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武汉市江夏区发布促进创业创新11条措施,以加快推进“五区战略”(“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文化名区、共富强区”)与“汤逊湖组团”(武鄂黄黄核心区8个城市功能组团:武汉新城组团、武昌组团、汉口组团、汉阳组团、汤逊湖组团、鄂州主城组团、黄冈主城组团、黄石—大冶组团(含黄石新港))规划实施,打造中部科创大湖区。
(汤逊湖位于江夏区、洪山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域面积47.6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东湖33平方公里)。汤逊湖东南邻江夏区纸坊城区,北靠武汉市三环线和华中农业大学,西边为文化大道,东面江夏大道贯湖而过)
一、支持高端创新人才引进
1、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区级按照市级奖励资金给予最高1:1配套;对超过有效期后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区级在市级奖励资金的基础上给予每户10万元补贴。对从省内搬迁到区内的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应的培育奖励。
2、鼓励产学研合作。对依托区内企业、高校院所为主体,新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科技创新平台,区级一次性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
3、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对获批国家重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区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奖励。对区外迁入我区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4、对符合以上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限上企业及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对其研发团队的人员在江夏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每人给予每套15㎡奖励。
5、对区外科技型企业来夏创新创业落户,在江夏区投资额500万-1000万元以内、1000万-1500万以内、1500万-2000万元以内、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在江夏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每人分别给予每套10㎡、15㎡、20㎡、25㎡的奖励。
(有特色:现金奖励+住房面积奖励)。
二、支持优秀人才创业就业
6、毕业五年内初次在武汉市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初创组织并担任法人的高校毕业生;初创组织经营六个月以上,且带动就业两人(不含创业者本人)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一次性给予5000元奖励。
7、对来夏创新创业就业的硕士生及以上在江夏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给予每套15㎡奖励,本科生给予每套10㎡奖励。对区外的硕士生及以上在江夏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给予每套10㎡奖励,本科生给予每套5㎡奖励。
三、支持重大产业人才引进
8、符合“3+3+1+1”(以“车、光、康”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安防”为重点细分领域;以“预制菜”为特色产业;以“人工智能、元宇宙”为未来产业等)的企业,经认定为新引进的总部企业、龙头企业(项目公司实缴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创新型企业分别按实缴资本2%、1.5%和1%给予落户奖励,最高不超过4000万、2000万、1000万。
(4月20日,首届中国(江夏)水产预制菜产业链峰会在江夏区举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江夏区抢占水产预制菜新赛道,发布“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14个预制菜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01.58亿元。江夏区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江夏区预制菜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拥有中粮食品、明利和丰、梁子湖水产加工等各类预制菜企业近20家,产品涵盖种植、水产、畜禽等,小田园鱼丸、五里界界豆、金口生炸丸子等预制菜品小有名气,2022年共计实现产值10.33亿元。江夏区政府发布“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助力预制菜企业落户江夏,并持续做大产业规模)
9、企业取得项目用地之日起两年内建成投产,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且生产性设备购置、改造和研发费用在2500万元以上的按照项目实际完成生产性设备购置、改造和研发投资额的8%的比例予以奖补,补助总额从800万至3000万。
10、对区内符合“3+3+1+1”产业体系的优质企业,其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在江夏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每人给予每套15㎡奖励。
四、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
11、鼓励“以旧换新”,出售自有住房,并在2023年12月31日前,在江夏区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个人(家庭),按购买新建商品房合同成交金额的1%给予奖励。
(切实推进改善型住房)。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止。
奖励兑现时间截止2024年3月31日。
江夏区还有一个大动作。
成功运营广东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7月27日,与江夏区签署协议,将联手建设大湾区科创服务武汉中心,推动江夏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双向流动。
大湾区中心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是广州首个政府主导支持、以“大湾区”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2020年,大湾区中心成功运营广东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一站式”对接前沿科研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基地自成立后,引进孵化一批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具有国际引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成功孵化近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由广东省科技厅上报科技部。
5月,在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等地学习考察期间,江夏区代表团特意前往大湾区中心。仅隔一周,江夏区有关方面就再次前往大湾区中心,商议共建平台事宜。
大湾区中心大科技成果转化部副总经理吴凯说,江夏区开放的心态和诚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江夏区拥有24所高校、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实验室)、31万在校大学生等资源,也正是我们需要的。”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业团队目前正针对江夏区政府部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进行走访交流,挖掘江夏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出具区域创新情况咨询报告,为江夏区提供政策优化服务。
