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读《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
2023-02-27 21:21:40   来源:今日湖北

有华为有关的书,读过5本左右。这是最新的一本。

创业是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如何走完这条路,任正非用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坚持。

在创业许多年后,任正非不无感慨地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说道:“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历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才是真正的成功。”

图片

读完此书,有几点印象深刻,值得武汉的企业家思考:

1、爷爷做火腿,爸爸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任正非的爷爷任三祖籍浙江,经营金华火腿,并且在老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四合院。仅仅是里面的雕栏画栋就花了3年的时间。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从小获得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并且成功在1934年从北平民大经济系毕业,当时他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之后,任摩逊参加了革命的工作。解放之后,任摩逊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跟着剿匪部队去了贵州山区,并且创办了镇宁民族中学。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乡村的教育家。

任摩逊在贵州认识了任正非的母亲。两个人结婚之后,任摩逊把自己的妻子培养成一个老师。夫妻两个人从此就把一生贡献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任摩逊还写下了很多教育的著作。

任正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不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任摩逊还是坚持让任正非读书学习。任正非也非常努力,后来成功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面,他两年就读完了全部的课程,还自学了三门的语言,并且学习了很多课外的课程。

任正非的成功,跟家庭教育的关系非常大。任木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也给了任正非很大的力量。另外父亲身上的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任正非。任正非走上实业报国的路子。

任正非很少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但他却抓住了一个核心概念: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顶流父母做榜样。

所谓的榜样,就是让自己的三观和态度,能够作为孩子成长的“参照物”。任正非曾经被财富中文网评选为“最爱读书的中国商人”,他每周都要读1-2本书,而且每天都会翻看杂志。而他的女儿们,也因此从小耳濡目染,“遗传”到了父亲“终身学习”的态度。

因此,领袖来自于书山学海。

2、华为中的华科大将

华为的“基因”里就刻着华科二字,工号仅次于任正非的0002郑宝用,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为内部属于绝对的创业元老级人物。在华为早期发展阶段,毕业于华科的李一男,率领了一帮华科人完成了关键产品的研发,并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有六人从华科毕业最后成为了华为的副总裁。如今华为的三位轮值CEO中郭平也同样毕业于华科。任正非的女儿,现任华为轮值CEO的孟晚舟也是从华科校园走出。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在职的华中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

2022年底,华科大在光谷的毕业生超过10万。

2019年华为最动荡的时刻,华科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内,双方先后成立三个联合实验室:华中大—华为企业智能创新实验室、先进光技术联合实验室、下一代存储器件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三个实验室属于华为公司集团层面战略级外部合作实验室。

同样在2019年华为成立华为哈勃科技投资,主要是帮助华为自救快速找到一条半导体生态链,在华为哈勃的投资名单中,也多次出现华科系创始人的项目。

3、不做房地产

创办32年来,华为没有做过别的事,一直都在信息产业耕耘。

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这也就是华为的专注精神,这种专注的背后,就是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集中到一个领域。

值得每个人学习。

1992年之前,华为代理过香港的多种产品,转卖到内地销售。

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过千万,当时的深圳正值倒买倒卖的阶段,知识无用论的风气正盛,随后又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房地产股票大热。

当时国内200多家小型交换机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就纷纷倒闭,在这个背景下,华为却决定将全部利润投入到研制CC08交换机上面,还招聘了大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华为决定将通信产业,后来演变为了通信和信息产业,作为公司的唯一经营方向。

19983月通过的《华为基本法》明确规定,华为聚焦于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

一直到2008年,华为才开始做手机等终端产品,但是它也属于信息产业,只是从单纯的To B变成了To BTo C并行。

汤姆彼得斯写了一本书叫《追求卓越》,在这本书里研究了美国最优秀的43家企业,他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叫做坚持本业。

4、床垫文化与狼性文化

“床垫文化”是从1988年华为创业以来留下的传统,意味着华为人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华为人凭借这股精神,超常的发展。

所谓狼性文化,指的是拥有狼一样的野性,狼一样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下的员工,要对事业有“贪性”,要永无止境地去拼搏。

华为的“狼性”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是机会第一。狼拥有敏锐的嗅觉,映射到企业,其实就是商业敏感,也就是捕捉机会、创造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责任结果导向。狼的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映射到企业,就是责任结果导向,套用华为的说法就是“多交粮食”。

