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校友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中小企业的出路
2023-04-11 21:06:20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以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智库首席专家的身份参加上海交大湖北校友会的论坛。

图片

一、一季度“六个逐步向好”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用“六个逐步向好”来做一些具体的阐述。

一是经济运行的态势逐步回升向好。

二是经营主体逐步活跃向好。

三是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向好。

四是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向好。

五是创新动能逐步增强向好。

六是绿色发展逐步加力向好。

今年以来,财税等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今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全年预计将为经营主体减负1.8超万亿元。

一季度住宿餐饮销售收入同比增22.8%,已超2019年水平。

二、中小企业24

最真金白银。202212月初,武汉出台推动中小企业突破性发展24

(一)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做强中小企业队伍

1.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对首次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自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起连续2年年度营业收入均增长15%(含)以上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稳规”奖励,各区按照市级奖励标准给予不低于11配套支持。对首次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市级财政给予10万元一次性入库奖励,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年度营业收入排名前200名,且年度营业收入和年度缴税额同比增幅均达到20%以上的法人单位,市级财政给予20万元年度经营贡献奖励。

对首次纳入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市级财政按照每户3万元标准给予奖励,对次年销售额(营业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小进限”企业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给予额外奖励。

2.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链、品。

截至2022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2022年新培育第四批4328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5万家。

工信部组织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

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近2年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均不低于3%;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近2年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均不低于6%;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同时满足近2年新增股权融资总额(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实缴额)8000万元以上,且研发费用总额3000万元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比重50%以上。

深入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对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级财政给予50万元奖励。“武汉英才”计划设立培育支持先进制造领域人才专项政策,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育人才。

3.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对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取得股份公司营业执照的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推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和上市辅导。

4.加大优质企业招引力度。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中小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创新型成长性企业、产业链补短板企业。鼓励市、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鼓励各区建设标准工业厂房或者定制化厂房,以租赁、出售或者先租后售等方式提供给企业使用,对优质中小企业租赁厂房可给予租金优惠。支持满足条件的工业企业所购买厂房按幢、层、套分割登记和转让。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临空港开发区每年各新建或者整备不少于10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每年各新建或者整备不少于5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每年各新建或者整备不少于2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

5.积极引导“个转企”。对符合企业登记条件的新增市场主体,积极引导登记为企业。开展“个转企”登记试点,探索通过变更登记方式实现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在各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个转企”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个转企”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由个体工商户直接转为“四上”企业的,在原首次进入规模以上企业、首次纳入限额以上企业奖励基础上增加10万元奖励。

6.支持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对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获胜的促进机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二)优化金融环境,缓解融资难题

7.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推动“汉融通”平台与各类政府数据对接共享、依法利用,实现中小企业纳税、不动产、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水电气、进出口、行政处罚等信息共享和依法应用,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画像”精准度。开展信用培植行动,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程。优化“汉融指数”,强化征信手段运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用融资规模和覆盖面。

8.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持续扩大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覆盖范围,降低担保费率至1%以下,扩大小微、三农、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规模。逐步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规模,强化业务规模绩效考核,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发放金额每年新增20%以上。

9.开展首贷拓展专项行动。建立线下首贷中心服务站50家以上,完善线上首贷服务中心功能。对上年度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新增10亿元以上的银行,每年按照普惠小微贷款新增部分0.2‰的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

10.创新中小企业特色金融产品。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发展。创新并扩大科保贷、科担贷、绿保贷、合同贷、知识产权贷、专精特新贷等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应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进规”等培育企业提供专属政策性担保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农业应急基金适用范围,减少企业“过桥”融资成本。

11.发展供应链金融。实施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力争链长银行所负责的产业链贷款同比增长15%以上。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融资,对于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并通过平台每年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超过1000万元的核心实体企业,市级财政按照年度实际促成贷款金额的5‰给予奖励,单户企业每年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4.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增值税免税等政策。推动企业独立或者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对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开展市级研发中心备案,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对新获批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

15.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向中小企业开放的公共中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基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试生产线、场景应用、生产要素等。鼓励支持中试平台(基地)开放共享,对纳入市级备案管理的中试平台(基地),经定期考核其开放服务情况,择优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鼓励中小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各类创新服务,并按照政策享受补贴。

1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在汉就地转化,企业上年度委托开发和受让技术实现技术交易额达到50万元及以上的,按照技术交易额的10%给予补助,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不超过100万元,市、区各承担50%

17.实施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对中小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先进团体标准且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8.优化创新发展空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推广“投资+孵化”模式。加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择优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

(四)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19.建设“汉企通”平台。加快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汉企通”平台)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依托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打通全市各类涉企数据,整合各项涉企服务资源,逐步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及全链条服务需求。

20.构建企业服务网络。支持各区依托街区、园区、楼宇组建企业服务站,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和专职人员,建立专职化、市场化企业服务专员。

21.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大型企业搭建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业、技术等供需对接活动。每年征集并发布工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场景推广目录。对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购无资产关联关系的工业企业生产的纳入推广目录的新产品,年采购金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按照较上年新增采购金额的1%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五)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23.建立中小企业统计考核评价体系。整合统计、科技、金融、税收、人社等数据资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定期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中小企业运行分析。开展各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调查评估,将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各区绩效指标进行排名和公示。

24.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干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工作中创新思路、担当作为,对未违反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禁止性规定,经过相应的决策程序,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未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可以免除相关责任。

鼓励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对决策程序、投资过程、风险控制合理合规的,允许一定投资金额失败容错率,并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衔接,着力化解“不敢投”问题。

