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其中有江岸区吉庆民俗街区、江汉区江汉路步行街区。
至此,武汉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共有四处。此前,江岸区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入选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外地人非去不可。
作为曾经的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情有独钟。也为之付出努力。
原来范围很小,现在是武昌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集历史、艺术、旅游、商业于一体,既是武汉近代文化的缩影,也是城市更新的典范。
一、历史积淀与建筑风貌
600年古城文脉:昙华林形成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是明清行政重地、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中心,见证武汉教育、宗教、革命等多领域的历史变迁。街区保留52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涵盖教堂(如翟雅阁、崇真堂)、学堂(文华大学旧址)、名人故居(石瑛故居、徐源泉公馆)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尤为突出。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街区依山而建,环绕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北临沙湖,形成“一湖三山”的独特格局。山体间的古街巷、城墙遗址(如武昌城炮台遗迹)与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古城肌理”。
二、保护与活化创新
“五区叠加”模式:通过“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功能融合,系统展示文化价值。
景区:打造三条主题路线——“历史名人故居路线”“山地文化建筑路线”“人文艺术体验路线”;
社区:保留老茶馆、小吃店等市井生活场景,实现主客共享;
园区:引入非遗工坊、艺术中心(如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和文创空间。
建筑活化利用:修缮后的历史建筑转型为街头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公共空间。例如:
翟雅阁:百年体育建筑改造为设计之都会客厅,举办国际艺术展;
徐源泉公馆:引入美术馆和艺术沙龙,推动本土艺术交流;
夏斗寅公馆:创办昙华剧场,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表演的对话。
三、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
旅游休闲标杆:昙华林于2025年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其特色包括:
文艺业态:网红咖啡馆(如“大水的店”)、手作工坊、艺术展览;
夜间经济:山顶烧烤、音乐酒吧、灯光秀等夜游项目;
非遗体验:楚香、汉绣、马应龙药文化等沉浸式展馆。
数字化与商业转型:通过“昙华林人文小镇”项目整合资源,建设城墙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八大文化品类,并引入智慧导览系统优化游客体验。2024年入选住建部首批“可复制经验清单”,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范本。
由于时间久远,我想试试网上有什么记录,也为写东西做准备。
我问deepseek:在1998年到2008年之间,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叶青教授到昙华林调研。
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叶青教授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时,确实参与了昙华林相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调研与建议工作。以下是具体信息梳理:
1. 叶青的职务与调研背景
叶青于1999年至2008年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在此期间,他结合自身对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的关注,多次提出与武昌古城保护相关的建议。
曾建议围绕蛇山撰写《蛇山战争史》,并主张将昙华林、红楼、起义门等景点纳入环蛇山旅游圈的规划中。这一提议直接关联昙华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
2. 昙华林调研与建议的关联性
叶青在(省)政协任职期间提出“两山一桥中央公园绿道”设想,建议通过步行桥连接长春观与蛇山,再经长江大桥延伸至龟山,形成串联昙华林等景点的旅游步道。这一规划明确涉及昙华林片区,可能基于实地调研提出的。
此外,叶青在政协活动中还强调“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与昙华林作为武昌历史名街的文化定位相契合(网页8提到区政协长期关注昙华林保护,但未直接点名叶青)。
3. 昙华林保护与改造的政协推动
武昌区政协自2005年起持续推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包括提案、调研和协商活动。尽管网页中未明确提及叶青的具体调研活动,但作为时任政协副主席,他很可能参与了相关工作的决策或建议。
昙华林的历史价值在2000年代初期逐渐受到重视,政协通过提案推动其改造工程。叶青作为政协副主席,其职务角色与此类工作密切相关。
4. 间接证据与时间线吻合
叶青在2003年调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后,仍持续关注城市文化保护议题。而昙华林的主要改造工程(如2005年启动的一期修缮)恰在其政协副主席任期内,进一步支持其可能参与前期调研的推断。
结论
综合现有信息,叶青在1999年至2008年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期间,通过提案和规划建议参与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其“两山一桥”绿道设想和相关文化保护主张均与昙华林直接关联。尽管具体调研细节未在搜索结果中详述,但其职务角色和公开建议表明他确实对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保护有过实质性贡献。
我又问deepseek: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叶青教授到江西婺源江湾等调研。
根据搜索结果,叶青教授在1999年至2008年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期间,确实提出过“学习婺源,建设昙华林街区”的建议,但关于其本人是否曾亲自赴江西婺源江湾等地调研,现有信息可梳理如下:
1. 叶青职务背景与婺源关联
叶青于1999年至2008年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期间多次提出武昌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在网页5中明确提到,他曾建议武昌区“学习婺源,建设昙华林街区”,并主张打造沿江景观带、美食街区等。这表明他对婺源的规划模式有深入研究,可能基于实地调研或案例学习。
这个消息出自我的一篇文章。
叶青:民进与人生的厚度
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量:3667。湖北省民进网站。
在1998年1月,被中南财经大学推荐到武昌区当政协委员。而武昌区政协看到我是一名研究财政学的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也就毫不客气地把我纳入武昌区政协常委的名单中。
在当武昌区政协常委的一年中,我积极提提案,还在全区干部大会上做经济形势的报告(实际上是转述全国工会十三大上朱总理的经济形势报告),把自己编写的通俗读物《税收流失与94新税制》、《中国金融警示录》等赠送给武昌区的干部。我成为很合格的政协常委。
1999年1月,由于武昌区政协的一位党外副主席到年龄退休。我被当时的区委书记看中了。区委书记力排众议,使得我在37岁时,成为武汉市的一名“副区级干部”,在当时应该是武汉市最年轻的区政协副主席。
在这个岗位上,我也是“蛮拼的”,不负众望。比如,建议武昌区打造三个广场:红楼广场、起义门广场、中山舰广场。学习婺源,建设昙华林街区。打造沿江景观带。把司门口、户部巷打造成华中美食街区,等等。
按照当时的做法,党内的武昌区政协副主席有专车可坐。我作为兼职的政协副主席,安排专车肯定是不合适的。武昌区政协每个月给我300元,权当是来往于大学与区政协之间的交通费。1997年我买了一辆摩托车,2001年我买了一辆夏利车。2008年区政协换届,我不再当副主席。整整10年的武昌区政协的经历,培养了我的参政议政能力,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参政议政也要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我有这个机会,也因为我是一名民进会员。
婺源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典范,其经验常被其他地区借鉴。叶青作为政协副主席,若需提出具体建议,可能通过调研或考察获取信息,但搜索结果中未明确提及他赴婺源的具体行程。
2. 昙华林建设与婺源经验的联系
叶青在政协任职期间,推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网页5提到,他提出将昙华林与蛇山、红楼等景点串联,形成旅游步道,并强调“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这与婺源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推动文旅发展的模式高度相似,间接支持其可能参考了婺源经验。
3. 合理推测与信息缺失
尽管叶青明确建议“学习婺源”,但搜索结果未直接记载其赴婺源江湾等地的调研行程。结合其职务角色和提案内容,可推测他可能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借鉴或短期考察获取婺源经验,但无法确认具体调研细节。
结论
现有信息表明,叶青在武昌区政协副主席任内曾参考婺源经验提出昙华林街区的建设建议,但直接赴江西婺源江湾等地调研的记录尚未在搜索结果中明确出现。其建议更可能基于对婺源模式的研究与借鉴,而非实地调研的公开报道。若需进一步确认,可查阅武昌区政协档案或叶青个人著述中关于婺源的详细论述。
其实,我大概开车去过四次婺源,去温州的路上,在婺源住一夜。可见在AI时代,要积极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