三是分工合作。读过《狼图腾》便会知晓,狼是群体作战,这代表了团队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

华为刚刚起步时,品牌实力非常弱,虽然有成熟的技术,但是仍然无法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华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从小城市入手,以差异化的业务及相对优惠的价格获取订单。随后,逐步积攒口碑和客户资源,不断向大城市扩散,最终在全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走出国门后的华为,继续贯彻“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华为先攻克亚非拉地区,随后进军欧洲和北美。

全球围剿思科,就是华为下的一步大棋。为了实现这一步,华为谋划了很久,先在国内市场试水,一点点蚕食思科的市场份额,随后快速布局海外市场,与思科一决雌雄。

任正非将运动战的思路运到华为海外市场上,在欧洲主战场旁敲侧击地打下法国、德国等电信订单,又在中亚拿下更多的商机,随后继续深入非洲等。

华为的一番操作,在海外电信市场遍地开花,一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这彻底激怒了思科。

任正非曾公开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为都是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

华为从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成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离不开任正非的正确领导,与毛泽东思想息息相关。

6、进入香港

为了能够打开香港市场,1996年的时候,任正非专门致电李嘉诚:李先生我是小任啊!我们公司想要开发香港业务,所以我们华为公司的香港业务得仰仗您!

李嘉诚听了任正非的话之后,当即表示:那就来吧,我们刚好要布局商业网络,能够帮到你们内地企业国际化也很好啊,不过就怕你们华为公司水土不服,站不住脚!你们最好把精兵强将都派过来。

为此他专门将当时的副手李一男派到香港,

7、进入俄罗斯

华为从1999年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一直到2005年,6年时间颗粒无收,最后在2005年突破性地卖出了一根价值38美元的光纤,实现了零的突破。这6年中,换了4任分部总裁,一次一次地坚守,最后才有从01的突破,到后来俄罗斯市场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几亿美元市场收入,充分体现了选对开创型一把手的重要性。

8、关于公车

任正非儿子任平读大学时,经常把华为驻合肥办事处的车开出去玩,任正非知道后飞到合肥,对办事处负责人说:你要是敢再借车给他我撤你的职!

办事处的人知道任正非的作风,再也不敢把车借给任平了,也不敢再搭理任平的任何要求,再借车给少爷自己就真的要卷铺盖走人了。

任正非跑到学校,把任平训了一通,要他专注于学业,生活艰苦朴素,严格自我要求。做完这些,仍不放心,回深圳后央求自己看重的华为元老郑宝用多关照提点任平,收任平为学生。

任正非的一辆标致308S开了10年。这款车的售价不足20万,有网友调侃称,华为老总开的车还没自己的车好。

不过,标致汽车寿终正寝之后,任正非终于换了新座驾,是一辆宝马730

有华为有关的书,读过5本左右。这是最新的一本。

创业是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如何走完这条路,任正非用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坚持。

在创业许多年后,任正非不无感慨地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说道:“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历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才是真正的成功。”

 

读完此书,有几点印象深刻,值得武汉的企业家思考:

1、爷爷做火腿,爸爸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任正非的爷爷任三祖籍浙江,经营金华火腿,并且在老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四合院。仅仅是里面的雕栏画栋就花了3年的时间。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从小获得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并且成功在1934年从北平民大经济系毕业,当时他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之后,任摩逊参加了革命的工作。解放之后,任摩逊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跟着剿匪部队去了贵州山区,并且创办了镇宁民族中学。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乡村的教育家。

任摩逊在贵州认识了任正非的母亲。两个人结婚之后,任摩逊把自己的妻子培养成一个老师。夫妻两个人从此就把一生贡献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任摩逊还写下了很多教育的著作。

任正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不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任摩逊还是坚持让任正非读书学习。任正非也非常努力,后来成功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面,他两年就读完了全部的课程,还自学了三门的语言,并且学习了很多课外的课程。

任正非的成功,跟家庭教育的关系非常大。任木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也给了任正非很大的力量。另外父亲身上的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任正非。任正非走上实业报国的路子。

任正非很少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但他却抓住了一个核心概念: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顶流父母做榜样。

