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民政部举办2024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037万人(每个季度的低保费大约500亿,一年2000亿),其中城市低保对象648.4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388.5万人。今年上半年共实施临时救助417.7万人次。
今年二季度,民政部实施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约4980.7万元,支持95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
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截至7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89.5万人、重度残疾人1601.8万人。二季度,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全程网办”申请60485例、“跨省通办”申请2799例。
截至目前,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1953元/人·月、1496.6元/人·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平均保障标准1484.1元/人·月。
2020年以来,我一直建议提高低保标准。
在“文心一言”上问了一下“叶青教授建议提高低保标准”:
一、建议内容
叶青教授提出的提高低保标准的建议,具体而言,是以各地上一年的人均消费除以二作为各地今年的低保发放标准(2023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418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2.0%。平均每个月3118元,低保应该是1600元左右,实际上是940元)。这一建议的提出,受到了北大教授的启发,同时也基于叶青教授对上海和武汉两地低保标准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可以更有效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建议背景
消费拉动经济:叶青教授一直强调“要消费不要浪费”的观念,他认为在任何时代,政府都应该节约开支,而人民则应该积极消费。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可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拉动他们的消费需求,对小店经济、夜市、地摊等小微经济形态产生带动作用,进而扩大整个消费规模,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
收入差距问题:叶青教授关注到不同地区低保标准存在的差异,如上海和武汉的低保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他认为,这种差异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他建议通过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三、建议意义
保障基本生活:提高低保标准可以更有效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吃饭、穿衣、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基本支出。这对于缓解社会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消费增长: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较弱,但他们的消费潜力巨大。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可以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保标准有助于缩小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建议
科学制定标准:在制定低保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确保低保标准既能够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又不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
加强监管和评估:应建立健全低保制度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低保资金能够真正用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上,避免出现挪用、滥用等现象。同时,应定期对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配套政策:在提高低保标准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就业援助等,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和支持。
如何让低收入者受益?上海有办法。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9月3日发布《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统筹用好国家下达给本市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到2024年底前,重点支持汽车报废更新和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促进智能家居消费等。
其中,对个人消费者购买符合要求的沙发、床垫、橱柜等家电、家装、家居和适老化产品,按售价的15%予以补贴。
延伸到了穷人。
云南要求,用人单位每年组织服务期在6个月以上的“银龄医师”免费健康体检1次、省内疗休养1次,并为符合条件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这也可以拉动消费。
近日,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警告称,“按照目前的政府支出速度,美国正走在破产的快车道上”。马斯克还说,“政府超支是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马斯克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名用户的帖子,该用户在帖文中引用2025财年美国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并强调接下来到2035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累计新增16万亿美元。
会关心财政的企业家,真不容易。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首先是财政思想家,主张开源节流,轻徭薄赋。
斯密财政学三部曲:经费——赋税——公债。
节省政府支出是非常有效的。
建议对党政机关每一个支出项目进行论证。坚决取消可有可无的项目。
在政府机关工作20年,觉得至少有两个支出是不必要的。
老干部在避暑,分管副局长非要去慰问。
开会之前,分管副局长非要去“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