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撑我提公车改革的原因,有传统文化。我的建议是做小事、做自己、做今天、做国学。
——做小事,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要持续不断的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会做成大事。小时候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在互联网时代,我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浏览十张报纸的电子版,搜索创新信息。六七个新闻公众号,同样是浏览创新信息。这样经过两道筛选,一般不会有什么遗漏。在此基础上,再写一篇《叶青看财经》,解读一个经济现象,一个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准备《叶青一周财经分析》的内容,放在每个周日晚上9-10点解读。企业家听完之后,标志着一周结束,新的一周就要开始。
通过每天、每周持续不断地做,自己讲课、开会的内容发言的内容也就有了。而且很是丰富。
——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善待自己。两个人的时候,善待对方,一群人的时候,做好自己。我自己提公车改革,有机会了自己就要实践。这样才能够言行一致,说服他人。
1998年,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书,开始提公车改革的建议。2003年5月20日,由于我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被安排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第一个到我办公室的是我的司机,我把他“炒”掉了。到局长办公室提了第一个要求,给个机会,公车改革。三句话:自购私车,一个月500元,出武汉市实报实销。这就是“叶氏车改”的出现,一年可以节约8万元。2014年7月16日,全国实行公车改革,可以节约1000亿元。
“做自己”是指忠于自我,有个性、有主见、有特点,不需要在意身边人和外人如何看待,不因旁人的言语而扰乱自己的思绪,有自我的目标和追求,不管世俗的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的路,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就好。]
——做今天。
昨天的事情,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已经过去。明天的事情还没有来。只有做好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今天的事,今天做完。雷厉风行。拖延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做事要脚踏实地要有计划,不能投机取巧,急于求成。任何事需要循序渐进,明天的成功,需要今天的付出,成功没有捷径。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要多学习多了解知识,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要善于总结,寻找自然规律。
——做国学。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首次提出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言与行的关系)。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观”落实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天人合一,要求我们少开车,多走路。协和万邦,要求我们在国外做好中国人。和而不同,要求我们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人心和善,要求每个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说到做到。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他列举了15种优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等。
可见,国学不是拿来表扬的,而是拿来做的。
理解国学,支持国学,就像是花放在露台之上。虽然有风风雨雨,但是也有足够的阳光雨露。对国学半信半疑,就像是花卉放在阳台上,只有阳光晒,没有雨水滋润。对国学怀疑,就像是鲜花放在大棚里,靠人工调节。可见,不积极推广国学,就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人。
所以,我车改,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