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重要的会,都提到内需与市场的问题。
因为,内需到了极度萎缩的地步。
人均消费整体趋势: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同比下滑6.6%(2023年为42.6元),其中饮品赛道降幅最大(13.9%),火锅、烧烤紧随其后。
细分品类价格:
正餐:从90-120元降至50-60元;
火锅:从100-110元降至70元左右;
茶饮:从20元以上降至10元及以下。
区域差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端餐饮客流量下降40%,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达52%。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于2025年6月2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费的指导意见》,通过19项重点举措构建了“供需双侧协同、多维度政策联动”的消费金融支持体系,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激励结合,完善消费长效机制,旨在破解当前消费领域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驱动转型。
从供需双侧协同发力,《意见》围绕增强消费能力、扩大金融供给、优化消费环境三大主线,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是需求侧: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增收减负: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放宽申请条件、简化流程,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增收;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如养老专属理财),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社会保障升级:鼓励开发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扩大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降低居民医疗和养老负担,释放消费意愿。
宏观环境优化: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稳定消费预期。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市场是最大的资源”,并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核心战略。强调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发展障碍,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明确市场资源的战略定位:从“大市场”到“强市场”。
会议重申“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指出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及1.8亿民营经营主体的超大规模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优势和必要条件”。
将市场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推动“大市场”向“强市场”跃升,支撑经济循环畅通与高质量发展。
当前市场仍存在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等堵点,制约资源高效配置。例如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因低价无序竞争导致企业利润下滑,抑制创新活力。
拉动内需,除了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如,郑州提高低保标准,提高到840元,增加81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从123提高到143元),再就是采用绿色消费积分制,降低消费成本。
绿色消费积分制是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扩大内需背景下逐步构建的政策创新工具,其发展经历了从理念提出到制度落地的系统化过程。
一、政策萌芽期(2016年):首次提出“绿色消费积分制”概念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见》,首次提出“研究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旨在通过积分激励引导公众参与绿色消费,但当时仅作为探索性方向,缺乏具体实施路径。
响应“双碳”目标雏形,试图将消费行为与环境效益挂钩,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和标准缺失,未大规模推广。
二、制度确立期(2022年):政策框架正式落地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探索实施全国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并鼓励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本地化积分体系。
政策升级:
合法性确认:首次以部委规章形式赋予绿色消费积分制度法律地位,明确其作为市场化激励工具的定位。
多主体协同:要求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制造商共同设计积分规则,拓展绿色消费场景(如以旧换新、低碳产品兑换)。
地方试点:深圳、成都、泸州等地率先实践,例如泸州“绿芽积分”项目通过区块链记录碳减排行为,实现积分兑换服务,覆盖超50万人。
三、标准化与生态构建期(2023年):规范与互联互通
2023年7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通证经济工作委员会发布《绿色消费积分技术规范》(T/CIET 166—2023)团体标准,于8月1日实施,首次定义积分发行主体资质、数据确权规则及价值兑现路径。
企业需满足五项条件,包括通过信用认证、第三方价值结算及行业协会备案。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划》,将绿色消费积分纳入数据资产化范畴,支持其作为“绿色行为数据证券”在商贸流通领域应用。
明确积分功能扩展:从兑换商品升级为可参与企业分红、股权认购的复合权益。
四、深化发展阶段(2024-2025年):全国性机制与战略融合
2024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财政贴息、消费券与绿色积分联动,例如新能源汽车积分可抵扣购置税。
2025年《绿证新规》推动绿色积分与绿电交易、碳市场衔接,实现“消费即减排”的闭环。
发改委规划建设“三位一体”基础设施(技术层区块链账本、应用层智能合约、监管层全国监测平台),支持跨行业积分通兑,如文旅积分可兑换新能源充电服务。
企业创新实践:如“众店生活”平台通过商家让利20%转化为积分,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向激励,日销售额破千万。
浙江“上海我店”模型将传统渠道费用(如广告费、代理费)转化为积分分配资金池,重构财富分配链条。
五、政策演进特征与未来方向
特征总结:
从分散到系统:由地方试点转向全国统一制度设计,强调标准互认与跨域流通。
从消费激励到生产关系重构:积分从兑换权益工具升级为参与企业价值分配(分红权、股权)的凭证,推动“消费者→产消者”转型。
技术驱动合规化:区块链确权、动态定价机制解决早期积分价值虚高与欺诈风险。
现存挑战:
标准统一性不足:各平台积分规则差异大,跨行业兑换仍存在壁垒。
激励可持续性:部分平台依赖补贴,缺乏长效运营机制。
未来重点:
建立全国积分交易市场,推动与CCER碳抵消机制联通。
完善积分金融化监管,防范非法集资与数据滥用风险。
绿色消费积分制的政策演进,是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嵌入消费端、以制度创新激活内需的典型实践。其发展路径既反映政策层面对绿色转型的渐进式探索,也体现数字经济时代对“消费价值再定义”的前瞻布局。
最近应邀走访了武汉集优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一家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
一、公司基本概况
1、成立背景与技术优势
集优数字是国家级“双软企业”(软件企业、软件产品认证),核心团队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9%,深耕智慧税务、大数据平台研发多年,自主研发的“智慧税务”申报系统服务超20万家企业,推动税务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
2、关联生态
旗下拥有智能支付平台“店多米多”,为实体商家提供全链路数字化转型服务,构建“技术+数据”双驱动的全域数字生态。
二、核心业务与商业模式
1、店多米多平台:数据赋能实体消费
2025年启动“千名数据经纪人培养计划”,通过专题培训会(如5月21日武汉场)推广“消费数据确权”模式,让消费者通过购物行为积累数据资产,实现“消费增值+分红共享”。
提出985股权共富模型,将消费数据转化为创业资本,用户可通过积分参与企业股权分配,推动“全民所有、共创共富”的目标。
2、智慧康养创新
2025年5月联合湖北积分数据管理公司、中科盛世健康养老签署战略协议,提出“区块链康养积分”技术路线:
居民通过志愿服务或低碳行为累积积分,兑换养老服务。
AI能耗监测系统助力养老机构节能30%以上,降低运营成本。
三、近期重要活动与战略方向
1、行业培训与生态拓展
2025年4月及5月连续举办数据经纪人高级研讨会,吸引全国实体商家参与,推广AI数据大模型在实体转型中的应用。
平台上线后获国企中科、美股上市公司陕西集群物联等企业合作邀约,业务覆盖大数据平台、供应链等领域。
2、政府资源协同
关联企业“聚优电科技”入选2024年武汉市初创科技企业育苗计划,获10万元财政补助,反映地方对其技术落地的支持。
参与湖北省“多元共治”康养项目,获原省总工会主席、公安厅领导站台,凸显政企协同深度。
四、行业影响与社会价值
破解实体困局:通过数据经纪人体系重构商业链条,降低中小商家数字化门槛,将传统竞争红海转化为数据价值蓝海。
助力共同富裕:以消费积分制推动财富分配改革,例如“众店生活”平台将商家让利20%转化为用户分红,日销售额破千万。
区域经济赋能:作为湖北数字康养产业联盟核心企业,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数据驱动型”解决方案,贡献率有望全国推广。
总之,集优数字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为核心,通过店多米多平台打造“消费确权→数据变现→股权共享”的闭环生态,同时跨界布局智慧康养,推动技术红利普惠化。其模式兼具商业创新与社会治理意义,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数字经济转型的标杆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