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3046:三镇都有985
2025-07-19 09:37:35   来源:今日湖北

716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主题为存量提质增效,明确城市发展进入内涵式提升新阶段。

具体有两点我很赞同。

一是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核心点是“创新城市”。

二是七项工作中的第二项,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核心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名牌高校的创新作用。

1979年我到中南财大读书时,武昌地区的大学规模不大,后来有了武汉市政府参事这个平台,就建议,要把武昌的985高校打过长江,进入汉口汉阳。这个目标实现了。

最近看到《国家最高补贴30亿,双一流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高校开启大基建!》一文,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https://mp.weixin.qq.com/s/QUFNUAkeHxF_Sie_04hqwA

文中提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于20245月随地方投资计划公示首次落地实施)中明确提出:

支持中央高校双一流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在京高校疏解及南疆高校建设、中西部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建设、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建设、本科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支持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支持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中外合作办学(确实,这几年看到比较多的是民办大学疯狂扩大校区)

在《实施方案》已明确的相关支持限额基础上,在本办法实施期内,普通高中项目,每所高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额度(以下简称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中学购置实验设备,以省(区、市)为单位整体批复、整体招标采购,每省(区、市)每年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办学规模、建设规模等测算,每所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30亿元;

科研能力建设,双一流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6亿元,其他高校不超过2亿元;

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双一流高校结合宿舍缺口面积测算支持额度,其他高校每校支持额度不超过2亿元;

符合条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根据办学规模、建设规模等测算支持额度(武汉在考虑马来亚大学)

这是正确的决定,也是名校扩张难得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武汉的情况。

在军山新城有985211名校各一所。

华中科技大学985军山校区总用地面积约2050亩,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首期60万平方米),规划学生规模2万人(首期1万人)。

首期投资78亿元,由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78-30亿)

20235月:正式开工。

20249月:首期工程完工。

20252月:首批50余名教职工入驻试运行;4月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园。

20255月:完成三个月试运行,12个单位4800余人次参与,生活与科研设施全面验证。

目标:

一是国际化创新高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合作办学。

二是产学研融合:毗邻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东风汽车等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产业升级。

三是打破传统学院壁垒,设立四大前沿交叉学部:

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主攻智能制造技术;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侧重数字化创新;

碳中和与环境保护:聚焦生态技术;

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探索大健康领域。

五是环大学创新带:军山新城规划22平方公里创新带,推动校区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深度融合。

计划全球招聘1200名专任教师,强化前沿学科布局。

预计吸引超100家科技企业入驻创新带,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这就是“华科大校友产业区”。

武汉理工大学(211)军山校区投资主体武汉经开产投集团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经开创服公司承担项目投资建设,并由绿岛实业代建管理。武汉经开区管委会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政府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企业负责资金与建设。

14.8亿元(一期工程),用于建筑面积约14.2万平方米的6栋核心单体建筑。

20243月主体封顶(仅7个月),21个月完成从开工到交付。

三大研究院:

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

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

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聚焦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领域,配套七大创新平台(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平台)。超算中心、工业级实验设备,支撑新能源材料、AI算法等前沿研究。未来拟通过专项债、产业基金扩容,目标建成千亿级产学研集群。

军山校区以政府搭台、国企注资、高校运营三方协作模式,实现“14.8亿撬动产学研闭环

汉口北也有两所。

2000年,我看到河南李省长提“郑东新区”,我立马建议在只有菜地与墓地的地方建设“汉口北新区”。如今,终于热热闹闹。

武汉大学(985,我2001-2004在武大商学院读博士后)长江新区校区(官方名称为“科教融合创新园”)位于长江新区江湾中心片区,具体范围为滨河东路以东、江湾大道以南、四环线以西、江湾南路以北,总用地面积约1479亩。

核心定位

产学研一体化高地:作为长江新区科创港(西安有西部创新港,我建议申请教育部中部创新港)的核心功能区,定位为“校城融合、国际视野、滨江特色”的科教创新园,聚焦前沿科技与产业转化。

三大产业布局:重点引入宇航研究院、低碳能源科技园、药物科技创新园,覆盖空天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投资规模:总建筑面积65.4万㎡,其中学校用途占60万㎡,总投资77.06亿元。首期001号地块(医学研究用途)已获施工许可,建筑面积19.66万㎡,投资42.1亿元。