大湾区科创服务武汉中心将结合大湾区中心基于数字化手段提升科创属性、链接科创要素、构建科创生态的成熟做法,与江夏区、武汉市科技资源现状,围绕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及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一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的平台。
根据协议,学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优秀举措,双方还将打造基于产业大数据的数字化全流程服务+管控系统、共建成果转化基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举办创新赛事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3月15日上午,在江夏给政协委员培训班(第一期)讲课。
3月22日下午,在江夏给新政协委员(第二期)讲课。
5月25日,2023“创智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对接——武汉东湖学院专场活动在武汉东湖学院行政中心圆形报告厅举行。讲了40分钟。
6月15日下午,在汤逊湖边给江夏区民主党派新成员讲课。
都提到给江夏区的8个建议。
1、建设研发飞地集群。
2021年,黄石离岸科创中心落地,现在有300多人,50多个团队为80公里以外的黄石企业做研发。最近,黄冈、荆州也来了,天门5月开业。江夏区空置的写字楼可以改造成为外地研发飞地。周一下午遇到珠海香洲区招商局的,也有在武汉设研发飞地的想法。
江夏离大学区很近。
2、组建全国高校武汉研究院
在唐良智的努力下,重庆集中了50多个著名高校研究院,今天遇到电视台老记者老孙,他也知道,武汉理工大学在重庆都有研究院。武汉目前只有一个,北大光谷人工智能研究院,7个湖北实验室,武汉创新院。
江夏可以设计全国高校武汉研究院园区。
3、与科协科委对接。
武汉市科协搞的专家科创工作站有40个,高校团队与企业对接。江夏多不多。
科委搞了220个成果转化联络员,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对接,江夏多不多?武汉理工大学一个涂料项目卖了1.04亿元。华科大一个金线莲项目卖了2.4亿元。每年十个揭榜挂帅项目,每个2000-3000万补贴。
4、建设环大学科创圈
江夏要学习张店区。
自2021年至今,淄博市张店区利用山东理工大学周边空间资源,高标准打造大学科技园,吸引66家企业(项目)入驻,引进9名尖端人才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新授权发明专利7个。
张店区与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陆续建设科技研发总部中心、校友经济孵化园、张店发展智库等平台,打造科创人才集聚、青年就业创业、基础教育、文化发展等高地,形成“四平台、四高地”布局。
随着区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科技、发改、住建等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校城融合专项资金设立,目前,已有70余家企业与大学专家签订技术项目合作协议,成立19家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育孵化项目400余个,4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6年来,张店区突出抓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实施“一人双岗”制度,先后聘请山东理工大学6名教授担任科技副区长,任命63名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聘请10名校友担任“人才招引大使”,邀请70余名山东理工大学企业家校友参加校友经济座谈会,形成了发展“精英外援团队”。
还将继续实施‘高校+’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校城融合合作论坛、校友经济孵化园建设等系列行动,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
建议关注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高环纺织大学科创圈。
5、建设某某大学硅谷
最近,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
到2025年,争取“科大硅谷”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长江新区、武汉新城、汤逊湖片区都可以建设某某大学硅谷。
6、建设汤逊湖、龙泉山、滨湖半岛片区
2021年3月27日,我在光谷数据局讲课,首次建议把光谷科创大走廊改名“环梁子湖科创圈”。
2021年5月27日,长三角开始搞“环太湖科创圈”。国家科委鼓励。太湖面积2300平方公里,三省一市八地共建。
2022年5月,苏州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
在去8月25日长江日报的金银湖CBD论坛上,我建议东西湖区加一个字,“环金银湖CDD”,规划院领导告诉我,接到重新研究梁子湖的任务,我就知道梁子湖有戏了。
东莞松山湖72平方公里,华为这个终端产业园占地1900亩,12个分公司,采用欧洲12个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作为样本。现在成为旅游区,游客可以进入,但是不能进入楼内。
江夏如何利用湖泊资源,引进此类项目。
7、建设高校中试基地
2022年1月5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携手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其打造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12月,电子氟化液中试熟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也是首条入驻基地的中试生产线。
今年1月初,华中科技大学多功能导体隔膜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并开始进行产线搭建。
最新消息:今年会有14条进入。
3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首次新增创新成果产业化类平台,全国共28家单位上榜,位于经开区的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先进院”)是湖北省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江夏也有条件。
8、建设武汉-咸宁跨市合作区
3月3日傍晚,《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武汉都市圈将创新共建机制,建设八大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都市圈城市临界与毗邻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发展。希望各个区、企业对号入座。
即武汉新城、花湖临空经济合作区、汉孝临空经济区、武汉西产业转移示范区、武汉北红色发展引领区、木兰—双峰生态共保区等。
其中,两个与江夏有关:
武汉南绿色发展示范区。
依托武咸发展带,彰显武汉至咸宁方向区域性运输动脉汇聚、大尺度生态廊道贯通、康养文旅互动性强等特点,以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功能体系为重点,坚持产业园区绿色集约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空间美育效能。
着力推进武汉—咸宁临界地区建设。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咸宁高新区,带动嘉鱼县,重点建设中国光谷·咸宁产业园、咸嘉临港新城、梓山湖新城、横沟科学城、咸宁“武汉南”大学城、咸宁农高区等,聚焦商贸物流、商务科创、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医疗器械、康养休闲等产业,着力提升枢纽物流、绿色健康、高品质生活等功能。
梁子湖水体共保示范区。
发挥环梁子湖绿道生态建设示范作用,构筑碧水休闲主题的大湖水网绿道。探索建立梁子湖跨县(市、区)协调机制。推进梁子湖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和重点易涝区系统治理。联合保护梁子湖生态环境,推进梁子湖跨界水体水质信息共享和联保联治,强化污染源协同管理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协同保护,积极预防与处置跨界水污染纠纷,统筹开展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协同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
省政府+各市政府+各区市县,共同打造跨市合作区,就是最大的商机。
新发展空间在于边界。省内省外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