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轮深化改革始于2023年7月24日,房地产新模式、利率、地方债、超长期国债、金融监管。
2024年9月起,启动新一轮增量政策,形成12万亿力量。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落地“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重磅政策,中国资产集体爆发!恒生科指收盘大涨4.3%,富时A50指数期货直线拉升超4.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短时拉升。
10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沪指开盘涨2.58%,深成指开盘涨3.66%,创业板指开盘涨4.88%。港股开盘,恒生指数亦高开3.21%,恒生科技指数高开4.24%。
几个新提法:
1、目标将顺利完成
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
这与9月政治局会议的“努力完成”有明显不同,表明在9月底的一系列政策加力下,四季度经济加快恢复,促进今年可完成5%的增长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明年两会,将是第二波政策的窗口期。2024年内还会有2万亿元财政扩张用于地方化债和银行资本重组。财政部或将使用4000亿元债务限额结余空间并用好未使用的地方专项债资金,估计2.3万亿元维持年底前的基本财政支出。
都是经济拉动力。
2、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
明年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
总体要求上,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变,但在宏观政策及重点领域上的表述更为积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住楼市股市”的说法较为直接,也更为有力,要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这显示出政策层面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并期望通过稳定这两个市场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这一政策将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房地产税收新政落地首周,购房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一线城市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12月1日至5日,全国房屋交易累计申报55.3万套,同比增长24.8%。其中北上广深四城,同比分别增长62.2%、87.2%、27.5%和66.4%。
12月1日-7日,30城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8.7%,同比增长21%;20城二手房成交套数环比增长24.4%,同比增长102.1%。10城新房可售面积环比基本持平。
2025年,以下调居民房贷利率、增加房企信贷投放、货币化安置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专项债资金收购保障房为代表,供需两端的房地产支持政策还有进一步加码空间,其中的关键是把计入物价因素后仍然偏高的实际居民房贷利率降下来。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
外部冲击已经来了。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甚至提出将自华进口关税提升至60%,并取消了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这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了一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削弱了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提供了空间。但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更加鲜明,这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了挑战。
3、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突出体现在11月化债方案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入高峰期前后,央行适时通过降准、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开展大额买断式逆回购、适量续作MLF等方式,及时向市场注入中长期流动性,确保了地方政府顺利发行。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多了一个更加,意味着财政政策明年会更加给力,赤字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专项债规模可能提高,预计继续发行超长期国债,规模可能超预期,节奏可能会更快。
这对于稳定就业收入扩大消费都是利好。预示着2025年狭义赤字率和广义赤字率都将明显提升,2025年财政赤字率会有望从今年的3.0%上调至4.0%左右,赤字将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包含2.8万亿化债额度在内的新增地方专项债规模会从今年的3.9万亿扩大到7万亿左右,即明年预计政府将推出2万~3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来支持债务置换、房地产去库存以及适度的消费刺激和社保福利举措。这或将扩大明年广义财政赤字(占GDP比重)1~2个百分点。
预计明年除了发行1万亿左右特别国债补充大行资本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还会继续发行,估计发行规模会从今年的1万亿升到1.5至2万亿,除继续支持“两重”投资外,对“两新”的支持力度会从今年的3000亿加大到6000亿左右。预计新增专项债大概率将用于加快偿还地方拖欠的企业账款,或通过补充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投资项目类支出;新增的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预计将以特殊再融资债形式发行,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有关于构建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范隐性债务风险的表述,严控新增隐债。
这将对2025年扩投资、促消费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发力重点有望向民生消费领域边际倾斜。
4、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历史上央行仅在2009-2010年实施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14年后首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明年将加大降息降准力度,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4个百分点。
这次转向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现在内需不振,外部冲击又会变大,所以必须要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的增长,抵御经济的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一放松,对稳住股市和楼市是直接利好,因为市场上的钱就会变多。
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除了传统的降准降息外,还可以引入更具针对性的工具,如再贷款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或通过数字货币技术提高政策传导效率。此外,还可以研究将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对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
5、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构及全球通胀波动等外部冲击时,传统逆周期调节工具可能已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来应对。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核心特征是突破传统政策约束,通过更加灵活、多样和超出常规力度的手段实现经济稳定和复苏。它强调政策的协调性和执行力度,需要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同配合。
逆周期调节首提“超常规”,这意味着这一次的政策力度、广度、深度将是空前的,新的政策工具可能会横空出世,就是上一次央行首次创设工具支持股市一样,充分彰显了国家扛住压力、稳住经济的强大决心。加强经济韧性。
6、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要大力提振消费,这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政策层面对内需不足的重视。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关键在于全方位刺激消费:
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培育消费热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现在需求不振,尤其是消费不振,但是消费很重要,是经济主动力,所以明年扩大消费将是重头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这意味着国家会尽快让大家的钱袋鼓起来,就业稳起来,信心提振起来,让大家有钱消费,愿意消费。预计会进一步降准降息,倒逼存款变成投资和消费。
7、四个措施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表明政策层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高度重视,并期望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显示出政策层面对外开放和风险防范的双重关注。
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战略腹地、产业备份,是长期的任务。
专家在本次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政策积极基础上,预计12-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有对传统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关系、企业欠款对经济的影响、居民需求提振方式、新生人口对中长期经济趋势的影响、产能过剩等相关讨论,则可理解为国内政策态度强化会侧重促进扭转当前市场基本面不强的预期。预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消费、地产、化债及产业政策等方面会有进一步明确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