所谓的榜样,就是让自己的三观和态度,能够作为孩子成长的“参照物”。任正非曾经被财富中文网评选为“最爱读书的中国商人”,他每周都要读1-2本书,而且每天都会翻看杂志。而他的女儿们,也因此从小耳濡目染,“遗传”到了父亲“终身学习”的态度。

因此,领袖来自于书山学海。

2、华为中的华科大将

华为的“基因”里就刻着华科二字,工号仅次于任正非的0002郑宝用,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为内部属于绝对的创业元老级人物。在华为早期发展阶段,毕业于华科的李一男,率领了一帮华科人完成了关键产品的研发,并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有六人从华科毕业最后成为了华为的副总裁。如今华为的三位轮值CEO中郭平也同样毕业于华科。任正非的女儿,现任华为轮值CEO的孟晚舟也是从华科校园走出。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在职的华中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

2022年底,华科大在光谷的毕业生超过10万。

2019年华为最动荡的时刻,华科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内,双方先后成立三个联合实验室:华中大—华为企业智能创新实验室、先进光技术联合实验室、下一代存储器件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三个实验室属于华为公司集团层面战略级外部合作实验室。

同样在2019年华为成立华为哈勃科技投资,主要是帮助华为自救快速找到一条半导体生态链,在华为哈勃的投资名单中,也多次出现华科系创始人的项目。

3、不做房地产

创办32年来,华为没有做过别的事,一直都在信息产业耕耘。

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这也就是华为的专注精神,这种专注的背后,就是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集中到一个领域。

值得每个人学习。

1992年之前,华为代理过香港的多种产品,转卖到内地销售。

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过千万,当时的深圳正值倒买倒卖的阶段,知识无用论的风气正盛,随后又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房地产股票大热。

当时国内200多家小型交换机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就纷纷倒闭,在这个背景下,华为却决定将全部利润投入到研制CC08交换机上面,还招聘了大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华为决定将通信产业,后来演变为了通信和信息产业,作为公司的唯一经营方向。

19983月通过的《华为基本法》明确规定,华为聚焦于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

一直到2008年,华为才开始做手机等终端产品,但是它也属于信息产业,只是从单纯的To B变成了To BTo C并行。

汤姆彼得斯写了一本书叫《追求卓越》,在这本书里研究了美国最优秀的43家企业,他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叫做坚持本业。

4、床垫文化与狼性文化

“床垫文化”是从1988年华为创业以来留下的传统,意味着华为人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华为人凭借这股精神,超常的发展。

所谓狼性文化,指的是拥有狼一样的野性,狼一样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下的员工,要对事业有“贪性”,要永无止境地去拼搏。

华为的“狼性”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是机会第一。狼拥有敏锐的嗅觉,映射到企业,其实就是商业敏感,也就是捕捉机会、创造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责任结果导向。狼的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映射到企业,就是责任结果导向,套用华为的说法就是“多交粮食”。

三是分工合作。读过《狼图腾》便会知晓,狼是群体作战,这代表了团队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

华为刚刚起步时,品牌实力非常弱,虽然有成熟的技术,但是仍然无法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华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从小城市入手,以差异化的业务及相对优惠的价格获取订单。随后,逐步积攒口碑和客户资源,不断向大城市扩散,最终在全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走出国门后的华为,继续贯彻“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华为先攻克亚非拉地区,随后进军欧洲和北美。

全球围剿思科,就是华为下的一步大棋。为了实现这一步,华为谋划了很久,先在国内市场试水,一点点蚕食思科的市场份额,随后快速布局海外市场,与思科一决雌雄。

任正非将运动战的思路运到华为海外市场上,在欧洲主战场旁敲侧击地打下法国、德国等电信订单,又在中亚拿下更多的商机,随后继续深入非洲等。

华为的一番操作,在海外电信市场遍地开花,一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这彻底激怒了思科。

任正非曾公开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为都是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

华为从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成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离不开任正非的正确领导,与毛泽东思想息息相关。

6、进入香港

为了能够打开香港市场,1996年的时候,任正非专门致电李嘉诚:李先生我是小任啊!我们公司想要开发香港业务,所以我们华为公司的香港业务得仰仗您!

