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砍项目”成为热词。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有深圳、重庆、成都、武汉、南京、西安、杭州、厦门等8个城市地铁系统被叫停或部分停运。
深圳地铁五期规划被砍约30%。深圳市住建局今年4月公示了五期地铁建设规划,原计划的13条地铁线路缩减到9条,被砍的线路均为设在深圳外围的线路,以及对接东莞的延长线。
尽管深圳地铁的总收入领跑全国,达到239.76亿元,但其主要收入并非来自票款,而是依赖于地铁沿线的土地和房地产开发,包括一些投资回报。
虽然地铁在大城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能够在高峰时段极大地缓解交通压力,但国内绝大多数的地铁都处于亏损状态。运营成本中包括了人工、用电、维护、安全等方面的开支,相对刚性。因此,即使人流量很高,地铁公司也难以收回这笔建设成本,加上每年要支付的贷款利息,亏损情况更加严重。
比如,去年北京地铁的营收为150.85亿元,运营成本425.56亿元,净亏损274.71亿元。郑州地铁运营成本达81.38亿元,但2022年的总收入仅为6亿元,净亏损超过70亿元。
鉴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发布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城际、城郊铁路需按程序审批开发规划,严禁以新建城际、城郊铁路为名非法建设地铁、轻轨。
延伸阅读
READING
武汉地铁的“表现”尚可,票款收入还是比较高的。根据规划,武汉到2029年,将形成19条线路运营、总长837公里的轨道网。到2049年,线网总长约1700公里,由34条线路组成。
而对于武汉的地铁规划,预计会放慢其建设进度。大武昌地区的民众期望建设的9号线,目前进展遥遥无期,民族大道两旁的大学师生望眼欲穿的地铁,还不知道何时可以动工。
主要原因在于财政困难。预计到2025年,财政收支缺口可能突破10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350.07万亿元。
这是整体情况,具体到不同省市区,情况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财政状况格外紧张。
如贵州独山县,其年收入不超过10亿元,但债务规模就超过400亿元。财政收入连债务利息都不够。
在这样的压力下,地方财政自然无力再为地方国企债务兜底,财政自身也没有钱。
根据上证报报道:新一批地方债额度下达后,四川、北京、福建等地近期密集进行预算调整,新增债券额度主要投向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专家认为,今年新一批新增债券额度下达后,地方债发行有望再度放量。
因此,当前的中国地方财政正在经历从“发展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在必要的领域进行投入,先将已经运营的地铁线管好,减少亏损,等到有余力再上马新的地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