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没有大学的区有了大学研究院
2023-09-14 08:51:30   来源:今日湖北

8月16日上午,在汉口北汉鑫广场参加武汉校友经济促进中心成立大会。


图片



我提了五个建议:

一是学习重庆搞研究院经济,或者是大学研发中心。

近年来,多所高校选择异地设立研究院,以输出高质量人才、促进政产学研合作为重要内容,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两江新区先后打造了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3大创新平台。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50家国内外一流大学大院大所齐聚于此,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员在明月湖畔共同谱写创新篇章,组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个。

20206月,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以双碳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见长,双方通过建立研究院,与当地企业等合作,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助推当地的产业化转型。

目前,围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机器人及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空间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命科学等两江新区重点产业,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建成科技研发平台100余个。

2021927日,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开院揭牌。这三所研究院在西永微电园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打造智能时代“西南联大”。

高校与产品市场之间的“搭桥”就是打通“合作链”,实现“两个聚集”和“两个研判”,前者是聚集院所、企业的供需资源,后者是市场研判和赋能研判,通过线下线上联动,推动整合供需资源“数据库”。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先进陶瓷及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相今年32岁,来自湖北。此前,他已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五年,并取得博士学位。临近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也正式落地。当时的他面前有两个去向,一是留在哈尔滨,二是去重庆。

他选择去往重庆发展。

2022年,周国相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第一个博士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中标三个科研项目。

重庆研究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个跨省落地的综合性地方研究院。现在有15个研究中心围绕汽车与新能源、智能化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和应急环保五大领域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同时还会安排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等来此实习,帮助学生在项目中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二是学习聊城搞开放式大学科技园。

三是学习经开区,搞大学新校区。

四是发挥区位优势,成为客货双枢纽物流经济带关键节点。

五是学习江夏,给高端企业人才送155平米房子。

感谢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乡村振兴委员会提供了这一次学习发言的机会

没有想到好消息来的这么快

97日,黄陂区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武创院空港创新应用中心,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黄陂转化落地。

武创院是武汉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自去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已组建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与京津冀、大湾区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机构建立了协同创新平台。

此次武创院打造的空港创新应用中心布局“一心五组团”,包括空港国际合作创新中心、科创应用综合服务组团、航空科技应用组团、低碳科技应用组团、大数据应用组团和智慧物流应用组团。

该中心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重点产业,发挥黄陂空间优势,主动承接技术创新策源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围绕黄陂区重点产业,我们将联合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校‘组团式’导入科技资源,推动全国先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吸引和培育一批优质科技企业。”武创院空港创新应用中心还将在黄陂推进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生态建设。

建议武创院在每个区都搞一个。果然在汉阳区搞了一个。



8月29日,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该院是集技术对接、科技转化、投资孵化、招才引智于一体的科创平台,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宗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动研发技术市场化应用,致力育成一批高科技企业。

由汉阳区政府举办,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理事会智库。在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政策评估、产业项目咨询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

活动现场,汉阳科创院启动创新单元建设。创新单元同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人才团队合作成立。

图片

图片


还重点设置科创公共服务和科技投资板块。科创公共服务旨在提供知识产权、科研平台共享服务;科技投资涉及汉阳科创院对创新单元出资,优质腰化项目投资,创投基金、天使基金引进培育等。

汉阳区建立了高校驻点科技招商工作机制,常态化采集最新、有效的科技成果信息,架起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

图片



在揭牌仪式上,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轻工大学等4所高校正式与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武汉诺崇科技有限公司等4所创新科技公司进行签约。

在江夏区,我在3月以来讲了四次课,都提到大学研究院的事情。传来好消息。

今年727日,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与江夏区签署协议,将联手建设大湾区科创服务武汉中心,推动江夏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双向流动。

大湾区中心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是广州首个政府主导支持、以“大湾区”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2020年,大湾区中心成功运营广东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一站式”对接前沿科研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基地自成立后,引进孵化一批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具有国际引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成功孵化近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由广东省科技厅上报科技部。

5月,在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等地学习考察期间,江夏区代表团特意前往大湾区中心。仅隔一周,江夏区有关方面就再次前往大湾区中心,商议共建平台事宜。

大湾区中心大科技成果转化部副总经理吴凯说,“江夏区拥有24所高校、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实验室)、31万在校大学生等资源,也正是我们需要的。”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业团队针对江夏区政府部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进行走访交流,挖掘江夏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出具区域创新情况咨询报告。

大湾区科创服务武汉中心将结合大湾区中心基于数字化手段提升科创属性、链接科创要素、构建科创生态的成熟做法,与江夏区、武汉市科技资源现状,围绕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及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一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的平台。


图片


高校是创新策源地。


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信号鲜明、意涵丰富——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