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3043:期待大动作
2025-07-16 22:56:05   来源:今日湖北

715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季度数据由副局长盛来运亲自上阵。15日有点早,一般是17-18日,这意味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能会提前,原来是724日左右。

一、总体判断

上半年,有效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生产需求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关于GDP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172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9050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14亿元,增长5.5%

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

从二季度5.2%来看,处于预期的下限,也就是低于预期均值。

大多数机构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二季度GDP增速将在5.2%-5.5%之间,超过5%的全年目标,均值在5.29%。

未名宏观——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给出了最为乐观的预测5.5%,也是唯一认为二季度GDP会超过一季度的机构。

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看来,二季度经济走势平稳,高技术产业发展快速。供给端方面,1-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2024年同期0.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9.5%,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全部工业增速0.8、3.2个百分点。需求端方面,除投资增速小幅下降外,消费、外贸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但是,6月的一些经济数据都不太好看。有机构认为,5月大放异彩的社零数据或短暂回调,主要受到以旧换新政策支持边际减弱和“6·18”促销活动前移影响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低于机构预期,说明经济确实困难。

上半年GDP增速将在5.3%左右。这与预期一致。

三、关于消费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低于5月份的6.4%,这一点,中金宏观已经预计,6月社零总额增速可能为5%,较前值有一定回落。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3%、22.2%、11.3%。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7%、25.4%、24.1%、22.9%。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以旧换新的政策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当前“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延迟到账问题普遍存在,尤其在汽车、家电领域表现突出。结合政策要求与现实瓶颈,延迟原因及解决路径:

一是审核流程复杂,地方执行能力不足

多部门协作低效:补贴需商务、财政、公安、税务等多部门联合审核,地方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流程冗长。例如临沂市因申请量达4.2万辆,单日审核上限仅1500单,积压严重。

材料退回率高:约80%的申请因材料问题被退回(如照片模糊、信息填写错误),70%的申请需重复提交2次以上,个别案例甚至被退8次。

二是资金调配与政策衔接问题

地方财政压力: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补贴(东部5:5、中部6:4、西部7:3),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

政策过渡期混乱:2024年政策延续至2025年的申请需重新审核,新旧规则交叉导致系统比对困难(如旧车报废时间跨年)。

三是系统与操作限制

银行账户问题:约15%的延迟因银行卡信息错误(如二类卡限额、支行名称不全)导致打款失败。

跨区域核验滞后:异地牌照车辆需协调外省公安系统核验,审核周期延长至40个工作日。

消费的可持续性来自于收入的增长情况。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月均3640元,偏低。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同比名义增长4.7%,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同比名义增长5.9%,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月均1989元,偏低。

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5.7%、5.3%、2.5%、5.6%。财产净收入增长过低。

2024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显著高于投资(25.2%)。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凸显其作为内需核心引擎的地位。

目前最大的问题:

一是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仅43%(发达国家约60%),且社保支出挤压消费能力。居民杠杆率达62.3%,偿债意愿增强进一步抑制消费。

二是供给与需求错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如家电、汽车),但优质服务消费(养老、文旅)供给不足。2025年1-2月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相关销售1.3万亿元,印证升级需求旺盛。

三是政策转型滞后。财政支出仍倾向基建投资(2020年投资贡献率81%)而非民生补贴,地方政府依赖“上项目”路径,消费刺激多停留在文件层面。

要认真贯彻“投资于人”的政策措施,满足“人”方方面面的需要,才能够扩大消费总额。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消费需求有望延续上半年的增长态势。

在他看来,一是下半年将继续落实“两新”政策,尚有1380亿元资金将落地,可能拉动居民消费支出规模为7000亿-9000亿元;二是稳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进一步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首发经济,提振电信、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三是继续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高退休人员、困难居民的保障性收入;四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更大资源促进农民转市民化。

四、关于工业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0%。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0%。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亿元,同比下降1.1%。

6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0.7%。上半年累计PPI同比下降2.8%。

图片

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承压:

采掘工业同比大幅下降13.2%(主因煤炭价格下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21.8%)。

原材料工业同比下降5.5%(化工原料、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下降6.2%和8.0%)。

加工工业下降3.2%(出口依赖型行业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价格环比降0.4%)。

当前PPI下行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能源转型等多因素叠加结果。尽管高技术领域显现积极信号,但房地产与出口疲软仍主导下行趋势。政策需在“稳需求”(如基建投资、消费刺激)与“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治理低价竞争)两端发力,推动工业品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五、关于进出口

上半年,拉动经济主要增长的动能是消费和出口。根据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判断,上半年消费和出口的增长贡献率合计或超过80%,其中出口的增长贡献率或超过30%。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字,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下降2.7%。

我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对美国进出口总值2.08万亿元,同比下降9.3%;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

“对等关税”影响,中美贸易由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转为第二季度同比下降,降幅达到了20.8%。近期会谈取得积极进展,贸易有所回升。

外需方面则有所回暖,但“抢出口”边际效应减弱,各家机构对于6月出口数据的判断有较大区别。中金宏观预计增速为6.0%,天风固收分析师预计6月出口同比增长4.2%,北大国民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值则为3.4%。

对进出口要有新思维。

一是建议深耕新兴市场:重点扩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份额(上半年占比51.8%),针对性支持企业开拓中东、拉美等地区,利用中欧班列、跨境公路等物流通道降低运输成本。例如,对东盟出口机床、对非洲出口纺织机械等产业链协同项目,需配套专项融资和通关便利。

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外贸竞争力。强化高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上半年出口增长61.5%)、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技术创新。

三是建设内外贸一体化体系,支持企业同线同标同质生产,打通国内国际标准壁垒。

六、关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

我一致认为宏观政策的“季度GDP决定论”,不久就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能会“下重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年中成绩单也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决策锚”。全球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地缘政治风险难料等背景下,部分机构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或将有所放缓,但全年增速仍将超过5%。

政策方向上预计财政政策仍将保持积极有为,不仅用于“两新”政策及国有银行注资的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将加快,同时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的地方新增专项债也将进一步放量,用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和化债工作。

预计本次会议将延续“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基调,重点在于:

短期稳增长:通过财政货币双宽松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确保全年GDP增速达5%左右。

中期调结构: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力,以内需扩张替代外需波动。

长期防风险:破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的三角循环,构建新发展模式。

正如央行二季度例会强调:“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以内部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政策组合拳将围绕这一核心逻辑展开,推动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可持续复苏”。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