李嘉诚听了任正非的话之后,当即表示:那就来吧,我们刚好要布局商业网络,能够帮到你们内地企业国际化也很好啊,不过就怕你们华为公司水土不服,站不住脚!你们最好把精兵强将都派过来。

为此他专门将当时的副手李一男派到香港,

7、进入俄罗斯

华为从1999年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一直到2005年,6年时间颗粒无收,最后在2005年突破性地卖出了一根价值38美元的光纤,实现了零的突破。这6年中,换了4任分部总裁,一次一次地坚守,最后才有从01的突破,到后来俄罗斯市场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几亿美元市场收入,充分体现了选对开创型一把手的重要性。

8、关于公车

任正非儿子任平读大学时,经常把华为驻合肥办事处的车开出去玩,任正非知道后飞到合肥,对办事处负责人说:你要是敢再借车给他我撤你的职!

办事处的人知道任正非的作风,再也不敢把车借给任平了,也不敢再搭理任平的任何要求,再借车给少爷自己就真的要卷铺盖走人了。

任正非跑到学校,把任平训了一通,要他专注于学业,生活艰苦朴素,严格自我要求。做完这些,仍不放心,回深圳后央求自己看重的华为元老郑宝用多关照提点任平,收任平为学生。

任正非的一辆标致308S开了10年。这款车的售价不足20万,有网友调侃称,华为老总开的车还没自己的车好。

不过,标致汽车寿终正寝之后,任正非终于换了新座驾,是一辆宝马730

有华为有关的书,读过5本左右。这是最新的一本。

创业是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如何走完这条路,任正非用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坚持。

在创业许多年后,任正非不无感慨地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说道:“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历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才是真正的成功。”

 

读完此书,有几点印象深刻,值得武汉的企业家思考:

1、爷爷做火腿,爸爸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任正非的爷爷任三祖籍浙江,经营金华火腿,并且在老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四合院。仅仅是里面的雕栏画栋就花了3年的时间。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从小获得非常好的教育机会,并且成功在1934年从北平民大经济系毕业,当时他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之后,任摩逊参加了革命的工作。解放之后,任摩逊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跟着剿匪部队去了贵州山区,并且创办了镇宁民族中学。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乡村的教育家。

任摩逊在贵州认识了任正非的母亲。两个人结婚之后,任摩逊把自己的妻子培养成一个老师。夫妻两个人从此就把一生贡献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任摩逊还写下了很多教育的著作。

任正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不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任摩逊还是坚持让任正非读书学习。任正非也非常努力,后来成功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面,他两年就读完了全部的课程,还自学了三门的语言,并且学习了很多课外的课程。

任正非的成功,跟家庭教育的关系非常大。任木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也给了任正非很大的力量。另外父亲身上的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任正非。任正非走上实业报国的路子。

任正非很少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但他却抓住了一个核心概念: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顶流父母做榜样。

所谓的榜样,就是让自己的三观和态度,能够作为孩子成长的“参照物”。任正非曾经被财富中文网评选为“最爱读书的中国商人”,他每周都要读1-2本书,而且每天都会翻看杂志。而他的女儿们,也因此从小耳濡目染,“遗传”到了父亲“终身学习”的态度。

因此,领袖来自于书山学海。

2、华为中的华科大将

华为的“基因”里就刻着华科二字,工号仅次于任正非的0002郑宝用,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为内部属于绝对的创业元老级人物。在华为早期发展阶段,毕业于华科的李一男,率领了一帮华科人完成了关键产品的研发,并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有六人从华科毕业最后成为了华为的副总裁。如今华为的三位轮值CEO中郭平也同样毕业于华科。任正非的女儿,现任华为轮值CEO的孟晚舟也是从华科校园走出。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在职的华中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

2022年底,华科大在光谷的毕业生超过10万。

2019年华为最动荡的时刻,华科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内,双方先后成立三个联合实验室:华中大—华为企业智能创新实验室、先进光技术联合实验室、下一代存储器件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三个实验室属于华为公司集团层面战略级外部合作实验室。

同样在2019年华为成立华为哈勃科技投资,主要是帮助华为自救快速找到一条半导体生态链,在华为哈勃的投资名单中,也多次出现华科系创始人的项目。

3、不做房地产

创办32年来,华为没有做过别的事,一直都在信息产业耕耘。

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这也就是华为的专注精神,这种专注的背后,就是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集中到一个领域。

