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3084:陶德琨与中国金融业发展
2025-08-26 18:54:16   来源:今日湖北

8月23日上午,东湖之畔,张之洞与李书城塑像静立守望,经心书院第118场读书会——武汉的“觉醒年代”如期召开。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武汉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刘谦定,以“东湖樱园中的经心书院和名人塑像”为题,系统讲述经心书院的历史沿革、书院精神以及杰出人物的社会贡献,并结合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解读。


我虽然远在利川苏马荡,也可以看的真真切切。

刘谦定作为武汉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原副会长,对经心书院及其学子的历史贡献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是一个“武汉通”。


在本世纪初,我还是武昌区政协副主席,特别邀请他在昙华林现场给政协委员讲解老建筑,武昌区政协启动保护昙华林提案的工作,专门去江西婺源学习。


图片

这一张表说的很清楚。李书城支援钱学森回国的事情,会在9月海棠读书会解读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中加以补充。


我最感兴趣的是陶德琨的货币改革。我毕竟是研究财政史的,对金融史学习不够。此次正好补上。


图片

拍摄于1913年的货币学家陶德琨


陶德琨(1882—1970)是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生涯贯穿清末、民国与新中国初期,对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和金融体系构建贡献卓著。


一、早年教育与革命实践


1.留学美国与结识孙中山


1882年出生于湖北襄阳,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美,先后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主攻财政经济与货币学,撰写《中国币制问题纲目》获硕士学位。1904年在纽约因信件误递结识孙中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革命宣传骨干。


2.推动辛亥革命


1910年回国后,他秘密联络武汉共进会与文学社,促成两组织联合,为武昌起义奠定组织基础。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兼管造币厂,主导铸造象征革命的十八星旗铜币和孙中山开国纪念银币。


二、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实践


1.奠定现代财政体系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参事,提出两项关键改革:


将“度支部”更名为“财政部”,终结清末财政分散状态;


确立中央货币集权制度,终结各省自主发币乱象。


2.设计“袁大头”与统一银元体系


1914年应袁世凯政府要求,设计并监制“袁大头”银元。该币因成色标准、工艺精良,成为民国主导流通货币,逐步取代外国银元(如鹰洋),推动货币统一。


3.主导四大银行货币设计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四大行发行的货币多由其设计,尝试建立国家信用体系。但因军阀割据及外资银行干扰,币制混乱问题未能根治。


三、新中国人民币改革的奠基者


1.献策终结货币乱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币沿袭旧制,存在62种版别、最大面额5万元(相当于新版5元),严重阻碍经济秩序。1954年,陶德琨撰写《改进人民币制度办法五则》,提出“小面额分层体系”(1分至5元共10种面额),强调简化结构、稳定币值。


2.第二套人民币的诞生


方案获主席高度肯定,批示“有功之臣,发奖金100万元(旧币)”。周恩来、陈云亲自参与设计修订,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其特点包括:


主题创新:展现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团结;


技术突破:取消边框、左右对称纹饰、分档递增尺寸;


国际接轨:首次采用苏联技术支持防伪。


陶德琨因此被誉“人民币改革第一人”,再获政府奖励300万元(旧币)。


四、历史定位与思想传承


跨时代的金融实践者:从设计“袁大头”到推动人民币改革,其工作贯穿中国货币从金属本位到信用体系的转型,体现“金融为国所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教育家与学术先驱:在北大等校讲授币制学,出版《中国币制问题治标策》等著作,培养早期金融人才。


家国情怀的象征:1949年拒绝赴台,移交国民政府财政档案;晚年婉拒董必武北上参政邀请,专注学术,1970年病逝于南京。


五、对中国金融业的深远影响


陶德琨的贡献直接助力新中国建立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为后续金融体系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形成多层次银行体系(如四大行、股份制银行),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如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如2016年加入SDR)。这些成就,皆始于早期如陶德琨等先驱对币制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陶德琨的生涯映射中国金融业从救亡图存到服务民生的转型。今日中国已成全球金融大国(银行业资产超480万亿元、全球银行前四占三席),其发展脉络印证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自主的核心价值——这正是陶德琨百年前已践行的道路。


