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从九个方面部署了23条具体举措提振农产品消费。
《实施方案》十大要点,其中有的与花湖货运机场密切相关。
1.提升直播电商水平。
2.挖掘网络销售潜力。
3.开发新型加工产品。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人工淀粉、菌体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开展气调保鲜、精准保鲜、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
6.促进内外贸规则机制对接。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内“三品一标”体系衔接,支持企业通过“同线同标同质”认证,实现内外贸产品双向流通。发挥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
8.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重点做好保鲜、储运、运输中的防腐剂、被膜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监管。试行产地准出分类监管制度,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部省统筹开展风险监测。深化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攻坚治理,推行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其周边农产品物流布局深度融合了航空运输、冷链体系、产业加工及区域协同优势,形成了一套高效、智能的农产品流通生态系统。
一、农产品航空运输网络布局
1、"空中出海口"功能强化
特色农产品专线:机场开通"荔枝航线"(每日运输约50吨荔枝)、"小龙虾航线"(2023年运输超150吨湖北小龙虾至成都、青岛等城市),以及杨梅、樱桃等时令水果专线,实现"产地—鄂州—全国/全球"24小时直达。
国际生鲜通道:具备水果、冰鲜水产品、水生动物三类进境资质,印度青蟹通关仅需3小时,挪威三文鱼48小时可达中国,泰国榴莲72小时上架。2025年新增巴黎、奥斯陆等15条国际货运航线,覆盖48个国际航点。
给年轻人创业带来机会。
在鄂城区古城路海里家里三文鱼店内,外卖小哥穿梭如织。当天中午,美团平台就有70份订单。28岁的店主卫国峰来自襄阳,曾求学于鄂州职业大学。
15日凌晨,马士基航空DJ921航班跨越万里,将新一批挪威三文鱼送抵鄂州花湖国际机场。10小时飞行后,经鄂州海关查验,保温箱的冰还未融化,新鲜三文鱼便被送达门店。卫国峰双手捧起一条超过半米长、重逾6公斤的新鲜三文鱼,眼中满是希望。自4月底开业至今,该店日均售出三条三文鱼,单日最高纪录达十条。
今年4月,中国(鄂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园迎企,目前园区已吸引47家企业入驻。仅上半年,鄂州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便突破128亿元,增速高达346%。
2、货运规模与辐射力
截至2025年7月,机场累计货邮吞吐量超200万吨,其中国际货邮量24.9万吨(同比增长261%)。
国内航线覆盖54个航点,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国际航线通达亚欧美非,形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网络。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1、骨干冷链基地建设
华中空港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于2024年获批,总投资40.9亿元,包含两大项目群:
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葛店经开区):定位空运集散基地。
三江港交投冷链项目(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打造国际生鲜中转分拨仓。
总冷库容量65.5万吨,配套全球食品交易大厅9万平方米,冷藏车60辆,村级田头冷库34座。
2、多式联运协同
依托机场+长江水运(三江港、五丈港)+高速路网(5条高速)+铁路(武九铁路),构建"空铁公水"联运网络。例如,三江港承接高价值生鲜中转,冷链港辐射跨区域集散。
三、产业加工与供应链延伸
1、预制菜产业集群
借力机场时效与冷链优势,鄂州打造"中国预制菜之都":
中新开维现代牧业产业园:投资60亿元,规划日产500万份预制菜(2024年10月投产);
水产品预制菜链:杜山镇项目聚焦武昌鱼、大闸蟹深加工,研发藤椒味、火锅味等新品类,月线上销售额超50万元。
2、龙头企业矩阵
昌达集团、省水产集团等联合构建预制菜产业链,推动武昌鱼、梁子湖大闸蟹等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年运量1250吨,60%经花湖机场)。
四、区域协同与腹地支撑
1、鄂东城市群联动
黄冈:建设大别山智慧农博城,定位华中冷链中心,承接机场生鲜加工与集散,目标年交易量400万吨。
大别山智慧农博城是鄂东核心枢纽,作为鄂东地区的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定位为华中农产品流通核心节点,目标覆盖鄂豫皖赣四省边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网络。总占地413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规划年交易量400万吨、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万人,间接带动4万人。位于黄冈临空经济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区,紧邻花湖机场(直线距离仅7.5公里),燕矶长江大桥建成后实现15分钟直达机场。无缝对接花湖机场航空货运、长江水运(燕矶码头)、高速路网及铁路,构建“空铁公水”一体化物流体系。
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对接机场,通过"9610"模式简化农产品出口流程。
鄂州:武汉新城临空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武汉新城战略区位及花湖机场货运枢纽优势,打造华中农产品保供中心、安全食品保障中心、大型物流集散枢纽,对标“华中超级菜篮子”首衡城。
定位为4.0时代智慧农批市场,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模式赋能商户,连接全球农产品资源与中部消费市场。
占地规模2000亩(约133万平方米),总投资70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年交易额超1000亿元,带动就业3-5万人,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
项目规划六大功能区,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食品产业综合交易中心:连接产地与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推动商品化与溢价提升。
食品安全检测溯源中心: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实现生鲜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物流可监控”。
城市冷链集配物流中心:配套冷链仓储与多式联运网络,支撑24小时全域生鲜配送。
食品产业加工中心:发展预制菜、净菜加工等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如武昌鱼、板栗等特色产品)。
产业数据服务中心: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食品价格指数平台,实现供应链数字化管理。
产城融合宜居生活街区:配套商业与居住功能,推动“以产促城”融合发展。
2、科研与种业支撑
鄂州打造"现代种谷",与武汉大学等合作水稻育种(单产提升10%),推动沼山胡柚、涂镇蓝莓等特色品种优化。武昌鱼"华海一号"入选国家水产主导品种,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五、效率提升与创新模式
智能分拣与通关:52公里智能分拣线使包裹流转仅需4.9分钟,分拣能力达28万件/小时,生鲜通关缩至15分钟;"空空中转"模式(如达卡-鄂州-仁川)实现6小时内跨航司换单,国际中转货量达1200吨/周。
数字化平台: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网通办",降低企业通关成本45%。
六、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货站扩容:2025年开工的智慧公共国际货站(处理能力60万吨/年)将增强生鲜处理能力。
海外仓网络:复制"米兰模式",在非洲、中东布局海外仓,拓展榴莲、三文鱼等全球生鲜集采。
千亿产业集群:依托预制菜、冷链、跨境电商,目标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
鄂州花湖机场通过“航空+冷链+加工+数字”四维布局,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最鲜一公里"的时效痛点,更以机场为核心重构了华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
全球通达性(45条国际航线 + 65.5万吨冷库);
产业深加工能力(预制菜日产500万份);
区域协同网络(鄂黄黄城市群腹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