20241130日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长江新区科创港建设启动。

20252月:完成地块打围及首批土地移交。

2025620日:001号地块取得施工许可,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计划202912月竣工。保留武大标志性元素(如绿色琉璃瓦、拱门廊柱),同时融入现代玻璃幕墙与滨江景观设计,形成“传统与科技共生”的视觉效果。

采用“一核两轴四组团多廊道”布局:

“一核”:公共教学科研中心;

“两轴”:南北学术轴与东西生态轴;

“四组团”:教学、科研、生活、产业融合区。

与长江新区智慧能源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医疗综合体(湖北省最大)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校区—产业园—社区”三区融合,预计2030年新增15万高素质人口。陈一新书记的梦想“长江新城”即将实现,我看到一篇文章,陈一新书记已经提到“长江新区”。

——宇航研究院,空天信息、卫星遥感(武大遥感学科全球第1)。

——低碳能源科技园,新型储能、智慧电网。

——药物科技创新园,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大健康。

新增“低空经济试验班”(遥感+经济学双学位)等交叉学科项目,2025年起直接招生。已吸引超200家科技企业形成协同网络,目标5年内成果转化率超35%。看到合肥有“科大硅谷”,我呼吁“武大硅谷”“华科硅谷”。即将形成。

武大新校区,对长江新区而言,填补武汉北部高教空白,带动中小学教育升级(如长江新区外国语学校建设),推动新区从“汉口延伸带”跃升为国家级科创示范。实际上是长江新区与武汉新城隔江相望。

对武汉大学而言,拓展办学空间,强化交叉学科优势,打造空天信息、低碳科技等领域的全球创新策源地。

对城市赋能而言,与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武汉理工大学(军山)、华中师大形成“三足鼎立”,分别主导长江新区、经开区产业升级,重塑武汉高教与产业协同新格局。

武大长江新区校区是武汉“高校驱动型新城”的标杆实践,其成败将决定长江新区能否晋级为国家级新区。未来这里不仅是2万师生的智慧家园,更是万亿级产业辐射圈的核心引擎。

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位于黄陂区盘龙城开发区(汉口北),东临航城西路,西靠武汉最大郊野湿地公园——府河湿地公园,南依麦家湖,北接任凯湖,形成“三面环湖、山水相映”的生态格局。

规划总用地约3750亩,其中建设用地约2107亩,预留生态绿地1643亩。

20241028日,校地签约仪式举行,确立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完成。

20254月,完成征地测量、环境评估及“六通一平”前期工作。土地整理就绪。

20255月,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教育部专家审核,项目具备开工条件。设计定稿,待开工。

20263月,计划正式动工。

202812月,计划整体竣工。建设周期约21个月。

计划容纳2万名学生及2000名教研人员,覆盖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及职业教育(含留学生教育)。

战略定位:侧重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进“六大任务”:新师范、新交叉、新工科、国际化、职普融通和大健康。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助推黄陂区产业升级,形成“校区—产业—社区”融合生态圈。

建设重点

应用型学科: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设立职教培训中心,培养技能型人才。

交叉学科平台:布局人工智能、大健康、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与本地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引进海外高校合作项目,推动留学生教育与跨文化课程,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区”。

配套建设“华师系”全链条教育,涵盖幼儿园至研究生阶段,提升黄陂基础教育整体质量。

填补黄陂高教空白,结束黄陂区无“双一流”高校的历史,推动区域从“产业强区”向“科教新城”转型。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吸引科技企业入驻,目标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预计新增高素质人口15万,带动房地产、商业配套升级。

不要忘记了,临空经济区还有一个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

占地1500亩,总投资50亿元,规划容纳1万名学生及科研人员。

造国内首个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模式,定位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黄埔军校

2016年:中央网信办批复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

2017年:学院开工,武汉大学入选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2020年:正式开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入驻基地(双985

2024年:再次入选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2001年设立全国首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7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聚焦可信计算与系统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密码芯片设计、网络舆情分析等前沿领域。

平台支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空天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中金超算中心(算力1000万亿次/秒)深度合作,支撑大数据安全分析。

双校区办学

低年级(本部):通识教育,融入武大文化(信息学部)。

高年级及研究生(网安基地):专业训练+科研实战,毗邻超算中心、科技孵化园。

毕业生供需比超1:2060%进入500强企业,20%服务于国家部委及军方。

可以相信,三年后,武汉从一个光谷变成三个光谷。985过长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