亿元,成为荆州工业发展史上首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4年过去了,到今年底,这一数字有望增至4家:美的冰箱、华鲁恒升、云图控股、银科新材等4家企业将突破或冲刺百亿产值。
江陵应邀去过几次,华鲁恒升去过至少三次。
荆州华鲁恒升是荆州市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其投资规模巨大,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华鲁恒升荆州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460亿元,将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投资123亿元,主要建设年产百万吨醋酸、30万吨有机胺以及年产百万吨尿素功能化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11月正式施工。
尽管宏观环境下部分化工产品价格承压,但公司业绩增长迅速。2024年,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74.98亿元,净利润达9.1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达501%和493%。截至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日均产值约2000万元,相当于江陵县每天新增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公司在职员工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参保人数已达1369人。项目产能也在稳步释放,一期项目中的蜜胺树脂单体材料原料及产品优化提升项目、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己二酸装置等已相继投产。
紧随华鲁恒升之后被引进荆州的河南金山化工集团,其投资260亿元的煤、盐、碱低碳系列产品项目,预计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税收10亿元。这可以作为衡量同等级重大项目的税收贡献参考。
更重要的是,华鲁恒升发挥了强大的产业链集聚效应(“链主”效应)。例如,下游企业江恩新材料公司(由山东德化化工投资)落地后,预计全部投产后两年内,年缴税可不低于5520万元。这种对地方税收的间接贡献非常显著。
华鲁恒升的落户彻底改变了江陵县的产业生态,其最显著的价值在于作为“链主”带动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
当地政府利用“供应链思维”,沿着华鲁恒升的原料输送管道精准招商,成功引进了为配套的江恩新材料等企业。
引进的河南金山化工集团项目可与华鲁恒升形成互补,每年消耗二氧化碳达140万吨,有效解决了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碳排放难题。
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江陵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2024年上半年,该产业完成产值51.2亿元,其中华鲁恒升贡献了37.2亿元。这直接促使江陵县第二产业比重在2024年上半年提升了4.6个百分点。
襄阳也大发“煤财”。
襄阳素有“中部磷都”美誉,磷矿保有储量20余亿吨,但产业长期面临“大项目少、大企业少”困境。襄阳创新建立全领域全要素统筹机制,探索“资源地+生产地”协作新模式。
在(宜昌)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采用“采矿、选矿在保康,精深加工在谷城”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税收按合理比例分配,成功破解发展难题。这个投资20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100天,“全流程并联审批”模式将落地周期压缩70%。
紧随兴发,投资120亿元的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项目、投资300亿元的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项目等接连落地,推动襄阳现代新型煤磷化工产业积厚成势。
所有这些,都要感谢浩吉铁路。最近十年,我讲湖北的战略地位,都要提及浩吉铁路。
浩吉铁路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战略大通道。浩吉铁路的构想,源于我国能源分布与消费的地理格局。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晋陕蒙等西部地区,而大量消费则发生在华中、华南等东部沿海地区。在浩吉铁路建成前,煤炭运输主要依赖“西煤东运”至港口,再通过“海进江”的水路转运至华中地区。这种模式不仅运输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
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华中地区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以及安徽、贵州等传统区域内供煤省份的煤炭产量下降,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直达华中腹地的大能力陆路运输通道变得尤为迫切。因此,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建设浩吉铁路的战略构想被正式提出,旨在构建一条高效的“北煤南运”新动脉。
这与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极力呼吁有关。
浩吉铁路(原蒙华铁路)的规划建设,与唐良智先生在担任湖北省襄阳市(当时称襄樊市)主要领导期间的前瞻性呼吁和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
2008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代表、襄樊市委书记的唐良智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规划建设一条从陕西到湖北的陕鄂重载铁路煤运专线,以保障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煤炭供给(我到江陵调研,当地电厂的领导介绍,最原始的建议出自襄阳电厂的一位工程师)。
他当时用数据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紧迫性:湖北省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大量煤炭,但铁路运力存在巨大缺口。他进一步预测,到2020年,鄂湘赣三省的煤炭缺口将达到约2.68亿吨,而中部地区缺乏专门的运煤铁路线,严重依赖运力紧张的普通铁路和“海进江”运输,后者成本高、周期长。
唐良智的建议是,建设一条年运输能力达2亿至3亿吨的煤炭运输专线,连接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与湖北的襄樊、荆州等交通枢纽,再通过水陆联运辐射整个华中地区。他引用已建成的大秦铁路作为成功先例,论证了建设北煤南运专用通道的可行性。这一建议准确把握了国家能源布局的关键短板,为浩吉铁路的立项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和方向指引。
唐良智的提议(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立马签字)反映了华中省份对稳定、经济能源通道的迫切需求。此后,这一构想迅速获得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进:
201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的项目建议书。
2014年7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
2015年,浩吉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2019年9月,这条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最长的重载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很牛的建议。我都提不出来。
浩吉铁路开通后,运输效能持续提升,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开通初期日运量约3.5万吨,到2023年日运电煤已达28万吨。2024年其年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跻身铁路“亿吨俱乐部”,累计运量也已突破3亿吨。
通过建设联络线与既有铁路干线(如陇海、京广、京九等)互联互通,并加快上游集运站和下游物流园区、铁水联运项目建设,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煤炭从北方源头到华中地区由20天到最快仅需约16小时。浩吉铁路与焦柳线的7公里连接线,已经在荆门建成。
未来,浩吉铁路将继续通过“联网、补网、强链”来持续扩充通道能力,并积极探索引入LNG运输、开行商品车班列等,丰富货运品类,进一步拓展其作为国家战略大通道的综合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