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2486:2024年的税制改革
2024-01-05 20:50:1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媒体报道,多位财政部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做文章,

一是加大了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打好政策的“组合拳”。

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词从2023年的“加力提效”变为2024年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在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要持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打好几个重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批系统性工程,推进一系列绿色民生项目,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在提质增效方面,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把每一分钱都用好,把每一分钱的运行轨迹都监控好,确保它在希望到达的地点发挥出好的效益。

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的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项目资本金范围,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执行中增发国债1万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近期监管部门已向地方预下达了2024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随同下达的还有提前批一般债额度。按照监管要求,2024年提前批地方债额度要在1月尽快启动发行工作。但考虑到还需经过项目申报及审核、纳入预算等程序,预计1月提前批地方债发行规模并不大。

二是减税降费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

2023111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8125.09亿元。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3371亿元,占比73.8%。分行业划分看,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占比最高,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597.2亿元,占比41.9%。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1203.37亿元,占比61.8%

2023年中国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的70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大部分政策将直接延续到2027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时,提出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近些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结构性减税提法开始盛行,即税费有减有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中国进入了普惠性、全面性减税降费。

2018年及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本每年(除了2022年)对减税降费有新部署,不过“结构性减税降费”这一提法还是近年来再提。最近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结构性减税降费的,还是2015年。

所谓结构性减税降费,是指有重点地减税降费,将更多减税资金用在国家发展所需要突破的领域,比如2024年重点提及的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领域等。除了减税降费外,还可能包括对一些行业增税。

伴随着近几年的减税降费,我国的宏观税负已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财政压力较大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因此不再适合普惠性减税降费,而应该将重点放在结构性减税之上。

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这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避免债务规模因减税降费而过快攀升。

图片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

1、聚焦健全地方税体系。要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着眼于解决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债务持续增长的问题,关键在于理顺央地关系,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

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持续扩张;中央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负担;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不断规范转移支付尤其是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等。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已经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示了方向,即在财政已经比较积极但仍需继续扩张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需要接替地方政府成为财政加杠杆的主体,上收部分事权,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比如,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万亿特别国债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分税制改革后,1994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一年的78%剧降至44%,但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0%,几乎与上年持平。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3.4%,而支出占全国的86.4%

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缺口,于是土地财政、地方融资平台大举借债等应运而生。比如土地财政,由于分税制改革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全部划归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自然成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2017-2019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广义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24%25.16%26.40%

进一步完善分税体制的关键是健全地方税体系。只要是税收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的税种,就应该算地方税。比如,营业税曾经是为地方提供最多收入的税种,也一直被视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主体税种,但是随着2016年“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进,营业税融入增值税。增值税收入虽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五五分成,但是,其直接结果对地方不利,地方财力受到影响。

按照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

2、要着力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深入推进产品税向最终消费税转化。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对于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将结合消费税立法统筹研究推进改革。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前提下,通过立法授权,适当扩大省级税收的管理权限。

二是推动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的启动征收。“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房地产税征收涉及与土地出让制度的关系理顺问题,一旦处理得当且时机成熟将会成为今后地方税源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外经验,房地产税往往是地方税收的重要税种,甚至有些地方税收百分之百来源于房地产税。

三是继续优化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3、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2019年以前,我国的个税采取分类征收模式,即不同类别的收入,适用的税率、扣除标准等不同,这使得不同类别收入个税负担不同。

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的第七轮个税改革,首次引入了综合计税模式,即将以前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稿酬统一为综合所得,采取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确保这四项收入适用相同的税率,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

与国外普遍采用大综合税制相比,我国综合所得范围相对较小,此外,综合所得仅限于劳动所得,而像高收入群体收入占比较大的利息股息红利等资本性、财产性所得,并不包括在内。

应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扩大纳入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如将财产性所得、资本所得等纳入。

在此基础上,个税税率结构和级距可能会进一步调整,45%的最高边际税率有望下调,税率和级距进一步优化,总体上降低中低收入者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力度。

要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完善吸引境外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此外,还将结合国家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背景,制定一套类似于社保、公积金缴纳基数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给民众以充分、理性的预期。

最终,或可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申报模式演进,而这体现了男女平等、维护家庭利益的税制意义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