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的“中科大硅谷”极具新意,天津也开始启动了。
2023年3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2023年5月18日开园。作为定位于天津市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园”,天开园是天津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助力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应该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合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周边聚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聚集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中心、5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6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科研主体和人才、技术密集,科研成果丰富,创新底蕴丰厚、氛围浓厚。
截至目前,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的落户项目已从首批的55个增加到153个。其中高校成果转化项目占比50.9%,大学生创业项目占比6.5%,校友企业占比26.7%,涵盖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天津市拥有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56家高校、70余万名在校师生,科教资源丰富。根据《天津市关于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天津市天开园面向“大学生、高校科研人员、高校校友”三类创新主体,出台34条政策举措支持天开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包括设立天开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高校和科研人员利益分享机制、给予高校科创园运营机构最高1000万元奖励等内容,推动成果转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再上新台阶。聚焦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引育等10个方面,围绕“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业孵化”3类创新服务,构建了“政府引导、共建共享、市场化运营”3种机制。
区位有优势,入园有政策,天开园正吸引更多大学生来此创业。首批入驻天开园的28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是天津大学从100多个项目中筛选出来的,涉及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天开园采用“一核两翼”规划布局。所谓“一核”是指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7.14平方公里区域,“两翼”则是指西青区大学城片区和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片区约62平方公里区域。在功能上,“一核”作为核心区以研发孵化为主,“两翼”区域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
在布局上,“一核两翼”构成完整研发、孵化、转化的产业化空间,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体化”发展空间。核心区科教资源密集、办公生活配套完善,是研发和孵化创业企业的首选地。东西两翼拓展区紧邻主城区和大学城,拥有产业配套、土地空间,是承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首选之地。
西青区正在围绕高起步建设、全生命周期发展、科创载体打造、科创人才引育、科创资源集聚、科创金融供给等多个方面,制定出台20条天开西青园专项支持政策。天开西青园战略布局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打造智创谷、智能谷、生医谷、未来谷四大板块。
根据规划,到2027年,天开园将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近1000家,吸引高水平人才超过5000人。
目前园区已集聚注册登记、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一批服务机构,同时整合了401家重点实验室、3356台科研仪器等服务资源,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天开高教科创园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张工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刘桂平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市领导同志和相关高校校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相关区和市级部门的负责同志。
2020年9月4日,“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暨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仪式在长江新区举行。
目前,教育部在华南、华东、华中和厦门4个区域和城市建立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其中,华中区中心落户长江新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介绍,未来将引进全国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资源与长江新区对接合作,并计划建设长江新区大学创新园、产业园。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经过7年发展,长江新区日益成熟,与光谷、武汉新城隔江相望,阳逻港、客货两大机场对其起到烘托的作用。也可以搞一个华中高教科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