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2945:平准基金
2025-04-09 08:54:37   来源:今日湖北

周一上午,来了一个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学生,他轻描淡写地说,要连跌两天。

48日下午,整体回暖:

当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沪指早盘低开后迅速翻红,最终收涨1.58%,报3145.55点,重回3100点上方;深成指涨0.64%,创业板指涨1.83%。港股同步反弹,恒生指数涨1.45%,恒生科技指数涨3.76%

关键数据:

沪指振幅1.95%,成交额730.17亿元;创业板指振幅3.61%,成交额390.33亿元。

全市场超3200只个股上涨,逾百股涨停,但仍有超100只个股跌停,分化明显。

亚太市场联动:

日韩股市全线反弹,日经225指数涨超6%,韩国Kospi指数涨2.26%;美股前一日经历剧烈震荡,纳指最终收涨0.1%,标普5000.23%

国家队入场情况

增持规模与主体: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国家队”机构集体出手增持ETF,其中中国国新单日增持央企及科技股达800亿元,中央汇金明确表态“持续加大增持力度”。

政策支持:央行宣布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提高险资入市比例。

市场影响:

ETF放量:中证500ETF成交额近150亿元,较前一日增长近5倍;中证1000系列ETF合计成交超250亿元,显示大额资金流入。

信心提振:光大证券指出,国家队增持释放了“中国版平准基金”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ETF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全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兼具股票交易灵活性与指数基金分散投资的特性。

这两天的股市,让我想起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建议。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提出设立10万亿元股市平准基金和10万亿元楼市稳定基金的建议,旨在通过制度性资金注入重塑市场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一、10万亿元股市平准基金

目标与规模:

长期目标:通过10年时间带动A股上涨至不低于5000点,年均增速与CPI预期目标(3%以上)挂钩,为市场提供稳定的增长预期。

基金规模:占A股总市值的10%,约10万亿元,由国家相关部委联合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统筹运作。

运作机制:

透明化操作:入市前向公众公布基金规模和增长目标,并构建量化交易模型自动买卖股票,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调整。

退出机制:当市场企稳并达成目标后,基金将逐步退出以避免扭曲市场。

资金支持逻辑:

资金来源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居民储蓄(2024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超130万亿元)。

借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资本市场价值重估带动消费升级的经验,试图将股市财富效应转化为居民消费动能。

二、10万亿元楼市稳定基金

目标与规模:

化解库存压力:根据高盛估算,截至2024年底中国未售房地产库存价值达93万亿元,基金规模约占10%(约10万亿元),用于收储滞销项目并稳定房价增速(年均3%左右)。

分阶段运作:

第一阶段:以合理成本价收储房地产项目,帮助开发商缓解流动性危机,同时规定开发商不得从被收储项目中获利,以激活市场需求。

第二阶段:行业复苏后,基金通过动态收储与抛售(房价增速低于3%时买入,高于3%时卖出)维持市场稳定增长预期。

社会效应:

旨在避免居民因房价下跌导致一夜返贫的风险,保护购房者首付和长期资金积累。

广开研究院等机构认为,该基金可成为化解房企债务风险的重要工具。

三、政策背景与预期效果

经济困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内需不足、企业盈利困难等问题,股市长期低迷(上证指数在3000点徘徊近18年)、楼市持续下行加剧居民持币观望心态。

政策目标:

通过两大基金注入流动性,直接向市场传递政策底信号,打破悲观预期循环,推动股市和楼市止跌回稳

引导居民财富增值,刺激消费能力释放,助力GDP增速与通胀预期匹配。

争议与挑战:

部分学者担忧基金规模庞大可能增加财政负担,且需防范市场对政策过度依赖的风险。

楼市基金需平衡政府救助与市场自主性,避免开发商将风险完全转嫁给公共资金。

总之,刘汉元的10万亿基金建议试图以制度性资金干预解决股市、楼市的短期流动性危机,并通过长期预期管理重塑市场信心。这一方案若落地,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稳预期、促消费的关键抓手,但其执行细节(如资金来源分配、退出节奏)及对市场机制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论证

其实,中国的祖先就是这么做的。

一、历史渊源与早期实践

中国平准基金的实践可追溯至古代均输平准思想,即通过政府干预调节市场供需以稳定物价(如汉代桑弘羊的平准政策)。而现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概念则源于国际经验,例如1998年香港政府动用1180亿港元外汇基金对抗国际资本做空,成立盈富基金实现救市资金良性退出。中国在21世纪初逐步引入这一机制,但早期更多以临时性救市措施为主,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汇金增持四大行股份。

二、中国平准基金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2008-2023年)

2008年救市:中央汇金首次通过增持四大行股票稳定市场,但缺乏制度性框架。

2023年政策铺垫:国务院提出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市场包容性,为平准基金奠定基础。

制度化建设(2024-2025年)

2024年机制突破:中央汇金、中国诚通等国家队联合行动,通过增持ETF和央企股票化解流动性危机,并引入央行再贷款支持。

2025年正式确立:202548日,中央汇金首次公开承认承担类平准基金职能,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险资入市比例至50%,形成政策工具资金渠道市场操作的闭环。此时平准基金规模超2万亿元,资金来源涵盖财政拨款、市场化融资及保险资金等。

三、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借鉴意义

稳定市场与信心修复

短期纾困:通过逆周期操作(如202547A股暴跌后单日投入800亿元增持ETF)遏制非理性波动,防止流动性枯竭。

长期预期管理:中央汇金提出年均3%指数增长目标,将股市与CPI挂钩,引导市场形成理性定价逻辑。

政策协同与结构优化

跨部门联动:央行提供流动性、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险资入市、国资委推动央企回购,形成三箭齐发的政策合力。

投资者结构改善: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升后,预计新增1.6万亿元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

经济转型的杠杆作用

消费与投资联动:通过股市财富效应释放居民储蓄(2024年末储蓄余额超130万亿元),带动消费升级,缓解房地产下行压力。

科技创新支持:平准基金重点增持科创类ETF(如中证1000ETF),引导资源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集中。

国际经验本土化创新

机制设计:借鉴香港盈富基金的退出机制,避免日本1990年代僵尸市教训,强调市场化减持路径。

风险对冲:引入股票回购专项再贷款(2025年新增800亿元),定向支持央企和科技企业,降低系统性风险。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政策依赖风险:需警惕市场过度解读国家队动向,防止忽视企业盈利等基本面因素。

资金可持续性:2万亿元规模虽能应对短期冲击,但长期需建立动态扩容机制(如发行特别国债)。

透明度与公平性:需完善持仓披露制度,避免干预个股定价引发政策市争议。

中国平准基金从应急性救市工具发展为制度化的市场稳定机制,体现了均输平准思想的现代演进。其对内需提振、结构优化和风险防控的实践,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政策工具箱+市场化操作的中国方案。未来需在机制透明性、退出路径设计上持续创新,以实现短期稳信心长期促转型的平衡。

因此,刘代表的“双十万亿平准基金”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有实现的可能。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