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近期频发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有“共享屏幕”类诈骗、“AI换脸拟声”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等。不法分子通过诱导个人投资、转账汇款,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共享屏幕”类诈骗。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视频会议软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日常交流和学习的便捷工具,但这一便利背后也隐藏着一些诈骗分子“编织”的新型陷阱。
7月初,聊城某中学的在校学生小李和小赵分别遭遇了“屏幕共享”诈骗。小李在尝试出售游戏账号时,被引导下载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最终导致7万多元被骗走;小赵则是在参与网络捐款返佣金的活动中,被要求开启屏幕共享并下载云闪付平台,最终损失了35000元。
7月31日,刘先生到襄阳米庄派出所报警,称遇到了冒充航空客服的诈骗。刘先生原计划乘坐飞机前往外地旅游,并提前订好了机票。7月22日刘先生接到一个155开头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航空公司的客服,并准确说出了他的航班号。“客服人员”告诉刘先生,其即将乘坐的飞机因故障取消航班,办理退票或改签,可获得300元的补偿。随后诱导刘先生通过指定网址下载“会易通”APP并加入会议,“售后人员”通过该APP和刘先生进行视频通话,并指导其进行所谓的“退票”“改签”操作。在“售后”的要求下,刘先生打开了手机上的银行APP进行操作,并输入密码,随后其手机便陆续收到资金被转出的短信,合计被骗2万余元。
所谓的视频通话指导,实际上是诱导市民运用指定的APP开启了视频分享功能,市民在输入银行信息时,犯罪分子可以同步实时获取个人信息,并迅速转走卡内财务。
——“AI换脸拟声”类诈骗。
“AI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模仿、伪造他人的声音、面容等信息,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进行欺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
不法分子通过AI技术伪装受骗者亲人、领导同事的面容与声音,冒充这些人员身份行骗。由于伪装的面容表情自然、声音逼真,受害者往往不会产生怀疑,察觉不出异样,从而上当受骗。
5年前,就有十堰市下面的县统计局干部打电话给我:叶局长,刚才有没有打电话来卖书?实际上是我的声音被挪用了。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这是一种电信网络诈骗。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群体或热衷投资、理财、炒股的人群。
第一步:以“保本高息”虚假造势
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投资者关注。
第二步:以“专家内幕”诱导投资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投资者为好友,将其拉入所谓的“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通过“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等方式骗取其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其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等诱骗其参与投资。
第三步:以“投资返利”转移资金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的投资平台向被诱骗的投资者发送虚假投资链接,诱导投资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诱骗投资者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待其上钩后,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造成投资者损失。
个人要警惕诈骗短信和钓鱼网站,审慎稳妥使用自身面部、指纹以及密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以及社保卡等,及时注销长期不使用的沉睡账户,确保自身用卡安全。
此外,机构也要把好关。
招联金融凭借金融科技优势积累,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精准触达,对可能被骗的用户及时进行反诈提醒与行为劝阻。
2022年以来,招联金融成功识别并拦截电信诈骗损失金额7.7亿元。通过网络核查、大数据分析、电话核实、综合评估到最终审批放款环节的层层把关,持续进行动态科学的风险管控,为用户打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与传统的预警手段主要停留在打电话或上门劝阻不同,马上消费金融基于自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反诈预警系统,实时提供预警线索,达到在源头识别拦截涉诈风险的效果。
实际上还有一种很多人不知道的“温柔的诈骗”。
在地铁口,地上常有提供“特殊服务”的小卡片,心想:疫情一过又出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对两个以涉黄小卡片引流的特大涉诈“地推”引流团伙开展全国集中收网行动,成功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71名。
有一男子姓李,早上开车时,看到自家车辆反光镜上贴着一张白色贴纸,上面的诱惑性内容引起了他的关注。于是,他撕下贴纸放到了口袋里。中午闲暇时,李先生拿出贴纸,在手机上输入贴纸上的网址,根据提示下载了一款涉黄App。
“App里的人工客服给我发来很多美女照片,声称‘96元注册会员就可永久享受平台约美女福利’,并承诺只要做任务刷单完成账号升级,便可返还96元、免费约美女。我按照要求做完任务后,对方却说我操作失误,需要再次转账进行刷单。结果我转账的数额越来越大,共转给对方1万余元。当我意识到不对劲时,人工客服把我拉黑并将聊天内容撤回了!”李先生后悔莫及。
民警分析认为,这种小卡片实为电信网络诈骗引流。心存“猎艳”想法的受害者如果输入卡片上的网址,按照对方要求下载App,最终换来的不是“艳遇”,而是损失财产的厄运。
到处是陷阱,处处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