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2919:武汉科创的12个亮点
2025-03-14 11:34:53   来源:今日湖北

12日上午在汉口给北京海淀区年轻干部讲课,真不好讲。

截至20253月,中国已有3个市辖区的GDP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区域不仅是经济强区,也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标杆:    

浦东新区2024GDP1.77万亿元,近天津市的经济总量(2024年天津GDP1.6万亿元)。

海淀区2024GDP:约1.2万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深圳南山区2024GDP9500.97亿元,2025年突破万亿已无悬念。

北京朝阳区:2024GDP9230亿元,以商务服务、国际消费为特色

中国千亿镇从2024年的4个(狮山、北滘、玉山、茅台)扩容至2025年的6个,新增的东莞长安镇和苏州杨舍镇。

一、科技创新优势

1、科教人才集聚

武汉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光电子、测绘遥感等领域顶尖科研机构云集,如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获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武汉位列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较2018年上升30位。

截至20253月,北京拥有院士约911人,占全国院士总量的近50%

湖北两院院士总量为115人(省籍院士),其中在鄂全职工作的院士约82人。

2、创新主体协同

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跨领域协同创新模式,如光谷科创大走廊已形成“芯屏端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民营企业如黑芝麻智能、普宙科技在车规级芯片、无人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3、政策与改革支持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亮点一)成立于202169日,是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致力于解决“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的科技创新堵点。

截至20253月,已组建26家专业研究所、4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个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汇聚中外院士21人,19家创新单元由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吸引超700名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模式与成果

“拨转股”资金模式,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利用8000万元“拨转股”资金池,孵化出全球首创的心血管检测试剂产品(2025年上市)。

颠覆性技术布局: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储备430余项前沿项目,如量子点红外探测芯片、人形机器人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30%以上。

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亮点2是湖北省及武汉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以“用”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其核心职能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线下服务网络,精准匹配技术、金融、人才及场景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依托“天网”(线上平台)和“地网”(线下服务网络),构建覆盖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平台集成AI匹配、科创大模型等工具,实现供需双方“像网购一样便捷”对接科创资源。

1515”响应机制:企业需求1天内线上确认、5天内线下深度对接、15天提供初步解决方案。

截至20253月,注册用户超6.4万家,包括160余家高校院所和1590家服务机构;累计接收需求4.6万项,完成供需匹配超1.2万项,技术类需求占比近50%

省内联动:平台设立地市州专区,服务覆盖黄石、襄阳等地企业,促成跨区域合作项目近30项。华科大专区超过230个教授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欧洲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链接境外机构50余家,对接项目超200个;推动氧化镓半导体、厌氧氨氧化技术等国际项目落地湖北。

2025目标,注册用户达10万户,需求对接超1.5万项,促成合作金额不少于100亿元

2024228日科技创新局亮点3挂牌,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由原武汉市科学技术局重组升级而来,整合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职能,强化“创新服务”导向,减少微观审批,聚焦宏观统筹

2023年实施29项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

二、产业布局——“965”现代产业体系:四大国家级基地

武汉以“965”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9大支柱产业

光芯屏端网:全球领先,光谷聚集长飞光纤、华星光电等企业,建成世界一流光通信产业高地。

20163月正式启动,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首个国家级存储器项目亮点4),旨在打破我国在高端存储芯片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截至2025年,武汉集成电路产值突破120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8500亿元,形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万亿级全产业链生态。

长江存储2023年市场份额跃居全球前五,带动湖北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560亿元。

光谷集聚3万余名芯片从业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企业共建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

计划2025年建成4条化合物半导体试验线,年引育上下游企业10家,打造存储器千亿产业创新街区。推动存算一体芯片、超高速光模块等前沿技术研发,目标2030年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芯片量产。

汽车制造与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国最长(3378公里),东风岚图、百度“萝卜快跑”实现商业化落地。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工业集聚区,依托“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和“中国光谷”的产业优势,正加速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亮点5),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配套服务的全链条生态。

武汉经开区集聚了9家整车企业(如东风、路特斯等)、13家整车工厂及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隔墙供应”模式,莲花跑车全球智能工厂与日本爱机集团的零部件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汽车零整比提升至0.68:1

华为、百度、科大讯飞、东软(东北大学)等企业在汉设立研发中心,本土企业如华砺智行、极目智能等聚焦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形成“外引+内生”双轮驱动格局。

DeepSeek多模态交互系统实现“可见即可说、可触即可控”的类人交互,智能座舱技术入选自主品牌第一阵营。全面进入东风公司品牌。

2024年湖北省规上软件企业收入达3546.96亿元(全国第8),为自动驾驶提供AI、大数据等技术底座。

武汉经开区通过“补链行动”梳理200家配套企业名单,年均导入30余家产业链企业,构建“车能软芯材”生态圈(年度营收超8000亿元)。

大健康与生物技术:禾元生物“稻米造血”技术全球首创,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000亿元。