值得每个人学习。

1992年之前,华为代理过香港的多种产品,转卖到内地销售。

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过千万,当时的深圳正值倒买倒卖的阶段,知识无用论的风气正盛,随后又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房地产股票大热。

当时国内200多家小型交换机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就纷纷倒闭,在这个背景下,华为却决定将全部利润投入到研制CC08交换机上面,还招聘了大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华为决定将通信产业,后来演变为了通信和信息产业,作为公司的唯一经营方向。

19983月通过的《华为基本法》明确规定,华为聚焦于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

一直到2008年,华为才开始做手机等终端产品,但是它也属于信息产业,只是从单纯的To B变成了To BTo C并行。

汤姆彼得斯写了一本书叫《追求卓越》,在这本书里研究了美国最优秀的43家企业,他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叫做坚持本业。

4、床垫文化与狼性文化

“床垫文化”是从1988年华为创业以来留下的传统,意味着华为人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努力把智力发挥到最大值,它是华为精神的一个象征。

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半个家,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华为人凭借这股精神,超常的发展。

所谓狼性文化,指的是拥有狼一样的野性,狼一样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下的员工,要对事业有“贪性”,要永无止境地去拼搏。

华为的“狼性”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是机会第一。狼拥有敏锐的嗅觉,映射到企业,其实就是商业敏感,也就是捕捉机会、创造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责任结果导向。狼的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映射到企业,就是责任结果导向,套用华为的说法就是“多交粮食”。

三是分工合作。读过《狼图腾》便会知晓,狼是群体作战,这代表了团队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

华为刚刚起步时,品牌实力非常弱,虽然有成熟的技术,但是仍然无法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华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从小城市入手,以差异化的业务及相对优惠的价格获取订单。随后,逐步积攒口碑和客户资源,不断向大城市扩散,最终在全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走出国门后的华为,继续贯彻“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华为先攻克亚非拉地区,随后进军欧洲和北美。

全球围剿思科,就是华为下的一步大棋。为了实现这一步,华为谋划了很久,先在国内市场试水,一点点蚕食思科的市场份额,随后快速布局海外市场,与思科一决雌雄。

任正非将运动战的思路运到华为海外市场上,在欧洲主战场旁敲侧击地打下法国、德国等电信订单,又在中亚拿下更多的商机,随后继续深入非洲等。

华为的一番操作,在海外电信市场遍地开花,一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这彻底激怒了思科。

任正非曾公开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为都是思科最大的竞争对手。

华为从不知名的小公司发展成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离不开任正非的正确领导,与毛泽东思想息息相关。

6、进入香港

为了能够打开香港市场,1996年的时候,任正非专门致电李嘉诚:李先生我是小任啊!我们公司想要开发香港业务,所以我们华为公司的香港业务得仰仗您!

李嘉诚听了任正非的话之后,当即表示:那就来吧,我们刚好要布局商业网络,能够帮到你们内地企业国际化也很好啊,不过就怕你们华为公司水土不服,站不住脚!你们最好把精兵强将都派过来。

为此他专门将当时的副手李一男派到香港,

7、进入俄罗斯

华为从1999年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一直到2005年,6年时间颗粒无收,最后在2005年突破性地卖出了一根价值38美元的光纤,实现了零的突破。这6年中,换了4任分部总裁,一次一次地坚守,最后才有从01的突破,到后来俄罗斯市场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几亿美元市场收入,充分体现了选对开创型一把手的重要性。

8、关于公车

任正非儿子任平读大学时,经常把华为驻合肥办事处的车开出去玩,任正非知道后飞到合肥,对办事处负责人说:你要是敢再借车给他我撤你的职!

办事处的人知道任正非的作风,再也不敢把车借给任平了,也不敢再搭理任平的任何要求,再借车给少爷自己就真的要卷铺盖走人了。

任正非跑到学校,把任平训了一通,要他专注于学业,生活艰苦朴素,严格自我要求。做完这些,仍不放心,回深圳后央求自己看重的华为元老郑宝用多关照提点任平,收任平为学生。

任正非的一辆标致308S开了10年。这款车的售价不足20万,有网友调侃称,华为老总开的车还没自己的车好。

不过,标致汽车寿终正寝之后,任正非终于换了新座驾,是一辆宝马730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