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下午在韶山,给武汉的一家小商会讲课,经济形势与四中全会的机遇。晚上散步,看到韶山科技创新小镇的工地,想详细介绍一下小镇的建设情况,比如有没有高校、研究院所的参与?好在有专家解读。走到那,学到那,是我的习惯。
韶山科技创新小镇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一期建设,是湖南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长株潭一体化2021年三十大标志工程之一。
小镇的目标,绝非建立一个传统的工业园区,而是要打造一个以“红色文旅+科创智核”为双翼的生态型、平台型创新高地。
定位非常清晰:立足韶山,对接长株潭,辐射全国。它充分利用韶山的品牌影响力和地理优势(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内),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产业方向:
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结合湖南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基础,发展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与应用。
新材料:依托湖南省内高校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吸引相关企业和成果落地转化。
数字经济与文创科技:将韶山强大的IP价值与数字技术结合,发展数字文创、沉浸式体验、红色文旅科技等新业态。
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探索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在韶山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我最关心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正是这个小镇建设的最大亮点和核心驱动力。它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道路。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这两所顶尖的“双一流”高校是小镇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它们不仅仅是挂名,而是实质性地参与。例如,小镇内正在规划建设中南大学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和湖南大学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湖南大学作为月球样品备份存储基地的建设单位,深度参与了这一国家级项目。这些中心将作为高校科研成果在韶山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桥梁,教授团队可以带着项目入驻,研究生可以在此进行实践和研发,形成“前端研发在高校,应用转化在韶山”的模式。
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作为地处湘潭本地的重要高校,它们与小镇的合作更为紧密。湘潭大学在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学科优势,可以为小镇的“红色文创科技”方向提供深厚的理论和文化支撑;湖南科技大学在工科领域的积累,则可以直接对接小镇的智能制造产业需求。预计会有联合实验室和大学生实训基地在此设立。
小镇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湖南省内。它在积极对接国防科技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希望在军民融合、信息安全等领域引入高端项目。同时,也在与沿海地区(如深圳、苏州)的知名新型研发机构洽谈合作,希望将先进的园区运营和成果转化模式直接复制到韶山。如引进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工作站、万步炎教授专家工作站等,为小镇带来了前沿技术资源和高端人才。相当于北京高校的研究院。
除了高校的直接参与,小镇内规划了独立的科研院所集聚区。目标是吸引那些更灵活、更贴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入驻。这些机构可能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共建,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效率更高,市场敏感性更强。
它的规划理念,强调“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所以,工地上未来长出来的不仅是冰冷的厂房和办公楼,还会有开放的绿地公园、人才公寓、商业街区、甚至为科创人员子女准备的高品质学校或幼儿园。目的是让人才愿意来,更愿意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