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越来越多高校办起“微专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面向本科、研究生甚至校外开设不同种类、横跨不同领域、包含学分不等的专业课程组,吸引了不少学生报名修读。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微调。
2022年5月,广东工业大学首个微专业“智能建造”开班。首届学生是来自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1级的50名本科生。
2023年3月,四川旅游学院预制菜产业学院开设了预制菜加工与管理微专业。
上海理工大学首批研究生微专业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绿色车辆、人工智能三个专业,其中实践环节课程不少于50%,已有来自25个学科领域的130名研究生跨专业修读。
2024年秋季学期,又有多所综合性高校微专业开始招生、开课。如,南开大学开设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3种类型的微专业16个,每个微专业包含5~8门课程,总计15~20学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学期“上新”了首批9个微专业,分别由9个二级学院负责开设;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今年9月初也可报名申请新开设的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智慧社会工作等12个微专业。
微专业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或研究方向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微专业通常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自主设置,面向校内本科、研究生各年级,甚至拓展至校外和社会人员。其课程体系微型化、个性化和系统化,课程内容紧密关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方向,如“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
微专业的优点包括:
小微而精干:虽然课程数量少,但内容精炼,通常是核心前沿课程,具有挑战性。
灵活多样:课程设置多样,形式灵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实践性强:强调课内实践和企业岗位实践,快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领域特别感兴趣,或者希望快速提升某个方面的能力,微专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然而,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全面的教育,辅修专业可能更适合你。
此外,则是专业的大调整。
日语、德语、意大利语,土木、建筑,会计、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这些在21世纪初被高分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如今正在从许多高校里消失。
现在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今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是空前的。这是中美博弈的特征之一。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要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