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下午给四川一个统计培训班讲课,会解读统计的新提法。
2025年4月17日至18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统计法治工作会议,聚焦于防治统计造假这一核心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的方向和措施。
1、“防治统计造假刚性制度”成为核心抓手
会议系统性地提出了“防治统计造假刚性制度”,并将其作为未来工作的总纲领。这套制度旨在构建一个源头防范、过程管控、技术赋能和事后追责的“多维防护屏障”。这标志着治理思路从事后严厉惩处,前移到事前的制度化、常态化预防,致力于从根本上压缩数据造假的空间。
习惯性的“弄虚作假”一词不提,内容重叠。
2、何为刚性制度
“防治统计造假刚性制度”是一套旨在从源头上、制度上、技术上强力约束和杜绝统计数据造假的制度体系。它的“刚性”体现在严格的约束力、清晰的责任划分和严厉的问责机制上,力求让造假行为“不能为、不敢为”。
制度的核心内容这套刚性制度通过多个层面构建起防治统计造假的牢固防线。
明确责任体系:明确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强调党政同责。这意味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负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负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负监督责任。这种清晰的责任划分确保了事后可以精准追责问责。统计督察的意义。
强化监督贯通:国家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统计监督体系。特别强调加强统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的贯通协调。这意味着防治统计造假不再是统计部门一家之事,而是形成了监督合力。审计监督非常有力。特别是金融审计,把一把手行长的问题挖出来。
严肃法纪约束:在纪律层面,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将统计造假纳入违纪行为处分范畴,根据情节轻重可从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在法律层面,新修改的《统计法》不仅增加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的要求,还扩大了对领导干部干预统计工作的禁止性行为范围,并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聚焦关键少数: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将其支持统计机构和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等情况作为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制度(我自己推掉别人打听的理由),做到全程留痕,为追责提供依据。源自官员干预司法。
运用技术赋能:制度鼓励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如推动统计台账电子化、数字化、标准化,来确保数据源头可溯、过程可控、质量可靠,从技术上提升数据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在统计执法中的应用是具体而多样的,它正在多个环节提升执法工作的效能。
2022年92个令人惊叹的人工智能统计数据和事实-阿里云开发者社区
在智能辅助与流程优化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构建专业的辅助工具。例如,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等机构探索基于专业模型构建“小统AI”助手,旨在提升统计执法监督检查与数据质量核查的精准度和效率。北京市统计局开发的“年定报智能问答”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调查对象提供“伴随式”的数据填报服务,这间接提升了数据报送的规范性和源头数据质量。
在数据质量管控与风险评估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加强对数据生产全流程的监控。例如,北京市统计局探索通过比对统计执法管理系统与失信企业名单,来筛选风险防控对象,并预测可能存在数据质量风险的重点指标。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能源数据的审核评估。
对于数据分析与流程优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决策树模型等算法,深入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从而揭示统计执法检查与数据质量核查一体推进的优化路径。这有助于从经验中学习,优化执法策略和资源配置。
在人口与区域动态监测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群体的高频、多维度监测。例如,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高频多维监测服务人口(如来京旅游、就医和通勤人口),并建立全口径的经营地统计地理信息名录库,为相关统计和执法背景分析提供支持。
3、统计新征程
本次会议最核心的导向是推动统计法治建设从依靠频繁的专项斗争转向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从相对单一的统计执法监督转向深度协同的综合监督。这些变化预示着未来防治统计造假的长效机制正在全面夯实,对保障国家决策的数据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