其他支柱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武船)、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

2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其中: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亮点62016年获批以来,已成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战略平台,并于2025年全面建成。

产业区:建成网安软件园、中金数谷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载体,吸引天融信、奇安信、浪潮等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硬件—软件—服务”全产业链。

教育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安学院入驻,年培养本硕博人才超3000人,并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340余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学

产业集群效应四大方向:聚焦应用安全、安全服务、信创、新技术安全,布局12个重点领域(如网络系统安全、航天信息技术等)。

重大项目:2024年启动网安基地创新园(投资50亿元)、智算中心(125P自主算力),支持DeepSeek大模型平台覆盖200多个场景。

中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亮点7,位于新洲区双柳街道,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基地以“中国航天第三极”为发展目标,形成了覆盖火箭、卫星、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快舟火箭系列:火箭产业园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能力(二期规划提升至50发),2024年完成“一箭四星”发射任务,发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0%。篮球场发射。

2023年湖北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560亿元,武汉占主导地位;基地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目标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35大未来产业

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深地深海深空、电磁能。

生物制造:2027年产业规模目标300亿元,光谷生物城打造世界级特色园区。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亮点8是中国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军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65000通道双向脑机接口技术及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全球脑科学竞争中的关键力量。

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1000多根微针,每根微针直径仅为头发丝的1/60,并搭载64个信号收发点,形成直通大脑的“信息立交桥”。

从底层CMOS芯片设计、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制备,到脑机接口系统集成,实现核心技术全自主化,累计获得200余项国内外专利。

20241115日,衷华脑机与武汉协和医院合作完成全国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成功将芯片植入脑肿瘤患者体内,精准捕捉神经元信号以量化评估病情进展。

覆盖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20余种神经系统疾病,通过实时监测脑电信号并提供闭环调控,辅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与同济医院合作开展脑卒中患者康复试验,结合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运动功能重建,已累计完成30余例临床验证。成立“武汉协和医院—衷华脑机联合实验室”,聚焦神经胶质瘤接口、人工视觉等方向,推动技术向临床转化。与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共建脑科学联合实验室,探索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效应。

深圳的20+8产业集群值得北京、武汉学习。

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与通信(5G/6G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超高清视频显示(4K/8K技术)、智能终端(手机/VR/AR)、智能传感器(MEMS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创意(影视/游戏)、现代时尚(智能穿戴/珠宝)、高端装备与仪器(工业母机/激光装备)、低空经济与空天(无人机/卫星通信)、机器人(工业/服务/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氢能)、安全节能环保(监测装备/资源循环)、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新材料(高性能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生物医药(创新药/数字化医疗)、海洋经济(深海科技)。

8个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光载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细胞与基因等方向,目标在5-15年内实现规模倍增或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三、未来发展方向

战略目标:武汉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重点举措

系统性创新:推动AI与光电子、高端制造深度融合,建设“中国光谷·AI智谷”。

成果转化:设立百亿级科创母基金,支持大模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组建中部“AI产业联盟”。

开放合作: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航空枢纽,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打造“中部硅谷”。

人才与生态:

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吸引百万青年扎根;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引进诺奖得主及中外院士。

金融赋能方面,30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支持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中部第一。

武汉市于2025310日正式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以“用数据、建场景、优生态、促落地”为主线,构建“10+2”工作体系(10大重点领域+人才与平台2大保障),目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增速达30%,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标杆城市。

10+2”体系

10大领域:聚焦智能体应用矩阵、人形机器人、AI开源生态、智能网联汽车、“AI+”产业升级、AI for Science技术、算力基建、数据集建设、AI智能硬件、AI安全治理。

2大保障:强化人才引育与创新平台建设,试点人工智能“特区”开放公共数据场景。

智能体开发:首批入库培育30+创新团队,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构建智能体矩阵,支持企业开发轻量化产品助力2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武大改革改变城市

1980年代初,武汉大学率先在全国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等改革亮点9,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这些制度不仅成为全国高校改革的标杆,还奠定了武汉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摇篮”的地位。例如,学分制改革被教育部称为“高教领域的深圳”,其经验被多所高校借鉴。

雷军(小米创始人)在武大两年修完四年课程,其“拓新”精神源于母校包容的教育环境;

易中天、邓晓芒等学者受益于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野夫、窦文涛等通过插班生制获得深造机会,实现人生转折。

五、近十年武汉的改革创新(亮点10

1、十大创新举措

1)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提出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通过“零门槛”落户、住房补贴(低于市场价20%购房)、最低年薪制等政策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推动武汉成为“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2)“大学+”发展模式

创新推出“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菁英经济:依托89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校友经济:通过校友招商签约超万亿元,如武汉大学专场签约1576.7亿元;

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简称“武汉校促会”)是全国首家以校友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组织,通过“链接校友、服务城市、赋能产业”,成为武汉打造新时代校友经济创新高地的重要引擎。

