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规模首次突破19万亿元大关,达到191423亿元,同比增长7.1%,再创历史新高。这一亮眼数据背后,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赋能正成为驱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
文化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展现出强劲引领力。2024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收109134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行业比重达57.0%,贡献率高达59.1%。与此同时,文化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分别实现营收49609亿元和32679亿元,增速分别为7.1%和6.2%,形成“服务主导、制造协同”的健康发展格局。这一结构变化印证了我国文化产业正从传统业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领域加速转型。
“八八战略”是浙江非常厉害的顶层设计。第八个是建设文化强身。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八项工程”,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为浙江文化繁荣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围绕“今、古、人、文”四个字,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已经实施三期,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2240余项立项课题,出版3900多部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贯通历史与现实、学术与实践的完整体系。
——“今”:浙江当代发展研究
围绕“八八战略”实践、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数字化改革等重大命题,形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系列丛书,总结百余个基层案例,将浙江经验转化为全国可复制的治理范式。
如“高水平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案例研究”项目,深入剖析“后陈经验”、数字经济治理等模式,多项成果被采纳为国家政策。
——“古”: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文明探源工程:系统梳理浙江史前文化(良渚、河姆渡)、宋代文明(宋韵文化)、明清商贸等历史脉络,出版《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南宋史研究丛书》,填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空白。
文献集成:“浙江文丛”历时15年整理典籍800册(1.7亿字),涵盖《越绝书》、陆游别集等传世文献,首次实现浙江历史经典的全面出版。
——“人”:浙江名人研究
历史人物深掘:编纂《吕祖谦全集》《沈括全集》等思想巨著,还原浙学代表人物(王阳明、黄宗羲)的思想体系。
当代群像书写:聚焦浙商群体、红色先驱(如《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夜》,在武汉480余天),揭示人才基因对区域发展的驱动作用。
——“文”:浙江历史文献整理
国家级工程:影印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通过数字化小程序“文澜重光”向公众开放,破解古籍保护与传播难题。
档案抢救:《龙泉司法档案》成为清代法律史研究范本,被哈佛、东京大学等国际机构列为合作项目。
启动期(2005-2012):习近平同志亲任指导委员会主任,提出“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人民”,首期投入超1亿元,设立811个项目。
深化期(2013-2020):迭代至二期工程,推出《“八八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的探索》等著作,将“绿水青山”理念学理化。
升华期(2021-2025):三期工程强化“两个结合”,出版“浙江文化印记”丛书,提炼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合和文化、吴越文化、海丝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等7大标识,构建省域文明基因库。
七大标识的共性价值:
历史-当代贯通:从黄帝传说到大禹治水、阳明心学,均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浙江精神(如“浙商精神”“共同富裕”)的滋养。
全球视野:海丝文化、和合文化等突出浙江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呼应“一带一路”倡议。在福建对泉州海丝的重视。
文旅融合:每项文化均衍生出文旅IP(如缙云黄帝祭典、绍兴阳明故里),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2019年5月,在湖北省网信办的鼎力支持下,我在嘉兴干部学院参加了全国网络大V的现象,了解了嘉兴的一下文化研究成果。
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和江南文化重镇,近20年来通过系统性文化研究工程,形成了涵盖红色基因、历史文脉、名人精神、公共服务的丰硕成果。比如:
——红色文化研究:守护“红色根脉”
填补党史空白:厘清中共早期组织脉络,确认58名早期党员名单并被《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采纳;《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研究》获国家级奖项。
跨区域合作:与上海联合编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料长编》(10册355万字),首次实现沪嘉党史深度协作。
红船精神体系化:出版《红船精神:启航的梦想》九语种版本,成为外宣工程开篇;《红船启航》报告文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项目,全景展现建党历程。
——历史文化研究:重构江南文脉
《嘉兴文献丛书》:系统整理方志、经史子集等古籍,完成方志卷100册(收录110种方志),建立《嘉兴古代文献总目》(著录9300余种文献)。
《槜李诗文合集》:72册巨帙收录汉代至民国嘉兴七县文人作品,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标杆成果。
名人评传丛书:出版《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丛书》,深度解读沈曾植、王国维、茅盾、金庸等11位名人思想。
新时代人文精神提炼:编撰《勤善和美嘉兴人》《勇猛精进嘉兴人》,以百个故事诠释嘉兴精神内核。
——文化基因解码:打造标识体系
梳理文化元素2822项,重点解码120项基因,形成红船文化、千年海塘、蚕桑丝织等7大“浙江文化标识”项目。
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聚焦“一湖(南湖)一带(运河)一城(古城)一古(史前)一名(名人)”六大品牌。
浙江文化产业经过20余年发展,已形成规模领先、结构多元、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文化经济的标杆。
——产业规模与增速
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442亿元,2023年达6150亿元,增长近14倍;占GDP比重从3.2%提升至7.2%(2023年),稳居全国前三。
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780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超全国平均2.8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总产值将突破6000亿元。
全省规上文化企业达5915家(2023年),其中杭州占1828家(2024年)。
文化上市企业超68家,华策影视、宋城演艺等4家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全国领先。
——产业结构与布局
区域平台集聚效应
之江文化产业带:以杭州为核心,聚焦数字内容、动漫游戏,2024年推进127个项目,总投资1430亿元。
横店影视集聚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拥有29个高科技摄影棚,推动“实景拍摄→数字虚拟制片”转型。
文旅融合带:良渚文化大走廊、“四条诗路”串联历史资源,1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赋能区域协同。
民企数量从4万家增至超30万家(2003-2024年),占文化产业投资95%。华策影视15万小时作品覆盖全球200国,影视出口量全国第一。
文化与经济融合,非常出色。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