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下午在福州给一家全国性银行福建分行新入职的年轻人讲课,总书记从福建金融实践到金融强国理论,就到一个新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7月21日发布风险提示,揭露“职业背债”骗局正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等话术诱骗消费者,实质是通过伪造材料骗取银行贷款并转嫁债务风险。
一、骗局本质与操作流程
1、虚假宣传引诱
以“只需贡献征信”“短时间获高额酬劳”“债务无需本人偿还”等话术锁定目标人群(多为征信良好但经济压力较大者)。
话术示例:“贷款到账后抽成30%,剩余归你,债务由公司负责”。
2、伪造材料骗贷
中介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将不符合贷款条件者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
典型场景:小微企业主找人代持贷款、房抵贷“挂名”操作。
3、抽取分成,转嫁债务
贷款到账后,中介抽取20%-50%高额分成(如100万贷款仅付背债人3万“酬劳”),债务和法律责任全由背债人承担。
二、沦为“背债人”的三大风险
1、巨额债务压身
背债人需全额偿还本金及利息,实际到手资金不足贷款额10%,却背负100%债务。
逾期将面临催收、罚息、资产查封甚至诉讼。
2、信用彻底崩塌
不良征信记录保留5年,导致未来无法贷款、申办信用卡。
严重者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铁出行、高消费及就业。
3、刑事犯罪连带责任
协助伪造材料骗贷涉嫌诈骗罪、骗取贷款罪、洗钱罪,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即使签订“免责协议”也属无效,法律风险无法规避。
三、权威防范指南
1、警惕“天上掉馅饼”话术
任何声称“贷款不用还”的承诺均为骗局!
不参与“代出征信”“挂名法人”“担保背债”等操作。
2、守护个人信用与信息
定期查询征信报告(可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发现异常立即联系银行核实。
身份证(我办了网络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敏感信息,避免交由他人“代办业务”。
3、资金需求走正规渠道
选择持牌金融机构办理贷款,警惕中介“包装资质”承诺。
签字前确认条款,明确还款责任(重点查看“借款人义务”及“违约条款”)。
4、遭遇骗局立即行动
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协议文件等。向金融监管总局举报平台(12378热线)或属地银保监局反映;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刑案件)。
四、监管重拳整治动态
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已启动“金融黑灰产”专项打击,重点严查骗取贷款、伪造材料等链条。
公众发现“背债”广告或可疑行为,请立即举报(如社交平台群聊、短视频引流等)。
还有一个骗局就是骗老人。
潘黎今年40岁,是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2022年5月27日上午,他在分局反电诈中心值班时,劳动街派出所民警打电话求援,称一名老人可能被骗,但怎么劝都不听。
老人姓吴,72岁,家住江岸区。当天上午,他前往辖区一家银行,要求向某平台账户充值2万元。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通知派出所民警赶来劝阻。
潘黎判断:老人到银行急于转大额存款却说不清原因,八成是被骗。
在医院找到老人后,潘黎正面劝说无效,转而采取反向策略。他套近乎表示:“听说您有赚大钱的门路,能否让我也赚一点?”老人经不住软磨硬泡,掏出手机展示一款名为“梅兰竹菊”的APP,神秘地说:“通过这个平台投资‘文票’赚钱很快,我投了6000元,现在已经翻了几十倍。”凭借多年反诈经验,潘黎推断这是山寨平台。
次日,潘黎在老人引荐下乔装进入该团伙线下“运营公司”——“梅兰竹菊”文交所华中运营中心。会议室里,一名“讲师”正激情授课,台下30多位50岁以上的投资人听得热血沸腾。墙上张贴着夸张海报:“平台股东背景雄厚,正推进赴美纳斯达克上市,为投资者打开国际金融市场通路。”
潘黎立即上报,江岸区分局成立侦查专班。调查发现,该团伙设立虚假“交易平台”,以投资“文化收藏品”为幌子,诱骗中老年人购买“金丝玉叶”“金玉良缘”等50余种“文票”,并通过返利分红、低价配股等套路诱导拉新人入局,同时操控“文票”价格,以虚高股价吸引更多资金入池,骗取钱财。
在该团伙操控下,2021年底,“金丝玉叶”文票以10元“上市”,半年内涨至最高15000元(涨幅1500倍),截至2022年6月仍高达7500元。由于作案手段隐蔽、受害人被深度“洗脑”,主动报案者极少。经查,该团伙总部设在南京。
当年6月30日,武汉警方调集200余人分赴湖北、江苏、湖南等地,抓获嫌疑人118名,扣押电脑57台、硬盘20个、银行卡152张、手机173部。涉案资金约7.8亿元,受害人遍布19省,损失从数千元至近百万元不等。截至报道时,30名主犯已获刑,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两个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