讲课中,刘老师的两个观点我很赞同,一是张之洞的“三新”,新政、新学、新军。二是东湖樱园经心书院是经心书院的第二分院,将来可以办到世界各地,老经心书院在黄鹤楼脚下。


武昌经心书院特色文化街区是武昌古城复兴计划的核心项目,位于得胜桥千年古轴南端,旨在活化清末湖北三大书院的历史遗存,并与黄鹤楼形成文化轴线联动。


一、项目定位与背景


1.历史价值


经心书院由张之洞于1869年创立,李鸿章以“治心治经”理念命名,与江汉书院、两湖书院并称“湖北三大书院”,是晚清培养高端人才的重镇,曾培育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等杰出人物。


2.建设目标


作为武昌古城建城1800周年(2023年)的“引爆性项目”,项目以修缮历史建筑为核心,打造集文化展示、学术交流、商业体验于一体的特色街区,串联武胜门至黄鹤楼的千年古轴。


二、核心建设内容


1.历史建筑修缮


原址修复:重点修缮现存经心书院斋舍、青龙巷85号、88号、91号及圣救世主教堂等历史建筑(总面积3200㎡),采用“修旧如旧”原则还原晚清砖木结构风貌。


局部复建:规划三进院落式书院博物馆,设置张之洞纪念雕塑、陈列馆,复建利群书社(恽代英创办)及名人故居(刘家麒、石瑛等),形成沉浸式历史体验空间。


2.新建功能空间


新建仿古建筑群4200㎡,融合传统书院风格与现代商业功能,配套1.15万㎡地下停车场解决文旅区域停车难题。


公共空间设计:布局泮池广场(含牌坊、泮桥)、观楼广场等4处开敞空间及6条步道,构建直抵黄鹤楼的文化轴线。


3.“云桥”连通工程


规划跨越京广铁路的步行“云桥”,连接得胜桥老街与黄鹤楼北门,破解铁路阻隔难题,强化古城空间连续性(截至2024年底处于规划审批阶段)。


图片

三、功能规划亮点


1.文化体验核心


设立书院发展史展厅、传统礼仪体验区(祭祀/藏书/刻书)、学术讲堂,重现晚清新式学堂场景。


结合AR技术打造武胜门遗址夜间投影,实现古今对话。


2.产业融合创新


引入文化金融、数字文创、版权交易等业态,吸引创业团队入驻,推动“互联网+文化”跨界融合。


保留老街市井烟火气(如传统菜摊、理发店),通过屋顶花园、艺术棚架改造现代建筑,形成“一边喝咖啡一边赏黄鹤楼”的立体空间。


3.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社区文化阵地,提供全民阅读、文化惠民活动空间,并设立青少年传统文化讲堂及公益基金。


四、最新建设进展(截至2025年8月)


2023年1月31日正式开工,原计划2024年12月竣工。


当前状态:主体修缮工程持续推进,泮池广场、步道系统初具雏形。圣救世主堂已修缮完成,青龙巷临街老建筑修缮中。“云桥”工程待最终审批,武胜门遗址公园启动原址回迁保护(利用AR技术展示城墙基址)。


五、区域联动与文旅价值


1.古城轴线串联


作为得胜桥千年古轴南端门户,与武胜门遗址公园、昙华林(年客流1127万人次)、户部巷美食街形成“一街四段九景”文旅廊道,预计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2.经济带动效应


激活胭脂路服装定制产业升级,类比上海田子坊打造时尚文化地标。


与咸安坊(2024年开放后五一客流增354%)形成“武昌-汉口”双核历史街区样板,推动武汉“历史之城”建设。


经心书院街区不仅是建筑修复,更是中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实践典范:


坚持“不拆真遗迹、不建假古董”,尊重明清至现代不同年代建筑的原真性。


以文化赋能经济(如首店经济、数字文旅),呼应吴良镛“有机更新”理论,为全国书院复兴提供标杆案例。


随着2025年项目全面落地,武昌古城将完成从“历史地标孤岛”到“古今交融文化走廊”的蜕变,再现张之洞笔下“治心治经”的智慧传承。


很期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