2021115日由96(现在185)家全国高校校友会联合发起成立,首任会长为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我是首席顾问推动武汉校友经济从1.0版本(本地高校校友“资智回汉”)向2.0版本(全国高校校友联动)升级,并规划迈向3.0版本(全球校友资源整合)。初始版本是校园经济

聚焦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双碳等武汉优势产业,促成校企合作项目27个,签约金额达150.7亿元(2024年华科大企业家论坛数据)。

淄博市张店区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城融合合作始于2017年(学习武汉),目前已形成以“环山东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为核心的全方位协作体系,涵盖科研共创、人才共享、平台共建等领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院士经济:成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动院士成果就地转化;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亮点11)是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以“中试熟化+产业孵化”模式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0226月,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未来院,选址军山新城,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3)“新黄金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Manus的创始人肖弘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5届毕业的校友。他于2015年在武汉光谷创立了第一家公司“武汉夜莺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微伴助手”等产品,获得腾讯等机构数亿元投资。

2022420日创立的“蝴蝶效应”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柳林路东7号。

20237月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分公司,成为主要研发基地。位于光谷关山大道的泛悦城T2写字楼,与华中科技大学仅一街之隔。距离大门300米,看毛泽东塑像。这里聚集了核心研发团队,办公环境延续了高校实验室风格,员工多为本土招募。肖弘曾表示,选择武汉创业是因“熟悉的环境更利于试错和产品快速迭代”。

武汉“光谷黄金十条”等创新政策为Manus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其母公司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的快速发展也受益于当地“新民营经济培育”和“三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20253月,武汉市经信局更因Manus爆火发布全国首个智能体全城征集政策,推动AI技术产业化。

4)“大湖+”生态经济模式

166个湖泊为核心,探索“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生态保护”模式,推进东湖绿道建设(总长98公里),打造世界城中湖典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5)长江新城与长江主轴建设

规划建设长江新城(创新名城、生态绿城)和“五轴一体”长江主轴(交通、经济、生态、景观、文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新引擎。

6)新民营经济培育

针对国有经济占比过高的短板,提出以“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四军”(大学生、海归、科研人员、职业经理人)为主体,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7)“三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审批事项办理时间从20.4天缩短至9.8天,市场主体年增25.98%,吸引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投资。

8)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化,如光谷生物城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9)国际化开放平台建设:

依托自贸区、中法生态示范城等载体,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和流通枢纽,天河机场国际航线达45,花湖机场,成为中部开放新高地。

10)民生痛点攻坚

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难题,提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城市留言板,建立领导下基层接访机制,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2、全国影响    

成为全国双创标杆:武汉创业环境指数跃居全国前三,斗鱼、卷皮网等“独角兽”企业崛起,日均新增市场主体61家,被《经济日报》称为“互联网第四城”。    

政策示范效应:“黄金十条”“校友经济”等模式被全国多个城市借鉴,如成都、西安推出类似人才政策。    

经济地位提升:2017年招商引资签约超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7万亿元,武汉GDP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生态治理经验推广:“大湖+”模式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东湖绿道成为“美丽中国”典范。

改革样本输出:武汉“三办”改革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审批服务便民化典型,形成可复制的“武汉经验”。

六、大财政体系:整合资源

19886月至19904月,宁德地委书记针对当地“老少边岛穷”的经济困境,提出“大财政”理念,突破传统财政仅关注收支的局限。

湖北2023年起建设大财政体系亮点12,以国有“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为基础,通过财政、金融、投资联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形成“有效资产—有效债务—有效投资—新有效资产”的良性循环。

全省国有“三资”总量约21.8万亿元,覆盖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涵盖财政资金、固定资产(如土地、房产、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如矿产、水域)及数据资产等多维度资源。

从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到财政三变。

分散变集中:通过省级供应链平台体系,整合汽车、医药等8大产业类平台,累计交易规模超1400亿元。

资源变资产:黄石市华新水泥厂旧址改造为文化公园,吸引社会资本5亿元,实现年收入1.2亿元。

资产变资本:省属企业盘活资产1500亿元,新增融资4081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63.7%(低于全国5.2个百分点)。

推动荆州城发集团资产规模突破300亿元,并实现债务市场化转化。

武汉则通过数据资产确权融资,激活智慧城市项目。

老河口模式:以特许经营模式推进屋顶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收入超12亿元,同时通过养老机构改革盘活事业单位资产。

永业行案例:通过“三资”盘活和债务置换,为某市化解13.85亿元存量债务,撬动市场化融资。

截至2024年底,湖北省政府债务余额1.56万亿元(一般债务5647亿元,专项债务9978.6亿元),通过“三资”盘活和债务分类化解,隐性债务化解进度超预期,风险总体可控。

搭建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筛除超财力项目556个,避免盲目举债。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