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次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共召开过5次:
1962年7月(第一次):周恩来主持,重点解决城市定位与工业支持农村问题。
1963年10月(第二次):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
1978年3月(第三次):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市”的思路。
2015年12月(第四次):时隔37年后重启,聚焦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完善,推动“增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过渡。
2025年7月16日(第五次):主题为“存量提质增效”,明确城市发展进入内涵式提升新阶段。
前三次会议主要解决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管理问题,而2015年和2025年会议则针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后的质量提升与转型需求。
二、第五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因此,湖北组团式、网络化的“三圈三带”非常重要,即武汉宜昌襄阳三大都市圈,长江汉江清江三大经济带。
二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荆州的GDP排在全国的101位,省里要借荆州襄阳高铁开通之机,重点支持。
三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四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五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六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七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2025年会议对房地产的重大影响
1、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告别“三高”,构建新模式
摒弃“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建立“市场+保障”双轨制住房体系。
制度性改革:包括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制度,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2、城市更新成为核心抓手,盘活存量空间
存量提质替代增量开发:会议将“城市更新”列为城市工作主抓手,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和危旧房重建,激活存量土地资源。
金融工具支持:通过专项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推动“房票安置”等模式激活换房需求。
3、品质升级: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好房子”标准制度化:新建住宅需符合安全、绿色、智慧标准,全面执行《住宅项目规范》。
销售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降低交付风险。
4、风险防控:守住安全底线
房企债务化解:通过融资协调机制扩大“白名单”项目,优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
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上了25层,电梯就是长时间等待),加强基础设施(如老旧管线、防洪体系)安全改造。
5、区域协调:因城施策消减“温差”
优化城市体系:发展城市群与都市圈,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支持不同能级城市差异化发展。
平衡市场分化:核心城市聚焦更新与品质提升,三四线城市通过产业转型和人口吸引化解库存。
四、房地产行业的新定位
本次会议标志着房地产从拉动增长的“发动机”转向经济“稳定器”:
短期:城市更新释放需求,政策托底市场信心。
长期:通过品质竞争(绿色科技、运营能力)和区域深耕重构行业格局。
此次会议为房地产划定了“安全、品质、可持续”的新坐标,房企需在模式创新与服务升级中寻找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