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6日,由枝江江舶船业有限公司主办的“绿舟智航,引领未来”——长江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开工建造暨内河智能船舶生产基地启动活动在枝江市隆重举行。
一口气有16艘LNG新船开工建造,江舶船业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的内河智能船舶生产实验基地,为长江内河船舶制造及航运产业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生态保护提供“江舶方案”。
5月18日,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正式开园,武汉船舶大厦揭牌,这是继湖北船舶大厦之后,武汉市武昌区着力打造的第二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特色楼宇。
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地处武昌杨园,由中咨集团、中交建筑集团联合体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是一座集科研办公、酒店、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重点聚焦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绿色船舶、科技金融四大新兴产业,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中心,重点承载交通航运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武汉船舶大厦作为产业园内写字楼双子塔B座,是绿色智能船舶与智慧交通产业的重点示范项目,旨在打造国家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高地与全产业链集聚平台。大厦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由院士团队及船海工程首席教授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攻克新能源动力、智能航行、减碳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凭借中交集团全产业链资源优势,吸引船舶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制造、检验检测等上下游企业汇聚,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武汉造船产业综合实力极强。
一、武汉的造船人才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始建于1946年,是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7位、国内第4位;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中居全国第三,获评“七星级专业”(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拥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覆盖船舶水动力性能、结构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
拥有院士、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大会(ISSC)专家委员领衔的80余人团队,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等。
近三年本科就业率保持在88.7%以上,毕业生覆盖船舶设计、智能制造、海事管理等领域,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
75年来培养1.3万余名专业人才,校友遍布中国船舶集团、招商工业等头部企业,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院):是华中地区重要的造船工匠培养基地,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投入9500万元建设)和“船舶e栈”在线平台,结合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培养具备智能制造与军工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该校与招商工业、中船重工等企业合作开设“工匠订单班”,近三年培养1500多名造船工匠型人才,其中多人参与国产航母、大型驱逐舰等国家工程。
产教融合创新:武汉船院入选国家发改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通过“虚实结合”模式培养适应船舶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人才,例如开发船舶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模块,覆盖船舶设计、焊接、涂装等全流程实训。
二、武汉的船舶设计能力
甲级设计机构集聚:武汉拥有10家甲级船舶设计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包括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国家级舰船研发核心)、武昌船舶重工集团(军民两用船舶设计)、武汉理工船舶(新能源船舶研发)等。其中,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表现突出,中标LNG动力多功能布放船、水声测量船等项目。七〇一、七一九所等国家级舰船设计机构,代表我国舰船设计最高水平,拥有5名船舶专业院士和4名设计大师。
技术研发优势:武汉设计院所在高端船舶领域突破显著,例如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参与研发全球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武昌造船集团主导的钛合金焊接技术解决了深海潜航器耐压壳制造难题。
三、武汉的造船能力
军工与民用并重:武昌造船集团(武船)是国家重要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造了“向阳红”系列科考船、极地邮轮等特种船舶,并在不锈钢化学品船市场占据全球第三份额。其双柳厂区具备年产18艘民船能力,手持订单排至2028年。
产业链协同:武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湖北省船舶协同设计创新中心等平台合作,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如纯电动安检船、混合动力游轮等。
武汉之外的省内核心造船基地:
宜昌船舶产业集群
军工与民船并重:以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为核心,覆盖长江中上游船舶制造需求。该集群重点建造内河运输船、工程船及特种船舶,2024年新增绿色智能船舶订单占比达40%。
宜昌船厂参与研发的700标箱江海直达纯电动集装箱船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展示其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的突破。
黄冈民营造船高地
合创重工:湖北省最大民营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200万载重吨,2025年单批次承接73艘新能源船舶订单(总金额18亿元),全部采用LNG单一燃料,核心技术包括甲醇双燃料电力推进散货船和沥青船。
产业链协同: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船用氢燃料动力系统国产化。
荆州配套产业带
甲板机械与固井设备:海洋油田固井设备占国内市场份额90%,甲板机械占远洋船舶配套市场45%。代表企业如巨鲸传动、明德科技,专注于船舶传动系统与智能控制设备研发。
咸宁智能船舶试点
示范航线布局:在长江“江陵—武穴”航段、三峡库区等水域开展绿色智能船舶试点,投运199艘新能源船舶(全国规模第一),包括搭载自主驾驶系统的“和悦”号客船。
国内主要造船基地对比:
1. 上海:设计与高端船舶制造中心
拥有七〇八所(全球最大LNG动力集装箱船设计)、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国际市场份额超20%),主导绿色船舶研发如氨燃料动力VLCC、极大型乙烷运输船。
制造标杆:江南造船厂建造国产航母、055型驱逐舰;沪东中华的LNG船技术全球领先。
2. 南通与靖江:民营造船集群
南通:集聚中远海运川崎、招商重工等企业,建造LNG船、极地邮轮等高端船型,2022年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靖江:扬子江船业和新时代造船占据全球10%市场份额,专注大型集装箱船和油轮,年完工量占全国五分之一。
3.大连与广州:军工与商船并进
大连:大船重工承建国产航母(001A型),渤船重工专注核潜艇制造,技术实力覆盖全产业链。
广州:广船国际建造大型油轮和客滚船,黄埔文冲在护卫舰、科考船领域领先,如054A型护卫舰。
4. 其他区域亮点
青岛:海西湾基地聚集北海造船(全球最大矿砂船)、中船柴等企业,主导超大型船舶制造。
扬州:以散货船和油轮为主,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国七分之一,集群效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