对国有资本创新投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深空深海等新业态新模式,或者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专项,过程控制符合规定,无违纪违规行为而最终成果未达预期的,可免除相关责任。

三、湖北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

316日,湖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出台9条举措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大胆创新,企业可获最高奖补支持500万元。

重点激励企业、科技平台两类创新主体。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方面,将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购买先进技术成果等科研活动,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支持。激励科技平台提升创新效能上,将采取激励与约束并重,通过绩效评价奖优罚劣,对优秀的给予奖补支持,对不合格的予以整改淘汰。

精准激励三类科研人员。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发展上,采取提高科技计划立项比例、设立专项支持培养、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等多种举措,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培育力度。激励科研团队潜心研究上,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支持优势科研团队开展目标导向的自由探索。

实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团队骨干全时全职承担重点科技任务。激励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上,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之家”,为转化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提供更优服务、更强保障。

强化了四项激励措施。一是改进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保障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不少于4/5用于科研。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税收服务,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三是鼓励尽职免责担当作为,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四是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励市(州)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激励国有企业加强研发投入。

坚持问题导向,不搞大而全,不求面面俱到,聚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出实招、出干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创新企业,将综合运用项目支持、财政奖补、税收优惠、考核激励等多种措施,着重引导其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对科技人员,将健全稳定支持、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有创新潜力、转化能力的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

四、校友经济与五大产业的创新性融合

校友经济:校园经济(成功校友在校内设奖学金、建大楼);城市经济(成功校友回到大学所在城市投资,科研成果输出校园);环球经济(各高校湖北校友会引全球校友投资湖北);创业经济(成功校友创办创业营到各地培训校友);研发经济(把湖北企业研发难点与各高校研发优势对接,专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对接)。

融合一:关注五大产业

今年1月,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是湖北培育发展新动能,科技厅安排4000万元资金布局实施5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

光电子信息产业,湖北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基地。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4年打造万亿级汽车工业走廊。2021年湖北的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国的8%,营收6941.77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14.1%。湖北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集聚25家头部整车厂、1400多家零部件企业、1578家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209.9万辆,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广东、上海及吉林。

生命健康产业,湖北医疗资源、医疗设施、医疗技术都有显著优势。年产值接近6000亿元。

高端装备产业,数控设备、重型机床、激光加工设备这些也都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北斗产业,北斗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加起来占到全国10.6%,全国这个领域14位两院院士有9位都在武汉。

融合二:参与研发飞地,空置写字楼,科学家是财神。

2021年,黄石离岸科创中心落地,现在有300多人,50多个团队为80公里以外的黄石企业做研发。最近,黄冈、荆州也来了,天门5月开业。江夏区空置的写字楼可以改造成为外地研发飞地。周一下午遇到珠海香洲区招商局的,也有在武汉设研发飞地的想法。

融合三:高校研究院。

在唐良智的努力下,重庆集中了50多个著名高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在重庆都有研究院。武汉目前只有一个,北大光谷人工智能研究院。

融合四:武汉创新院

武创院自20224月启动运行以来,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构建完善“技术—平台—生态”,目前已组建院士专家领衔的专业研究所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投资转化科技成果52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7家,与京津冀、大湾区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

武汉市科协搞的专家科创工作站有40个,高校团队与企业对接。科委搞了220个成果转化联络员,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对接。每年十个揭榜挂帅项目,每个2000-3000万补贴。科协专家科创工作站40个。

融合五:环大学创新圈

20185月武汉提出东湖南湖黄家湖将建创新经济带。

上海市科委与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区、高校,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1021日正式发布。在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探索“多校一园” “区校合建”等建设模式,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大学科技园示范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同时支持已建大学科技园升级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21年至今,淄博市张店区利用山东理工大学周边空间资源,高标准打造大学科技园,吸引66家企业(项目)入驻,引进9名尖端人才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新授权发明专利7个。

融合六:大学硅谷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争取“科大硅谷”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

长江新区、武汉新城与武大硅谷?

2021327日,我在光谷数据局讲课,首次建议把光谷科创大走廊改名“环梁子湖科创圈”。

2021527日,长三角开始搞“环太湖科创圈”。国家科委鼓励。太湖面积2300平方公里,三省一市八地共建。

20225月,苏州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

融合七:大学中试基地。

202215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携手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其打造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12月,电子氟化液中试熟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也是首条入驻基地的中试生产线。

今年1月初,华中科技大学多功能导体隔膜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并开始进行产线搭建。

接下来,华科大的IC光刻机减振器及其产业化、钛合金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化研究等总共20个首批中试项目也将陆续进驻产线设备。

融合八:新技术

建筑景观设计师用上ChatGPT,客户看效果图直呼“真是太神奇了”客户看效果图直呼“真是太神奇了”。以前提一个想法,设计师只能给出三四种方案,几天后拿到的效果图跟之前的设想还有一定差别。现在,张女士每提一个想法,葛凯很快就能在软件上修改,并生成效果图,对可行性进行检验。

媒体最近纷纷报道,影视、游戏领域的原画师成为首批因人工智能而失业的人。

元宇宙服装定制。

五、武汉都市圈八大跨市合作区

一是武汉新城。

二是花湖临空经济合作区。

三是汉孝临空经济区。

四是武汉西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是武汉南绿色发展示范区。

六是武汉北红色发展引领区。

七是梁子湖水体共保示范区。

八是木兰—双峰生态共保区。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