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2964:穿戴式单人飞行器
2025-04-30 10:04:49   来源:今日湖北

2025426日,杭州智元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三涵道构型的穿戴式单人飞行器在杭州成功首飞。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个人飞行器领域迈入世界前列。

 核心技术与性能

三涵道动力设计:采用三涵道构型与舵面融合控制系统,通过涵道优化气流效率,提升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相较于传统设计,该构型能降低噪音并增强抗风能力,尤其适合城市复杂环境。

关键参数

续航能力:8公里(航程)、20分钟(时间)

飞行高度:1千米

最大速度:60公里/小时

有效载荷:8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20公斤)

智能交互系统:支持AR头盔实时显示飞行数据,并通过摇杆精准操控。自动驾驶模式下可解放双手,适用于高空作业场景。

研发历程与突破:研发团队自2023年底启动项目,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高压大电流通讯抗干扰:解决动力系统与控制系统间的信号干扰问题,确保飞行稳定性;

复杂动力学建模:通过200余次飞行测试优化控制算法,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轻量化材料与能源管理: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机身重量,延长电池续航。

应用场景与未来潜力

应急救援:快速穿越复杂地形,执行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任务;

低空经济:电力巡检、高空拍摄、物流运输等空中作业场景;

消费体验:提供短途飞行观光、极限运动等新型娱乐方式;

行业扩展:未来或与无人机协同,构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挑战与展望:当前该飞行器仍面临续航能力有限(20分钟)、空域管理政策待完善等挑战。但研发团队表示,后续将迭代电池技术(目标续航提升至30分钟以上)并探索氢能源方案,同时推动低空飞行法规的制定。业内预测,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穿戴式飞行器或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

正如研发团队所言:“飞行器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拓展三维空间的活动边界,而杭州的实践正在定义未来出行的新范式。”

在昨天下午的2025中国特殊资产高峰会暨第九届泽远系中国未来独角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了解到一个企业——武汉科利尔飞行器公司。

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专注于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涵盖智能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空动力电池等领域。2025年,公司与武汉市中新投科技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武汉中新投科利尔低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重点布局低空经济产业。

核心技术:

航空电池:自主研发的高能量密度锂聚合物电池,支持52.4V输出电压、120000mAh容量,适配eVTOL飞行器,具备快速充电、高温适应性和长寿命特点。

氢能发动机:在航空氢能发动机和制氢技术上取得突破,技术成熟度领先国内。

复合翼设计:采用碳纤维与凯夫拉合成材料,兼顾轻量化与高强度,部分无人机机型抗风能力达7级。

核心产品线

eVTOL与碟形飞行器

科利尔飞碟1号(KFD-1最大起飞重量120kg,有效载荷50kg,垂直起降,续航15分钟,适用短途物流与应急救援。

KLH系列水陆两栖飞行器:支持陆地、水中起降与悬停,如KLH-3可实现水空切换功能,适用于景区观光与应急救援。

物流无人机

KLW系列:KLW-500载重500g,速度90km/h,用于景区售卖、应急药品运输;20254月试飞成功的30公斤级物流无人机,载重能力显著提升,适用于快递、远程物资投放。

个人穿戴式飞行器

KLG系列:四轴至六轴动力设计,折叠便携,如KLG-3可垂直起降,续航8公里,目标用户为极限运动与空中作业场景。

航空电池与配套设备:覆盖eVTOL、无人机等多场景,提供52.4V高压电池组,最大输出电流600A,适配高温环境与快速充电需求。

2025年与武汉长江新区签约,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科利尔低空产业园,一期占地200亩,目标年产500eVTOL2000台套航空动力电池,预计2028年建成。

与湖北省车谷低空经济有限公司、飞行培训学校等合作,推动低空产业人才培育与技术转化。

参与校企合作,如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技能节,展示飞行器产品并推动技术普及。

应用场景

物流运输:覆盖快递、应急物资投送;

低空服务:电力巡检、航空拍摄、景区观光;

军民融合:部分机型适配军事训练与边防巡逻。

技术迭代方向

提升eVTOL续航至30分钟以上,探索氢能源动力方案;

推动无人机智能化,集成RTK/PPK差分系统提升作业精度。

穿戴式单人飞行器的历史融合了科幻想象、军事需求与技术进步:

一、概念萌芽与早期探索(20世纪初-1960年代)

科幻启发与军事构想:飞行背包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幻小说中,主人公通过液体燃料装置实现单人飞行。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启动代号“Himmelstürmer”(天空风暴者)的秘密项目,试图研发单兵飞行器以跨越战场障碍,但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未投入实战。战后,美国贝尔航空系统公司接手相关技术,于1961420日完成首次火箭动力飞行背包自由飞行——使用过氧化氢燃料,飞行时间仅13秒,飞行距离35米,但因滞空时间短被军方放弃。

文化符号与大众启蒙:尽管军事应用受限,飞行背包的科幻魅力使其频繁亮相于影视作品。例如,1965年詹姆斯·邦德电影《霹雳弹》中首次出现飞行背包特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进一步将其推向大众视野。

二、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尝试(1970年代-2010年代)

动力系统迭代:

火箭与涡轮发动机并行:贝尔公司尝试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替代火箭动力,1969年推出飞行时间达4分半钟的喷气背包,但最终因成本高昂未普及。

马丁飞行背包:新西兰人格伦·马丁自1981年起研发,2008年推出首款实用型飞行背包,采用碳纤维机身和V4汽油发动机,续航30分钟,速度74公里/小时,成为首个商业化产品。

性能优化与市场细分

Jet PI公司H202系列:使用过氧化氢燃料,滞空时间33秒,飞行速度达124公里/小时,2015年在中国首飞引发关注。

英国重力工业公司“代达罗斯”2017年推出的喷气服配备5台微型涡轮发动机,总功率超1000马力,续航10分钟,应用于军事表演与救援训练。

三、技术融合与多元化发展(2020年代至今)

电动化与智能化

澳大利亚Copterpack2021年试飞全球首款电动直升机飞行背包,采用双旋翼和自动驾驶仪,标志电动技术进入实用阶段。

氢能源探索:部分企业开始研发氢燃料发动机,以解决续航瓶颈,例如中国武汉科利尔公司布局氢能飞行器。

中国创新突破:2025426日,杭州智元研究院发布全球首款三涵道构型穿戴式飞行器。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

技术方向

续航提升:目标从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以上,探索氢能源与高密度电池技术。

安全与法规:需完善空域管理政策,建立飞行器认证标准。

应用场景扩展

应急救援:快速穿越复杂地形执行物资投送。

城市交通:构建“空中走廊”,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娱乐与消费:提供极限运动、景区观光等新型体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